西域风情散记
☆ 王家运
西域是地理概念,通常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现属青海甘肃两省的大部分区域。过去,总觉得西域很遥远,古时边陲荒漠,历来春风难度。
我对西域的认识缘于唐诗。至今还记得一串闪光的诗句:“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青海连西掖,黄河带北凉。关山瞻汉月,戈剑宿胡霜。”“黄河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诗中的西域沧桑雄浑,孤寂而又荒凉。中学地理书告诉我,甘肃青海地域辽阔,矿藏富饶,干旱而寒冷。后来,读毛泽东诗词:“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毛诗描绘的西域很浪漫,气势磅礴,画面明丽。雄奇神秘的西域风光,丰厚璨烂的历史文化,让我暗生向往。
己亥年春夏两季,时隔4个月,我两次说走就走,远游西域,追寻诗和远方,看了不一样的青海甘肃,收藏了刻骨铭心的感受和印象。
一、青海湖
我们是3月21日到达青海湖边的二郎剑景区的。此时的江淮早已是杨柳吐翠,杏花满枝了,而青海湖边却寒风凛冽,空气稀薄,湖山苍茫。太阳裹着薄薄的云,像一枚尚未煮熟的蛋黄,悬在连绵的雪峰上面。尽管青海湖对远道而来的拜谒者没有给予丝毫的热情,我还是被它的阔达景象感染了。
这个国内著名的湖泊,群山拱卫,遥远的湖天相接处朦胧一色。从山脚到湖边是宽窄不等的草原,湖面与草原、与山相映成趣,构成一幅雄浑壮美的画卷。青海湖四千五百多平方公里,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概念景区。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你进入景区,不论是在正规开发的景点,还是在私人圈地围封的观景台,甚至是任意站在环湖公路上远眺湖面,都可以说到了青海湖。
二郎剑景区也叫151基地。二郎剑景区规模很大,游客集散中心设施齐全,也有不少游客。伸向湖中的游船码头旁,五六艘大型的豪华游船陷在冰面上。阳光懒懒地照着冰湖,折射出惨白的光芒。风太冷,游客的脚步儿迈得快。还没到预定时间,大部分团友已爬到暖和的旅游大巴上。下午四时许,导游把我们带到离环湖公路不远的一个小旅馆里,安顿了房间就让我们自由活动了。离晚饭还早着哩,我和结伴而来的同事漫步到环湖公路上,公路离湖面还有一段距离,于是随着游人沿一条砂石路向湖岸走去。岸边扎着几顶帐篷,竖着一块两三米高的巨石,上面镌刻“青海湖”三个红字,周围游客寥寥,无人经营,大概是一处私人圈地围封的观景点。湖面结着厚厚的冰,冰上有汽车轮胎印痕。我们朝湖里走了二三十米,我躺在冰面上拍了照,然后在冰面上走走,感觉挺别致的。通常听到、读到的青海湖莫不是烟波浩森,气象万千,而眼前的青海湖只有冷和硬。
时隔四个月之后,我又与几位挚友来到青海湖,看到青海湖的绚丽和妖娆。七、八月里正是青海湖最美的季节。有水天相接的青海湖做背景,这里的油菜花开得恣意而奔放,几公里绵延不绝,犹如黄色的花毯,又似黄色的缎带,还有些散落着的,像绿色夜空里的繁星。远远望去,那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与远处的蓝天白云、青山绿草交相辉映,再加上点缀其间的白色蒙古包,线条简洁而洒脱,如同一幅大气磅礴的油画。
湖畔是苍茫的草原,青海湖犹如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高山草原之间,山水相映,壮美绝伦。田中大片的油菜花竞相开放,整个是一片金黄世界,黄色的花海和蓝色的湖水相互映衬,景色绝美。有不少游人在油菜花田边赏花,拍摄。油菜花田有铁丝围拦,花田之间有便道通向湖边,每个便道都有人看守,从这些便道去湖边,是要付费的,看守者说地是他们家的,从这里经过就是要给钱。想到油菜花田里去拍几张照片,也是要掏钱的。油菜花很美,青海湖很美,可是浓重的商业气息,影响了游客观赏美景的心情。即便这样,也有一些人掏钱进油菜花田里拍照。
远远望去,青海湖面是蓝色的,那种蓝有点妖娆,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几乎能让人忘记时间,甚至能让人忘记自己。蓝色本就是最美丽的色彩,最能打动人的灵魂。更别说青海湖的蓝了。仰望晴空,天有多蓝,湖便有多蓝。
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湖面干净且色系分明:身边的湖水略有些泛白,稍远一些呈蓝色,再远一些转为湛蓝,神秘而深邃。湖边的沙地上随处可见五颜六色的经幡,微风吹过,经幡飞扬,这便是藏传佛教中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健康的“风诵经”。
青海湖在藏传佛教区被尊为圣湖,有高原蓝宝石之称。
二、青海湖钩沉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吗?青海湖的前世今生又是怎样的?
