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记录《那山那人那狗》

电影故事很简单,甚至没有多少激荡起伏。讲的是老邮差要退休了,别人接替他不放心,于是让他儿子来接班。几百里的山路,只靠双脚丈量,儿子第一次出去送件,老父亲自然不放心,于是陪同过去,故事讲的就是两人一狗,一趟送邮之路的过程,父亲的过往,沿途的人物,交汇互动,最后返程回家。

电影的类别中,有一类叫做公路电影,以一段旅程作为开始,最终以其中角色的成长为结束。这类电影有个好处,里面的人物可以在旅行中重新了解认识对方,角色的不同,能升华不同的主题。比如《绿皮书》,黑人与白人一起出发,重心就落在了种族问题上;比如徐峥主演的的《心花路放》《人在囧途》《囧妈》这些,都是用一场旅行,讲述一个主题,爱情也好,亲情也罢,旅行的意义就是把时间为节点的变化转变成了空间上的坐标,用一段有始有终的旅行,讲述人物的一场变化。

《那山那人那狗》也是一部公路片,只不过没有车,只有双腿,但是本片依旧遵循着公路片的原理,出发,冲突,了解,成长。相比前面那些电影的跌宕起伏,本片更平和些,没有剧烈的冲突,也没有密集的笑点,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父子关系,平淡的不露痕迹,却又有迹可循。

其中一幕场景让我印象深刻,儿子背父亲过河,父亲流泪了,到了对岸,儿子放下父亲,当儿子转头的瞬间,父亲别过身的同时用帽檐压住了泪脸,不让儿子看到自己流泪,在平复了情绪后父亲才若无其事的说话,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看电影是一种旁观,每个细节都会被眼睛把握,即使粗心大意的人,也能再导演的引导下,察觉到其中细腻的感情。而现实与电影最大的区别就是参与,因为参与其中,看不到整体,于是常常会有遗漏。很多时候,我们会像电影中儿子那样,疏忽掉身边亲人情感的流露,即使有察觉,叛逆的心里如果上来,可能也会觉得这种情感是种绑架,不愿给出正面的反馈,如我就是,因为参与其中,内心反倒分外难参与到与他们的互动里,而面对电影,明明是旁观者,却更有参与感,不得不说这是种偏差,可能现实生活中的人,没有那么善于表达。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观影记录《那山那人那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