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的《维特》和《亲和力》
文/思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极富诗情的维特,因女友逝世,伤心不已,来到德国郊外的庄园散心,一个叫瓦尔海姆的地方,那儿风光秀美,他郁郁寡欢,终于在乡村淳朴的民风里,与村人结交里,在大自然优美的环境中,心境日渐开阔,忘了伤痛,深深爱上了已有未婚夫的少女绿蒂,他们一起读诗、弹琴、散步,心有灵犀,度过了一段美妙的乡居岁月。而维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在宫庭任职,看起来落落大方、英俊、坚毅、理性,十分完美,值得绿蒂托付终身,他也与维特成了好朋友,维特左右为难,一个又一个月夜,内心受尽情感煎熬,欲舍难舍、徘徊复徘徊,终于下决心离开了乡村,听从母亲的劝告,去宫庭任文官。纯净如一颗孩童的心灵,才艺卓然的维特,与宫里古板守旧的封建作风格格不入,事业受挫,心里憋屈,鬼使神差,他再次回到绿蒂居住的乡村缅怀忆旧。这一次,与绿蒂越来越情投意合、默契十足的感觉更让他欲罢不能,爱情事业双双无望,维特在激烈的情感冲动中,恍惚感觉他可能杀死阿尔伯特,在一个冰霜的雪夜,他病态疯狂如一头动物,在绿蒂家周围来回奔走后,回到寂静的小屋里开枪自杀!
熟悉的歌德,诗情画意的歌德(他能诗善画,一如书中的维特)!这本书给人美的享受,说他是小说,不如说是以一封封书信体织成的散文诗,一部分归功于歌德对大自然的美丽描绘,和主人公内心的抒情感受。这本书融入了歌德的艺术观点,关于自然的:“只有自然,才是无穷丰富;只有自然,才能造就大艺术家。”歌德口中的自然,不仅仅是大自然,也是自然乃真之象征,所以维特在吟诗作画里,成了贩依自然的精灵。因为自然乃真,它不行欺骗,艺术追求的真与它同一。
最初,当维特爱上绿蒂,他溢于言表、情难自禁的倾诉,他写给友人威廉的书信,不是直接的情书,而是一个少年爱上一个少女,他转述时半遮半掩、欲说还休、意犹未尽的语气和姿态,如此动人!他无法直接了当向爱友述说,是因为一颗激荡不已的心,如小马驹奔突不已,令他难以安宁息止,还有怀着对这份秘密之爱的珍惜,生怕它一捧出来,即将破碎!
爱情是什么缘起?想到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巴特是对的,爱情让恋人们彼此汩汨倾吐,是胡话,痴言,谵语的声响,“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据说巴特本意是去研究维特这本书,对爱情想来个一劳永逸的理论研究,但真正阅读下去沉浸进去,面对维特无厘头的狂热只好作罢,是的,爱情充满了私人独特的感受印记,是断片,是抒情,是无厘头,是正与反,是百般滋味,千种念头,万般莫名,沉浸与狂喜,期待和不安,疑虑嫉妒,瞬时万变,或交替不止,展现着心灵跌宕起伏的丰富性,个人感觉最私密的体味,让人欲罢不能。
何况,维特的天性最接近孩子,既然爱情如雨露发生了,他纯然投入这场爱情的醇酒浇灌,热烈感受它带来的喜悲,一如大自然接受雨的沐浴,风的抚揉,明媚阳光的抚照,不会去想到后续的伤与被伤,不大会矫情地人为拒绝!
我们来看看维特眼中可爱的绿蒂吧:“她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唔,歌德说过,他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比现实的更完美。美貌、活泼、智慧,品性、修养俱佳的绿蒂显然也是。其实早在两个年轻人结识时,绿蒂比维特显得更理性,她也预感到维特性格的弱点,及他将来的命运。一次舞会后,她责怪维特对什么事都太爱动感情,说照此下去会毁了,要维特珍惜自己!
爱情中,她/他爱我使我更爱自己。不信,看看恋爱中的维特的感受吧:“她爱我!——而我对于自己也变得多么可贵了啊,我是多么多么崇拜自己了啊,自从她爱我!尽管如此,每当她谈起自己的未婚夫来,谈得那么温柔,那么亲切,我心中就颓唐得如一个丧失了所有荣誉与尊严的人,连手中自卫的宝剑也被夺去了。”
维特喜欢耽溺于短暂的幻想美中,对他来说,即使一瞬间也是值得守护的永恒幸福。爱情是真,爱情也是艺术此岸,这个为美而生的少年,他的感性并非浮浅,他是把生命与艺术合一、贯彻到底的少数者,真正是狂飙运动的浪漫主义代表。他说:“威廉,你想想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可是一当放进亮光去,白壁上便会映出五彩缤纷的图像,尽管仅只是些稍纵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们能像孩子似的为这种奇妙的现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们的幸福啊。”
爱情是什么?爱情是想向全世界的呐喊,是百转千回的念想与期盼,是发热致疯的疾病,是清晨醒来,向着初阳微笑,全世界汇入一个念头—— 想要见他/她的别无所求的期待!