说到青海湖,不由得想起“五湖四海”这个成语。那么,“五湖四海”包括青海湖吗?
五湖四海是形容中国疆域辽阔的。现代汉语词典对五湖四海的释义就五个字:指全国各地。这个解释未免太简单了。
五湖一词最早出自《周礼·夏官·司马》:“其川三江,其浸五湖。”五湖指中国的几个大湖。至于是那几个湖,历来说法不一。百度对五湖的解读是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这是当前教科书约定俗成的说法。那么,四海呢?四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祭义》:“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横四海。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五湖四海”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诗人吕岩的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时人熟知成语“五湖四海”,主要因为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一句话:“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古时候我国先民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四海之内被泛指中国全境,于是就有了“放之四海而皆准”之说。古之四海,东海、南海占有俩席,渤海、黄海与四海没有关系。相较于波澜壮阔的东海、南海,西海、北海是内陆湖泊。之所以要冠之以海名,是因为中国先民常把大一点的湖泊称之为“海子”。
过了蒙古高原往北,有一处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贝加尔湖。先秦时期,由于北方胡人经常南下侵扰,中原人便知道贝加尔湖。中国远古神话故事中提到”北海之眼”,说”北海奇深,不可探底。底有一眼,乃地之漏”。贝加尔湖在我国先民的眼中已经是海。
更有“苏武牧羊”的史料佐证。天汉元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因匈奴内乱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坚贞不屈,后被迫到北海边牧羊,历尽艰辛十九年,始元六年方获释回汉。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西海”就地理方位应在中原的西面。中原以西有青海湖、罗布泊、巴尔喀什湖。先秦时候中国先民的活动范围已然超过了青海湖,后来更超出了罗布泊,数千年来“巴尔喀什湖”主要是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直至清末才被俄国抢占,1991年为独立后的哈萨克斯坦统治。因此,昆仑山下的青海湖即为古之西海。
古时候中国人喜欢将中国以外的地方称为海外,只有四海之内才是大地之中、才可以称为中国。为什么?因为四海之内就是泱泱中华,四海之内的人就是中国人,故而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反映了中国先民的大一统文化观念。
三、茶卡盐湖
告别青海湖,旅游大巴奔向乌兰县的茶卡,沿途翻山越岭,目之所及尽是逶迤起伏的高山草甸,成群的牛羊或悠闲的吃草,或静卧,或嬉戏,山坡上有零星散落的破旧帐篷和简易小屋。现在,我国许多地方的牧民已经划地定居,围栏放牧了,看来,这里的牧民仍然保留着游牧方式。我在想,政府为牧民着想,划地定居,围栏放牧,牧民生活是安定了,但是对草原的休养生息、可持续发展不利啊。其实逐水草而游牧,是一种智慧的轮牧形式,可以让草原得以休养,但愿这里的牧民能在生产生活和生态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一种和谐。
沿途看到山口、湖水边有一些石块、石板垒成的玛尼堆,或三五错落,或一列排开,有的上面还有经幡飘扬,格外壮观。玛尼堆是藏传佛教的特色,是藏民从事宗教活动的法物,藏语称为“朵帮”,意为垒起来的石头,这些石块或石板上,大都刻有咒语,神像,或各种吉祥图案。藏民们遇到玛尼堆,总要绕着它转一圈,口中念一遍六字真言,籍此阻秽禳灾镇邪,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是夜,宿乌兰县茶卡小镇。
翌日上午旅游大巴驶入盐湖景区。下了车,顿感天气特别冷。放眼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和景区大门,规模和气势很大。景区规划的起点比较高,建筑质量也挺好。特别是游客集散广场上耸立的碉楼式观景台,富于藏式建筑风格,蔚为壮观。
“茶卡”是藏语,意思是盐池,就是青盐的海。盐湖景区很辽阔,很平面,色彩洁白而单纯。有观光车,甚至有小火车输送游客去主要景点。乘车的游客排着长长的队伍。我和老丁、少良、志金诸友商议,选择步行,活动活动腿脚,还可以暖暖身子。约莫半个小时,走进主景区,看到一座石雕的盐湖守护女神,几组表现弥勒佛等宗教神明的盐雕;几组表现成吉思汗等历史人物的盐雕。许多游客穿着鲜艳的衣服在盐雕前快乐地拍照。结伴游的老吕、老罗是夫妻比翼,鸾凤和鸣。我和老丁是放单,我俩大学同学,也是经常对弈的棋篓子。我俩叙话,赏景,互相拍照。老丁穿了件红色的滑雪衫,拍出的照片特精神。我夸耀我的摄影水平,老丁说手机摄影无所谓技巧。我说你别不承认,瞧,我给你照得多漂亮,老丁得意地笑起来。
