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听人说起江湖二字,似乎都含着贬义,成了反面的印象。比如用“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来形容职场的勾心斗角;或者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为自己开脱。今天读完《逝去的武林》,拳术理论在我这种外行只是看个热闹,最大的收获是明白了一点“江湖道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讲道义的人让别人尊敬,不用整天昧着良心身不由己。下面收集了点相关故事,来说说。
一、学功夫首先要尊敬师长
有两个故事可以拿来对比说明,一是口述者李老去拜师,拜的是当时国术馆馆长薛颠。李老前一个师傅怕薛颠不收,让李老见了薛颠二话不说磕一个头,用脑顶磕,磕出响声。按当时武林规矩,磕三个头是大礼,而这样磕一个头是最重的礼仪,书中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其中“头点地”指的就是这个。薛颠见状也没推辞,就教他了。
还有一个故事说的是“半套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当时光绪的父亲醇亲王奕譞听说他功夫高,让郭云深教。郭云深见了奕譞就下跪,并说拳是磕头学来的,不能磕头教出去,醇亲王想学拳,就免了他的跪拜之礼。到底没有真拜师,郭云深教起来也并不上心,传了点皮毛就不教了。
此书是李老口述,整本书读完,没有丁点对师长的不敬,说的都是师长对自己的提点与教育,若没有尊师的江湖道义,学不到东西又怪得了谁呢。
二、念着别人的好,而不是去嫉妒
李老说自己练武小有成就时,眼高手低,见薛颠当了国术馆馆长,很眼红,想去挑战他。他另外两位师傅听了,踢了一个小孩都能打碎的南瓜在他身前,说只要能把南瓜打碎,就准他去。李老不敢,师傅才对他说,薛颠和他们是同门,辈分又长李老一辈,找他比武,别人要笑话他们没有教好。还说薛颠在外面出风头,其实就是为整个形意拳的门人挣名声,要懂得维护他。
人很容易自以为是,还经常看不得别人好,嫉妒心起,做事就落在情绪上,觉得人世不公,抹黑了同事同道同行,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抹黑,损人不利己。以前听人说过,千万不要抹黑同行,说同行坏话,因为在外人看来就是在抹黑整个行业,身在一个圈子中,尽量维护这个圈子的名誉,外人才会信服,才是属于同门间的道义。
三、练武之人需要先练武德
有大能力的人,真正要做的不是时刻释放能力,而是学会克制能力,让能力用到该用的地方。昨天下班回家,路上听一个人说自己面试经历,那人说面试官问他“如果你有洪荒之力,你想干嘛?”我觉得有趣,也思考了下,觉得真有了洪荒之力,想的应该是不用这洪荒之力干什么,人有巨力,不去克制束缚,就会对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最后往往害人害己。
练武相对来说,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李老在书中说了两个人,一个姓田,能一拳把墙打个窟窿。生了去外地行侠仗义的念头,家有两个小孩,托给老父,老父不管,他气的顺手给小儿子一巴掌,就把孩子打死了,大儿子见状也吓跑了,为此,他师父将其逐出师门。
还有一个是李老的师兄,李老入师门就是他领的。这师兄有次和媳妇吵架,恼怒下掰断了媳妇脚腕,他媳妇怨愤下上吊自杀了,事后李老大骂,这师兄也是悔不当初,虽然师傅没有将其逐出师门,但师兄弟也都不待见他了。
书中李老还提到了他的师傅,武德极好,就算动气,也不滥用武力,会先想其他办法化解问题,实在迫不得已才用功夫,比如用功夫杀侵略者。这份对自我的修养克制,才是道义,才是真的有本事。
四、故人有难,能帮就要帮
李老恩师去世前,让他照顾以前的老朋友,有位拳师年老后,去某地开了武馆,收了几个小徒弟。不成想当地拳师捣乱,偷了老拳师的匾,实在年老,夺不回来,李老就去找对方要,对方自然不同意,这么轻易的还了,觉得下不了台面。放在武侠小说里,这么不识抬举,肯定就打到你服了。李老当时却向对方鞠了一个躬,对方看了,就把匾还了。
重新回顾这个故事,发现很有触动,觉得李老这样帮人才算是真的帮人,如果用武力抢回来,受伤在所难免,抢回来了对方还会怀恨在心,以后肯定会给老拳师使绊子。所以,能帮就帮不是解决表面的问题,也要让朋友后顾无忧,这才是讲道义,真的帮人解决问题。
时间不早,说到这里,江湖虽不在,其中道义多揣摩,对于如何做人多少有些帮助的,有兴趣的也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