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追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21世纪,谁将养活中国?

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提出的疑问。
当时的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新中国成立前的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未来,全球的粮食生产也难以满足中国巨大的需求。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有部分国家和地区限制了本国粮食的出口。消息引发全球关于粮食危机的担忧,这种担忧也蔓延至国内。

关键时候,90岁的袁隆平站出来说了一番话:“中国完全有实现粮食生产自给自足的能力,不会出现‘粮荒’,希望大家不要担心。”

这番话,如同医学领域钟南山词条的发言一样,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

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07分,在绝大多数中国人吃完当天午饭的时刻,袁隆平安静地离开了人世。

2021年5月24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中国著名科学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逝世是中国和世界的巨大损失,他将永远为人们所缅怀和铭记。赵立坚在当日例行记者会上说,袁隆平院士逝世后,中外各界都表示沉痛悼念,这充分说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杂交水稻事业所作贡献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

中国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这与袁隆平院士的艰苦努力密不可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输出与对外开放几乎同步。1979年,中方首次对外提供了杂交水稻种子。40年后,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40年间,袁隆平院士和他的研究人员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美国等国为水稻研究人员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为此,我观看了电影《袁隆平》,以及按照上级行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五月主题书–《袁隆平的世界》进一步走进他,了解他,学习他,感悟他!

袁隆平是一位世界赫赫有名的“杂交水稻之父”,一位农民朋友眼中的“当代神农”,离我们的生活又如此遥远又如此接近,他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取得成功的风雨历程,虽没有气势磅礴的场面,但袁隆平院士对科学真知努力追求,对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执着精神深深触动了我的心弦。

一是:仁爱,大爱之心。他早年在西南农学院学习,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安江农校。在五十年代末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袁隆平亲身经历了饥饿的煎熬,书中他说“漫长的饥饿如缓慢的凌迟,他的痛苦无与伦比,绝非撕心裂肺可以形容”。饥饿甚至让他无法拉动一把小提琴,还经常在大街上看到饿殍,这深深的刺痛了他。袁隆平说过:“我毕生的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这种“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精神,是人类社会最广大最深厚的仁爱精神。正是这种“爱人如爱我”的仁爱精神、大爱精神,帮助袁隆平战胜了许多的困难,最后获得成功,为我国农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从他的身上,我领悟到了仁爱、大爱真谛。

二是:坚持不懈,永不放弃。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以及红卫兵的破坏,也没能阻止他最后获得成功。他的坚韧体现在以苦为乐,逆境中也常开玩笑;他的坚韧体现在坚信目标,数十年如一日只专攻杂交水稻;他的坚韧体现在我行我素,就算是没有别人的支持,他也要将杂交水稻进行到底。袁老身上的不屈不挠的执着精神和坚毅的意志也值得我们学习,1968年的5月18号这一天,袁老遭遇了人生当中最黑暗的一刻,叫作“5·18”毁苗事件。他在湖南种植出了一大片的水稻苗眼看着就要收获成果,可以研究哪些性状的株苗可以进一步做培养的时候,却发现所有的苗全部被毁,袁老发疯一样的到处找,找了整整4天,最后在一口井里发现了他的稻子,袁老哭过、难过,但他没有放弃,他从这些被毁的苗中找到了五棵还活着的,这仅存的五棵水稻苗让袁老的试验得以继续。杂交水稻研究很辛苦,很多人都没法坚持下去,稻田里很热,很多研究人员在稻田里晕倒过,在这个过程中,袁老试验过一千多个品种,做过三千多次杂交实验,做过上万次测试,但谁也不知道哪一刻会成功,只能不断地试,这需要极强的耐心。这中间的辛苦可想而知。他每天拿着放大镜,去稻田里找他可以用来试验的对象,天天做实验,发现一棵特别的稻株让他欣喜若狂,第二年播种了又失望万分。经过不断地培育不断地尝试,终于在一天凌晨顿悟,写出了三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路线图。

三是:吃苦耐劳,日积月累。袁隆平的成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用电脑算出来的,而是长年的日积月累,顶烈日,淋大雨蹲在田间地头一点一点摸索总结出来的。袁隆平的成功给了我很大启示,那就是成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想要成功,必须要有扎实的知识功底,加强学习,不断积累;必须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必须要有执着追求,百折不挠,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必须要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具备面对成功艰苦朴素,淡泊名利的心态,成功时不骄傲,失败时不放弃,用平和的心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踏踏实实把工作做好。但是,他并没有就此功成身退,颐养天年,奔波在田间,忙碌在实验室,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奋斗终身”的诺言。

四是:心底无私天地宽,袁老还有一个宽阔的胸怀。心底无私天地宽,袁老做的是有益于全国人民的事,所以他考虑的不是自己,他需要的是全国人民能够吃饱饭,所以他乐于将研究成果共享。经历千辛万苦培育出数万株野败(而且是100%的雄性不育株)后,袁老又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袁老说这件事情就靠一个小组,做不出来,人太少了。因为它需要大量的育种,需要大量的不同的植株跟野败进行杂交,才有可能实验出更多的可能性。于是,袁老把种子分给了13个省的100多位科技工作人员。各地搞农业研究的人听说这边发现了野败,都跑过来要,袁老都给,这些人中涌现出大量农业方面的院士,他们都得益于袁老当时分给他们种子让他做杂交实验。协作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一个突出体现,袁老从未把杂交水稻的成就归为一己之功,而是一再强调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袁老讲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协作,杂交水稻研究绝不会取得今天这样世界瞩目的成果。
袁隆平经历过战争年代,经历过吃不饱穿不暖的时代,所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他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做到了,他研究出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让更多的人吃饱了!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把幸福的种子撒在每一个人的心上。

有人说,他没走,他只是带着种子去了远方。有人说,他进入了一个梦乡,那里的稻穗比高粱还高,穗粒比花生还大。风轻轻吹过,他戴着草帽,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袁老终其一生只为追求“禾下乘凉梦”,他的这些精神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发扬。我们应该感谢袁老,更应该学习袁老为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不遗余力地奋斗的精神。他对待工作,功劳,名誉的正确态度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深深被袁隆平那种为理想,为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所感动;深深为袁隆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所折服。再回看自己,身为一名80后,生在富足的社会,又有幸成为一名中国工商银行的员工,同样是服务于人民,我要学习袁老踏实、创新、奉献的精神,一心服务于客户,将袁老精神牢记于心并付诸于实践。将以袁隆平院士为楷模,为工商银行打造成精品银行不断努力学习,日积月累,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工作。

【作者简介】王云彤,就职于四川工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