旁边还有一些盐池和高高的盐堆。阳光照射下盐湖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卤水,景色和倒影十分清晰。
沿着通道朝里走,看到的盐湖更阔远,更洁白纯净。此时已近中午,湛蓝的天空澄澈透明,洁白的云朵柔软如棉,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仿佛一面天空之境,如梦似幻。如果是夏天,和同伴赤脚踏进浅浅的湖水,踩着蓝天,打捞云朵,或追逐嬉戏,定然童心焕发,狂如少年。
有一条铁路延伸向远处,可以乘车前往湖的深处,那里的景色纯洁无瑕,宛若仙境。
茶卡盐湖是个聚宝盆。这里的盐颗粒很大,色泽纯白。盐矿的储量丰富,采盐史也很悠久,附近的化工企业能生产各个品种的工业用盐和食用盐,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说不定我们日常使用的食盐,还是这里生产的呢!
我挑选几个晶莹的盐粒,带了回来。
四、塔尔寺
走近塔尔寺,我的心底油然升起莫名的庄严感。
以往也是,每每走近佛国净土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我不止一次问自己,问朋友,有人说是佛缘,有人说是慧根,好像是,又好像不是。渐渐地,我倒觉得,内心为之肃然的,毋宁说是敬畏!
导游介绍说,塔尔寺是青海省和中国西北地区的佛教中心,首屈一指的名胜古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是宗喀巴大师罗桑扎巴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改造西藏佛教,创立格鲁派,成为一代宗师。格鲁派,意为“善律”。该派强调必须严格戒律。
从停车场俯瞰,塔尔寺的寺院殿堂看似杂乱无章地铺展在莲花沟的两面山坡上。在阳光的照耀下,这片汉藏建筑艺术相融合的古刹宝殿,灿烂辉煌,叹为壮观。
塔尔寺前的广场,有许多小商贩在兜售旅游纪念品。我们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走进塔尔寺。沿着沟边的路缓行。边走边观赏依山傍塬、高低错落、色彩华丽的经堂殿宇。刚才在高处望不真切,现在置身寺中才看到,沟边坡上还是有许多树木的,对雪域高原的这些树叫不上名字,有些树很高大,算得上是古树或名木了。
塔尔寺有许多寺院,殿宇,寝宫,佛堂,习经堂,僧舍,以及庭院,规模宏大,这些建筑交相辉,浑然一体。寺庙建筑涵盖汉宫殿与藏族平顶的风格,独具匠心地把汉式三檐歇山与藏式檐下巧砌鞭麻墙,中镶时轮金刚梵文咒和铜镜,底层镶砖的形式融为一体,和谐完美地组成一座汉藏艺术相结合的建筑群。我向来对建筑艺术很感兴趣,特别是佛教建筑与各地建筑的结合、演化。来这里大饱眼福,真是不虚此行。
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蔚为壮观。大金瓦殿和大经堂是全寺的主体建筑。我和同伴说一定要看看。
大金瓦殿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式,歇山式金顶,覆以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被誉为“世界一庄严”。店堂正门上方悬有乾隆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伫立着十多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着白色的哈达,塔上有一龛,内塑宗喀巴像。塔前陈列着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悬挂着帷、幡、绣佛、帷帐。气氛庄严,雄伟壮观。
接下来又看了大经堂。
大经堂是典型的土木结构藏式双层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内最大的经堂,经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坐诵经。经堂内陈设十分考究,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帷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大型的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细腻生动。柱子上裹着鲜艳的龙凤彩云藏毯,整个经堂富丽堂皇。
大经堂内三面墙壁上都布满了神龛,上面端放着佛像,个个造型优美,超然神圣。有最讨喜的弥勒佛像,有班禅活佛像,最引人注目的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塑像,仔细端详,工艺精湛,形象庄严,庄严中透着天真,宛若儿童般可爱。
出了大经堂,还想朝里走走,看看,但是导游给的时间所剩无几,只好恋恋不舍地朝回走。
在寺门外,为女儿挑了一个松绿石的手饰。
五、敦煌半日
来敦煌小城之前,我对敦煌没有一点儿印象。旅游大巴驶进入敦煌市,映入眼帘的敦煌有点儿惊艳。敦煌城不大,楼房不高,街道不宽且干净。店铺里商品琳琅满目,尽管是旅游旺季,但街上游人不多。街边树木像是刚被雨水冲洗了一样鲜亮。党河的曲波清流穿城而过,敦煌平添几分秀丽和温婉——这哪儿像河西走廊西端的沙漠城市?
