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丁趣说语言

白丁趣说语言

文/徐太华

曾经一度有撰写一篇有关语言的杂谈,这主要是源于我们现实生活种种各异的看法,因此,也有插上一嘴的愿望。但有意思的是,思想刚起了个头,写了约百来个字在美篇,(不怨美篇)结果被掐了,自己也是一脸的蒙圈,便暂时打断了念想。

写语言好像散文大家朱自清老师用散文的载体写过。其实,浅以为,这类理性体裁文章的写写,对于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我们传承中华文化,对于我们新时期坚持“双百”文艺方针都或大有裨益!

西方有个语言学家,他说,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界限,他叫维特根斯坦。还有一个大哲学家,他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他叫海德格尔。

东方也有个哲学家,他说,多说数穷,不如守中,他叫老子。东方还有一个大圣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他叫孔子。

由此可见,东西方在语言方面的态度泾渭分明。一个主张内,一个主张外。外,我们就不说了,意思清清楚楚,内,倒确实有点含章之趣。多说数穷,不如守中,中华文化一直有此思想贯穿其中,像自相矛盾,沉默是金,静水流深等等的成语警言都是提示,鲁迅先生也深谙其妙,其坦言:“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如此等等,都是和老子思想如同一辙,何如?道家太极也。

语言也是太极。准确地说,语言系太极当中一个微小的组成部分。有阴有阳,也有能量,动静虚实,正负因果俱为道也!看远古,翻开历史的先河,鬼谷子或拔语言大师之先筹,春秋战国时其弟子苏秦张仪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珠联合壁,成为历史流向变革者!观今朝,为何专家学者多己群为缄默?纵偶尔讲经论道,也常闭评论区,何也?天地不交,非感应也!

有先人问,宇宙本体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宋张载云为气,有五形之追,有程朱云为理,先于宇宙生,有陆王云为心,吾心皆宇宙,科学的今天云为能量,深以为然。太极的动静中藏着能量的奥秘。程朱理学,虽智云理,却遵从一个敬字,陆王心学,虽追本体,却也秉承格物二字。皆俱寻社会和谐之道,和光同尘。其内里,非千字文所能涵盖!

有趣的是皇帝内经也讲语言,望闻问切的闻实际上就是听闻你的声音,闻而知之谓之贤。贤的甲骨文就是视和听。曾经读北大一位教授文章,其对中华文化有一个总结,今日说来供大家参考。他说,中华文化,为八字笼盖,即一元三流,二支五经,感慨的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里有此五经,而五经里居然有《黄帝内经》这部,可见其份量之重!想想看,听闻声音就知道你是否健康,倘若有恙,便知何因,甚至具体到五脏六腑里哪个脏腑有问题,这是什么概念?据此,再推而广之,可知你性情知识,财富命运等,难怪古人讲“闻而知之者谓之贤”!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绝不是一句虚言,读他,思之,举一反三,再感悟,越发感佩五体投地。前不久,有位专家谈到人类的寿命,他就用道德经说事,并举例说明,如老子活了多少岁?史记有称一百六十多岁,有称二百多岁,说法不等,但意见相同,即老子系上寿者。上古的人为什么这么长寿?老子长寿的秘方在那里呢?这么重要的利他,利民族子孙万代的利好之德,他老人家怎会不留痕迹呢?结果该专家兴奋言,找到了,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八十章讲:“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细想一下这长长的一段话,还真是有点道理,句句值得琢磨,古往今来,文人学士俱揣摩此用意,绝大多数学者以老子厌战说事,照笔者看来,圣人将语言环境等作为其理想国的生存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讲,叫熟悉的磁场,自守的能量。因此,自感此教授所言非虚,圣人以此传统的古法养身应该上上寿!当然,这是从长寿角度而言,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人际交往等己今非昔比,所以,我们不一定完全赞同,也不一定非要去准确的一一考证,但至少我们应当从中窥出一些古圣人的智慧来。

