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云雾见青天

创业不是乌托邦,而是迷雾探险。可能前面是一马平川,但也可能是电影《迷雾》场景里的场景:有可怕的未知外星生物威胁。对未知的恐惧支配着人类,支配着你我。

今天看了一篇对干嘉伟的采访,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1.创业要看到客观性。“一般来说,生意本身和你聪明与否,努力程度没有关系,潜在市场是客观存在的物理世界。”

2.点多面广下找核心优势。“组织能力涵盖广泛,但对于所有公司来说,其中的战略能力毫无疑问是第一位的,这包括学习,产品,技术,管理,融资,营销,文化等等方面。

从我的经验来看,一个创业公司只要是清晰认识并建立其中最核心的3-4个组织能力,就能战胜赛道里大多数的竞争对手。”

“所以我当时的逻辑就是,找到值得并且可以复制和规模化的销冠,再通过管理把它复制到其他人身上。”

3.基本方法对了,其它就交给时间。“管理不是看你管过多少人,而是看有没有掌握基本方法。真正掌握了,管500人和管5万人没有本质区别。如果基本方法不对,哪怕50人也管得鸡飞狗跳。”

访谈中还要创业的一些常见的思考方式,因为没有办法整段引用,就大体说一下:

第一种:要做到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就比如小鸟上学要做教育资源配置平台,这就是横向整合,但早期不具备条件,就需要从纵向开始,先把英语教育资源做好做透,从一个单品或者业务出发,慢慢做成平台化。

第二种:聚焦。创业早期都会遇到资源有限的问题,所以只有聚焦才有发展。不要一上来就什么都想做。对于一个新业务也是,先聚焦某一特定人群做产品,并及时迭代。

“一个企业最核心最稀缺的资源不是钱,而是创始人的注意力。”最外化的就是创始人的时间安排。

第三种:波特竞争战略。波特竞争战略把世界上所有企业分成三类:1,做差异化产品,比如苹果公司;2.做成本领先产品,比如亚马逊;第三,做聚焦类产品,比如海尔。

第四种:巴菲特的四大护城河,品牌,转移成本,网络效应和结构性成本优势。有护城河的企业不容易被巨头搞死,因为你有他没有。

以上都是文章笔记,记录得比较凌乱。但至少对两个核心点的论述让人受用:

1.客观的市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阿里早期做电商的时候并不是阿里多有能力,而是很少人和公司发现电商市场,或者看到了新大陆却没有去开发。客观的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和“在风口是猪也会飞”是一样的。很多人做得好,把成功归于运气,其实应该归于客观规律。最先发现规律并实践的人总是第一个得到结果的。(风停了掉下来的都是猪:这讲的是客观潜在市场不潜在了,蓝海变红海自然就优胜劣汰了。这是另外一件事,在此不表。)

方法论:在不充分竞争的市场上,需要我们创业者先开拓,而不是观望等待。有文章说要伺机而动,太早进入成炮灰,太晚进入没汤喝。但这个时机真的不好算,还不如一头扎进去,探一下也行,如有实力,直接改变发展进程也是有可能的。举例说明:2010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马云、马化腾和李彦宏三巨头就对云计算有过截然不同的论断。

结果当然是阿里云计算遥遥领先。阿里做了行业引领者。看看BAT大佬们对于同一问题有不同预判,想必能做到这一条就难得可贵。

2.聚焦,这不是公司大小导致的区别要求,而是所有公司要做到的。任何时候对于同一水平的对手,护城河都只有一项能做强。品牌,转移成本,网络效应和结构性成本优势只能选一个适合自己的优势项做好,做强。

还有精力的问题。创始人和团队精力都是有限的,多点开花和战略转移都是精力牵扯和能量消耗,实在是霸王硬上弓,后期也大概率出现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场面。时间安排是注意力最外化的表现。

方法论:时间表安排要体现解决主要问题的思路和步骤。大家都有计划表,但计划很满并不一定高效和有针对性。先找出主要问题,画出来写出来都可以,再用循环理论分解掉,树立目标,分解步骤。最后每天进行冥想(至少15分钟),反思步骤和流程优化。

其实迷雾里行走,最害怕的不是Stephen King描述下的外来生物,而是面对未知,丧失了信仰和爱。在创业的迷雾中,我们要保持信念和热爱,拨开云雾见青天。

PATTICA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拨开云雾见青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