旅行团入住党河东路的兰新大酒店。街对过是党河,我和老丁沿着党河散步、看水,感叹党河水之清澈。西北高原少雨缺水,这河水应该源自雪山融水,敦煌小城有这半河清波真是奇迹。沿河游园树木葱茏,水榭亭台点缀其中,彩色甬道曲径通幽。亲水平台上有人戏水,闲逛。这风光旖旎的游园与黄沙白草的荒漠反差太大。脑子里倏然闪出谁的词句:“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余怀怆然。”眺望夕阳、铅云、沙山,总也找不到范仲淹笔下“衡阳雁去,四面边声”的苍凉诗境。
晚餐自理。小饭店我们看了一家又一家,什么“五味香驴肉黄面”、“魏记大漠胡杨焖饼”、“靖远尕六羊羔肉”,这些特色饭食,不是我不想吃,就是老丁没胃口。又进一家面馆,里面收拾得很干净。打招呼的是位半老徐娘,她看我手里捏着根烟,忙从衣兜里掏出火机,要给我点上。我连忙推辞说不用我有火。老丁眉头一展,和她接上了话。这女人待人热情,会说话,说话也好听。于是坐下来,吃了碗兰州拉面,味道不错。
阳关中路,灯火通明,这里应是敦煌的繁华地段,临街店铺流光溢彩,店铺里顾客不少,大都在漫不经心地闲逛。走过市政府,到了一个街口,左转是沙洲北街,向前应该是入住酒店的方向。看到敦煌市委党校的门牌,院里灯光闪烁,树影婆娑。街边有卖桃子的,买桃子的竟然是同团旅游的姑娘,她们认出我俩,热情地让我们吃桃子。桃子很新鲜,闻着有香味。老丁挑拣买了几个回来。
六、敦煌石窟
敦煌最有名的历史文化是石窟艺术。石窟艺术源于印度佛教,是东晋时期伴随佛教传到我国来的,那时我国北方经过战乱,分裂为很多小国,由于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信奉佛教,佛教迅速发展起来,在河西一带的敦煌地区兴建了一些石窟,保留至今,仍颇具规模的有麦积山、文殊山、马蹄寺、炳灵寺石窟等。在此之前,我去过洛阳的龙门石窟,大同的云冈石窟,不无虔诚地浸润过佛学精神、石窟艺术,而此行的最大心愿就是一睹敦煌石窟艺术的真容。
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瓜州县境的榆林窟、东千佛洞等,但石窟艺术最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宕泉河畔的莫高窟。
宕泉河是一条从南向北流淌的小河,河的东边有一条荒丘叫三危山,河的西边有一截断崖山,莫高窟的许多洞窟就集中在断崖山的腰间。我们从宕泉河桥上经过的时候,看到河底几近干枯。生命之源的水啊,已经向沙漠地区的人类生存发出警示!现在,河西一带的许多河道断流——河流在大西北几乎成为传说。
莫高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年前,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经过几十年的保护治理,莫高窟景区早己是绿草红花,树木森然。高大的白杨树掩映着高低错高、大小不一的洞窟。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走近莫高窟,仿佛走进人类文明的时空长廊。
参观莫高窟是要提前预约的。导游很遗憾地告诉我们,没有能为我们申请到A类门票,据说A类门票能参观8个洞窟。我们手持B类门票,排队参观了第96、第130、第138、第148四个洞窟。游客排着长队,摩肩接踵,洞窟里没有灯光,空气也不好,实在无暇仔细观赏。
第96窟内有一座30多米高的大佛像。这尊大佛是弥勒佛,弥勒佛左手平铺于膝盖,右手掌心向前,意为原谅一切众生罪过,授予无量福寿。站在佛前,人及佛足。举头仰望,佛的慈悲和威严,仿佛灵犀灌顶。在佛教中,弥勒佛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佛中的未来佛,主管未来世界,居住在“兜率净土”,是每个修行人的终极向往。在汉传佛教中,弥勒佛代表了包容、知足、常乐,常作为女性护身符的化身。弥勒佛在佛教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为了保护佛像,窟外建造了九层窟檐。第96窟也叫九层楼,是所有洞窟中最壮观的,也是最有特色的。因此,第96窟外景成为莫高窟景区的标志。