孔子也是,乍一看,他在论语里的一段一段的讲话,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免多少有些让人暗自责疑,但碍于或圣人的光环或道德舆论力量,似乎都有点隐忍的意味,故此,朝朝代代,儒家也有反复。实际上纵观论语中圣人许多讲话,与老子都有相通之处,只是孔子是入世的语言,有现实伦理价值考量在里面,需要将其思想贯穿起来看,关于语言,关于让,关于仁义礼智信等,(比如今天,快,让我们失去思考,失去智;伪,让我们失去真诚,失去信。扪心自问,老祖宗留下的宝贝遗产,还有多少能够折腾?)其伦理的审美价值直至今日,熠熠生辉。比如他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强调学习,反对卖弄,他讲智不达半者不语,实际是强调社会和谐,因人施教。包括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都是在讲中国人的精神内守!都在讲易经的无咎思想!

语言也有缺陷,天下文人应惺惺相惜。创作不易。大诗人苏东坡应该体会最深。一个灵魂飞扬的性情中人,他的诗词堪称中华最具才华横溢者中之佼佼者,但除了他的乌台诗案外,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颇被当时世人所误解,还有那“天涯何处无芳草”的名句,其妻王弗在吟唱时,泪滚双眸!生活充满了各种误会,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国老子对此也深有探究,其在道德经四十一章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千人千面,各有己见。

无独有偶,有一次在听北师大于丹老师讲庄子课时,(百家讲坛)听到这么一段故事,说非洲一位酋长岁数大了,就打算选拔一名年轻的新酋长,出的题目是,让新酋长找出这世上最鲜美和最恶龊的两道食物来,一名最聪明非洲小伙子揭了榜一一中午上的是口舌,晚上上的依然是口舌。感情非洲人与我们的思想还比较类似。一阴一阳之谓道,语言有赞美就有谄媚,有时候,最美与最丑同体,充满了哲学的辩证思想。

写到这里,或许有老师耽心今后创作的通畅与否。其实大可不必,纵观历史,即使是在封建皇权时代,语言文字从来没有静止过。“沉船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其文人的情怀和人生的经历述说着中华的文道!

事实上我们今天的文人更加幸福,比之古人,能畅所欲言,习主席在建党百年上讲话,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及在前不久文艺会上的重要指示,阐明了党的宗旨,指明了新时代文艺创作的方向!一一为人民创作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而人民始终是主体!

但语言在今天,在传媒自媒新媒揉合的今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在中西文化碰撞的今天,在我们全民共同拥有话语权的今天,其重要性无论我们怎么去阐述都无可厚非!

语言是什么?是思想的外现。思想的作用又是什么?是行动的指南。我们古人为了避免可能的差错,所以用古老的中华易经智慧告诉我们:站在不说的立场去说,站在要说的立场不说,效果更好!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即中谓之和等!都是在讲这方面道理,这是古人处世智慧。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如今,我们常说,世界这么大,人心这么小,为什么人心这么小了呢?窃以为,当我们过分依赖语言,依赖所谓情商,尤其是失信的虚言假语泛滥,实际上离道就越来越远,因为我们依赖的是技巧,是机心。六祖坛经告诉我们,明心见性,方彰民风淳朴,阳明先生告诉我们,致良知,方显社会和畅。(记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社会流行吃肉骂娘,一群群文人在反思一一难道我们穷的只剩下钱?并组织社会大讨论并很快取得社会共识,各级党委迅速配置了精神文明办公室,同抓共治,很快清除混乱思想)愿我们一起学习中华经典,汲取古人智慧,统一思想,同奏中华鼎曲,共创中华盛世!

在即将完稿之时说上一句,“道可道,非常道”,什么意思呢?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既然能说出来的就都不是道了。只要是器,再加上自我水平的有限,难免就会有缺陷,难免就会有错误,一个白丁一点小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因此,诚恳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包涵并批评指正!趣味杂说语言,胡乱涂鸦,谢谢大家阅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白丁趣说语言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