第130窟内有高26米的大佛像。窟顶为覆斗顶,窟门开在东壁下部。在靠近大佛头部和腹部的位置各开一个明窗,透进的光线正好使观众能够看清大佛的头部和身体。这些独特的设计,尽显当年洞窟建造者的聪明才智。据介绍。第130窟前发现规模较大的殿堂遗址,表明当初营建大佛之后,在窟前修建了佛寺殿堂,与洞窟相连,为前店后窟的结构。
第138窟为覆斗顶,洞窟的前室中部是木构平顶。洞窟中心设有佛坛,坛上佛背屏与洞顶相连。洞壁上绘有许多佛事生活的壁画。中心佛坛塑坐佛一身,还有六臂观音、送子娘娘及其眷属等等。此窟又被称为送子娘娘殿。“送子观音”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产物。《法华经》云:“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欲设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因此,中国民间认为观音菩萨是专司人间子嗣的女神。在佛国名刹,惟观音菩萨香火最旺。
第148窟,是莫高窟群中仅有的一个涅槃窟,窟内是体量庞大的涅槃佛像和涅槃经变画。洞窟主室呈长方形,窟顶为纵券顶,洞窟西侧设有高约一米的佛床,上有长达15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这尊塑像头南脚北,面向东方,右肋枕手,累足横卧。在涅槃佛像身后,还塑有多身菩萨、比丘、天人等。所谓涅槃,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境界。涅槃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也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涅槃意即在修行人心中熄灭了世间贪欲、嗔恨、愚痴的火焰,达到心理升华,精神重生。
敦煌石窟艺术主要包括塑像,壁画,和经卷。塑像是石窟的主体,在佛教艺术史上有重要意义。由于莫高窟开凿在砂砾岩上,不能雕刻,壁画就成为表现佛教内容和装饰佛洞的主要手段。莫高窟壁画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佛画像、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画以及装饰图案画等。
我们又去参观了敦煌文化研究院,敦煌博物馆。天太热,一天补水两三公斤。炎热的天气,或多或少影响了参观的心情和质量。
七、鸣沙山月牙泉
曦微的晨光中,我骑在驼背上,跟着驼队爬涉鸣沙山,有一种新鲜而奇妙的感觉。太阳喷薄而出,照亮蓝天白云,鸣沙山变得清晰而温暖。骆驼首尾相接,踩着黄沙,缓缓而行。绵长的驼队逶迤盘旋,直达山顶。
我骑的这头骆驼,体型高大,全身的毛不是通常的黄或淡黄,而是罕见的米色。它随着驼队缓行,脚步虽不大,仍感到很颠簸。前年去新疆,在伊利高山草甸骑过马。这次来鸣沙山要骑一下骆驼,过过瘾。刚来时我邀老丁、老吕一块儿骑骆驼,他们嫌骆驼脏,有骚味。刚爬上驼背是有一股热烘烘的异味,行走起来就感觉不到了。殊不知,坐在驼背上的感觉还是挺好的。
前面的驼背上坐着一位甩着马尾辫的姑娘,身着白纱汉服,背一个粉色的双肩包。我跨下的骆驼打着响鼻,嗅着前面骆驼的尾部,前面的骆驼受宠若惊,脚步儿有点凌乱。牵骆驼的女人伸手拍了一下骆驼脖子,以示警告。姑娘回头看一下骚情的骆驼,莞尔一笑。哦,姑娘的容貌美若仙子。
颠簸的驼背,牵骆驼的女人,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驼队,金色的鸣沙山,前面驼背上曼妙的美女,一时让我恍如隔世。恍然间,我觉得从山脚到山顶蠕动的驼队,如同缕缕幽灵,在沙丘上飘忽。仿佛历史烟云深处曾经的游子、商贾,或是戍边官兵,在探寻征尘回路。我为什么也入流为伍?抑或我的前世,假如有前世,也在此照临过秦时明月?浸润过汉代风霜?
骆驼停了下来。牵骆驼的女人要为我拍照,当然要付费。她用我的手机变换不同的角度为我拍照,我拿回来一看,拍得挺好,有两张还把我与美女摄入同框。牵骆驼的女人又把手机递给前面的那位姑娘,姑娘笑着说:“谢谢,很好耶。”我也把我拍的照片给她看,姑娘也是满脸欢喜。
到了一个较高的沙丘,放眼四周都是绿色原野,鸣沙山竟然被绿色原野所包围,是一种孤独的存在!眺望沙山脚下的月牙泉,更感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妙不可言。
下了骆驼,那位姑娘向我走来。笑嘻嘻地说:“老师你好!我加你微信吧,你把我的照片发给我。”我说好啊。我们加了微信,传了照片,姑娘说:“拍得真好。”我说:“姑娘美若仙子,照片当然漂亮。”姑娘被我说得有点不好意思,笑微微地说一声:“非常谢谢。老师再见!”飘然而去。
我趟着黄沙下山,奔向梦幻般的月牙泉。
月牙泉景区的游玩项目还有滑沙,沙漠摩托,滑翔伞和直升机。中途碰到志金两口子,志金准备玩直升机项目,想从空中俯瞰鸣沙山月牙泉景区。这当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志金邀我一起玩,我说:“我要去看看月牙泉。”
月牙泉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从汉朝起就有“沙漠第一泉”之称,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月牙泉虽然地处沙漠中心地带,两旁都是连绵的沙山,但是,千百年来却不曾被沙子掩埋,被誉为“沙漠中永不干涸的奇迹”。史料记载,过去月牙泉的水面比现在大,直到1929年,还有外国摄影家在这里拍到游客坐船游览湖光沙山的照片。而今月牙泉的水面缩小了很多,只剩下小小的一湾月牙儿了。
月牙泉呵,我终于看到你的清波了。
接近泉水的沙滩是湿润的,一片青绿的芦苇,似乎是泉水和沙滩的屏障。站在月弦看向月背,看向沙山,天上的云朵落在了月泉里,没有荡起一丝涟漪。
泉边的路上尽是黄沙,我沿着泉水边走着,愿泉水洗去身上的尘埃。在茫茫沙漠中,有如此清澈的一泓泉水,怡神可也,洗心可也,此行足矣。沙岭晴鸣,月泉晓澈。月牙泉真是大漠戈壁中神奇的存在。虽然,有一天你也许会被黄沙吞噬,但至少此行我看到你的清澈和妩媚了,这就够了。
八、嘉峪关
仰望中国历史的天空,有两条横贯东西的彩虹:一条是自西向东、直达渤海、守护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一条是由东向西、深入大漠、拓展华夏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两条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彩虹,在河西走廊崇山峻岭之间的狭窄处闪亮交汇,这个交汇点就是甘肃的嘉峪关。
依偎嘉峪关而建的嘉峪关市,南靠祁连山,北枕黑山,像戈壁滩上的一颗明珠。在丝绸之路上,嘉峪关东接兰州,西联乌鲁木齐,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节点。1958年,国家在这里兴建酒泉钢铁公司,1965年设置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因企而建,由钢而兴,是名副其实的“钢城”。走在嘉峪关城市的街道上,马蹄声、驼铃声早已不予耳闻,映入眼帘的是楼宇林立,绿树成荫,车水马龙,繁华似锦。半个世纪前,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建成这座“钢城”,可以说是我国早期西部开发的一个奇迹。如今,经过几代人的接力奋斗,在戈壁滩上崛起的这座绿色城市,充满经济活力,同样堪称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奇迹。
冒着酷暑骄阳,绕过碧波荡漾的九眼泉湖,走向嘉峪山,走向万里长城西端这座著名的军事要隘,心里还有一点振奋和期许。穿过悬有“天下雄关”匾额的东闸门,顺着缓坡登上嘉峪关城,如同踏入历史的河流,顿感肃穆萧煞之气。雄伟的城楼,展示着金戈铁马的峥嵘,灰黄的城墙浓缩了沧桑岁月的变迁,城门洞里条石上深深的车辙,诉说着昔日丝路商旅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繁华。
站在嘉峪关城楼上临风凌虚,放眼远眺,西面是戈壁大漠,南面是雪峰延绵的祁连山,北面是逶迤相连的黑山,嘉峪关城居中坐落嘉裕山西麓。关城巍巍,垛墙森森,两侧的城墙穿越戈壁,与南北山峰相连。嘉峪关城以内城为主,西宽东窄略呈梯形,城高10米,黄土夯筑,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南、北中部各建有敌楼,城墙东、西中部各开一门,上建城楼,东门叫光华门,西门叫柔远门。关城内有游击将军府、井亭、老柳树,东门外有关帝庙、文昌阁、戏台等。后来,在柔远门外又套筑了一道“凸”字形城墙,即外城,外城全部用砖包砌,十分坚固。嘉峪关正门和关楼建在内城东西中轴的延长线上,形成了城外有城的格局。外城南北端设有“箭楼”,用于瞭望前方的墩台烽火。
我沿着关城的通道漫步,目之所及,品读一联一匾;手之所及,抚摸一瓦一砖。纵览内城外墙,勾连环接;箭楼角楼,依角相望。雄关危楼,重檐飞角,大有威震四方的凌然气势。我不由得惊叹嘉峪关城设计严谨精巧,堪称明代长城关隘中最完整的防御体系。
嘉峪关的最初建设者,是明朝开国大将军冯胜。冯胜是安徽定远人,自幼喜读兵书。追随朱元璋肇基明朝,功高望重。史书称他“雄勇多智略”。明朝初年,败退到漠北的元军残部犯明边境。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各率五万大军出塞迎击。冯胜一路西征,挥师祁连山下,收复古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明朝在河西地区设立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稳固了西北边陲的统治。《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将兵略定河西。筑土城周二百二十丈,占地十五亩。”冯胜班师回朝途经嘉峪关,见此地两山相峙地形狭窄,遂决定在此建关筑城。冯胜当时一个很寻常的决策,奠定了“天下雄关”的基石,他也因此而青史流芳。九眼泉湖边矗立着冯胜大将军骑马铜像,就是人们对他的尊崇和褒扬。
嘉峪关历经600多年金戈铁马、血雨腥风的洗礼,积淀了悲凉、雄健的历史包浆。历代文人骚客接踵登临,感时忧国逞才流誉,美文名作比比皆是。明朝循吏、南京刑部尚书陈其学的《登嘉峪关纪事之二》鸿辞博彩:“紫玉横霄客路穷,壮怀长啸对秋蓬。风翻云海寒烟外,雪涨天山夕照中。回纥叩关先贡马,牙蛮隔塞未归鸿。伊州歌罢黄花戌,草色离离故垒空。”明朝戴弁的诗清新别致:“回首昆仑万重山,黄沙白草几人还。名心我比班超少,不待封侯已入关。”清朝林则徐谪贬新疆,路经嘉峪关,赋诗抒怀:“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对嘉峪关的雄险推崇备至。晚清进士裴景福的《登嘉峪关》格调高远:“长城高于白云齐,一蹑危楼万堞低。锁钥九边连漠北,丸泥四郡划安西。”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的《嘉峪关远望》别出一格:“天下雄关雪渐深,烽台曾见雁来頻。边墙近处掀髯望,山似英雄水美人。”所举数位诗人,很少能进入文学史,但其华章佳句,精美绝伦,把一座嘉峪雄关浸润得文脉绵长,光焰万丈。
九、张掖丹霞地貌
你如果关注一下甘肃省行政区划图,会发现很有特点。甘肃省呈东南西北向一条狭长的带状,祁连山下的河西走廊几乎都在甘肃省行政辖区之内。这次甘肃青海环线旅游后面的几个景点,敦煌、嘉峪关、张掖丹霞地貌,从西向东依次散布在甘肃的地面上。
旅游大巴在高速公路上一路向东,进入张掖辖区,正值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晚霞给云朵抹上魔幻的颜色。啊,白云苍狗,忒漂亮!有几个年轻人扒着车窗拍照。另一边又有人惊呼:“亮了!”不远处的城市华灯齐放。有人问:“是张掖市吗?”导游回道:“临泽县。没到张掖呢。”人们的视线被流光溢彩的城市之光所吸引。
我们没有前往张掖城区,而是入住景区附近的小镇。小镇像是新落成的,一栋栋三、四层的小楼,都很漂亮。中间一个村民活动中心,还有一个戏台。像是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农民的新房没舍得住,转手经营变成民宿,农民变成经营资本的新型农民。张掖发展文化旅游,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走出了新路。不知这样的新型农民在当地占比多少?天气转阴,有零星雨点儿飘落,很凉爽。我和老丁、少良夫妇找了家餐馆,就在门外摆了张桌子,凉的热的点了几个菜,上了一瓶当地白酒,天南地北地侃了一气酒话,飘飘欲仙,感觉真好。
第二天早晨,在前往景区的车上,导游小王给我们介绍丹霞地貌。她说,丹霞地貌是中国地质学家冯景兰、陈国达发现的。丹霞地貌,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山峰或陡峭的奇岩怪石。丹霞地貌在我国多有分布,如广东仁化、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甘肃张掖都有此类地貌。
丹霞地貌分布在张掖境内方圆五十多平方公里的山区丘陵地带。这里的丹霞地貌形成于200万年前,是中国发育面积最大、造型最丰富、色彩最斑斓的丹霞地貌。特别是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丹霞地貌中的精品。数以千计的悬崖山峦呈现鲜艳的丹红色和红褐色,相互映衬,各显其神,展示出”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奇妙色彩。
王导略一停顿,问大家:你们知道“丹霞”的出处吗?众团友默然。王导设问自答:出自曹丕的《丹霞蔽日行》:“丹霞蔽日,彩虹垂天。谷水潺潺,木落翩翩。孤禽失群,悲鸣云间。月盈则冲,华不再繁。古来有之,嗟我何言。”王导强调,这里的丹霞地貌美得像天上的彩虹。团友们对王导的讲解报以掌声。我不由得感叹,这导游词写得有点水平,把魏文帝都扯上了。
进入丹霞景区,排队换乘景区交通车。有不少游客顺着山道漫步,已能看到红褐色的山体,峰峦叠嶂,甚为壮观。主景区的几个山上都有观景台,上面挤满了游客。放眼望去,这里的丹霞地貌层级错落、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果然不负盛名。
一团乌云飘来,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游人或撑起雨伞,或罩上塑料雨披,满山偏野的游客一时花枝招展,景区的色彩更丰富了。
不大一会儿,云彩飘走了,小雨停了。阳光照耀下的丹霞峰峦水灵灵的鲜艳,令人啧啧称奇。少良、志金各自带了夫人单飞,我和老丁在观景台拍照、闲聊、转悠。寻找所谓的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等景观。老丁递来一支烟,说:算了,别听导游鬼扯。
山脚下,有两个巨大的彩色气球升腾。我总觉得,景区经营的氢气球观景项目安全没保障,但游客中勇敢之人众多,购票侯乘者排着长队,生意挺红火。
回到游客接待中心,我正闲散地浏览旅游商品,耳边有人说:“老师,你也到这儿啦?”转脸一看,咦,是前天早上在鸣沙山遇到的那个姑娘!我有点惊喜:“小戴,真巧啊,又碰到你了!”姑娘一改那天的汉服打扮,粉色体恤,淡蓝牛仔裤,白凉鞋,细挑的身材一袭时尚标配,还有高傲的马尾辫。我问:“那你们昨天也在嘉峪关?”“是啊。你们是昨天到的,还是今天早上到的?”小戴面若桃花。我告诉她,昨天傍晚到的。小戴说:“我在嘉峪关也看到你了。没来得及招呼你。”我连忙回应:“是吗。真是缘分那!”
小戴是湖南常德一所学院的教师。她听见有人喊她,笑着朝我摆摆手,说:“老师,我走了。给我微信啊!”(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王家运,安徽宿州人,安大中文系毕业,曾供职淮南市委党校。现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淮南市哲学学会会长。在省级以上报刋发表学术论文二十多篇。在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