但是呵,我们还是来看看三角恋中各人的性格吧。阿尔伯特冷静敏锐,颂扬理性,鄙视自杀,他知道绿蒂如一粒珍珠般闪光可贵,也十分爱她,与维特冲动热情的个性形成鲜明对比。绿蒂聪敏,兼具理性与感性,性格活泼灵动,做事却十分沉稳,顾全大局,所以既能让未婚夫倾倒,又让才情横溢的维特迷恋不已。维特呢,前面早已说了,他的个性充满诗情画意,热烈地爱着真与世界!爱情的美丽火焰在燃烧,维特对绿蒂的倾慕,对她一言一行的赞美,都使阿尔伯特更加满足,使他反而更加爱她。可怜的维特,每当感觉爱情遇挫后,会成天在林子里乱跑一气,似是要摆脱掉自己胸中野兽的追逼!
好朋友威廉传来淳淳忠告:维特,如果你有希望得到绿蒂,就去努力实现它,否则,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这巨大的情感黑洞会吞噬掉你!
但通常是,明知爱情不会有结果,我们还是会犯傻,一步步地沦陷。又加上三角恋中的微妙关系,绿蒂的暧昧,情敌阿尔伯特看来又那么完美,是绿蒂可托付终身的人,维特傻眼了,如何竞争,他待他也亲切友好,在绿蒂巧妙的周旋下。但是,阿尔伯特尽管优秀,办事精细谨慎,前途光明(在候爵家谋得一个职位),性格稳重,维特却偶然发现了对他来说一个不易忽视的缺点,阿乐伯特过于理性,是压抑激情的中庸者,因而有时显得四平八稳,乏味无趣。这样,对于在维特心目中完美的绿蒂来说,又怎能般配?!维特有点愤愤不平了,他更有理由呆在绿蒂身边!当然喽,个中转变,或许是维特想要得到绿蒂,所以拼命寻找阿尔伯特的缺点的心理作祟,还是阿尔伯特本人确实如此,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说,每一种性格特质,在一种情境里是优点,在另一种情境中或又成为缺点。
维特对阿尔伯特讲了一个贫穷姑娘遭情人抛弃后投入水塘自杀的故事 ,并和他展开了自杀到底是不是懦夫行为的争论,阿尔伯特认为自杀荒唐,是缺乏理性的行为,当受鄙视,维特力陈各种原因和极端情形,他嚷起来,“人毕竟是人啊!一当他激情澎湃,受到了人类的局限的压迫,他所可能有的一点点理智便很难起作用,或者说根本不起作用。”这里预示了维特后来自杀的征兆。
但是,维特也看到,绿蒂也爱着阿尔伯特!那是现世安稳的幸福感,是通向尘世婚姻完满而清晰的道路!维特刚冒出的战斗激情冷凝了,接着是爱情无望的痛苦,是日与夜交替的巨大忧伤,星辰不再闪光,美景不复再现,天地成了一个阴沉沉的巨大墓穴,维特伤心欲绝,痛彻地喃喃不已:“环绕着我的是天和地以及它们创造生命的力量;但在我眼中,却只有一个永远不停地在吞噬和反刍的庞然大物而已。”爱情让人反反复复地癫狂!是呵,爱情让世界变小,小得只有你爱的人的影子,全世界围绕她/他才有所牵连;爱情让内心变得浩瀚,变得你能容忍世界的缺陷。
痛不欲生的爱情,挚友威廉的劝告,母亲希望维特事业有所成的殷殷期盼,伯爵力邀维特进宫庭发展事业的信件,这一次,维特终于想有个转变,与绿蒂、阿尔伯特告别,来到了宫庭职场试试身手了。
为了摆脱为情所困的局面,维特听从好友威廉建议,接受了公使馆的差事,做了一名公使里的办事员。不料,职场环境却让他感觉乌七八瘴,糟糕透顶。维特的工作是写文稿,公使是个吹毛求疵的人,“他一板一眼,啰里啰唆,活像个老太婆;他这人从来没有满意自己的时候,因此谁也甭想多会儿能称他的心。”还好C伯爵博学多识,欣赏维特的才情,对维特如友相待。维特看不惯身边的贵族男女,他们像小市民般斤斤计较出身、血统和等级,吹嘘祖传的领地,即便没落,也会狗眼看人低,从窗户高人一等俯视脚下市民的脑袋,他们还把大量时间花在繁文缛节和琐碎里,把时间精力浪费在亳无意义的小事上,真正需要花力气的公共事务却不去做,他们紧盯自己的位置,抢占别人位置。“他们互相抢夺着健康、荣誉、欢乐和休息,而且这样做多半是出于愚昧无知和心胸狭隘。”
与周遭格格不入,寂寞难耐,数月后,维特给绿蒂写了自分别以来的第一封信,倾吐自己的工作烦恼。犹如笼子里的生活,没有了绿蒂的日子无论怎样都是灰暗的,刻骨铭心的爱情岂是一朝能忘?明媚的天气再也激不起他散步的心情,当时,他多像在乡下庄园的一只小鸟儿!压抑了又压抑,他还是忍不住去信问候绿蒂和阿尔伯特的生活。他告诉绿蒂认识了一位封·B小姐,她依稀有绿蒂的影子,且十分钦佩绿蒂并想结识她。
绿蒂和阿尔伯特结婚了,维特仍不愿取下墙上绿蒂的画像,他巴巴的希望自己永远保有绿蒂心中的第二位置。否则生活就不值得过……
维特在喜欢他的C伯爵府上吃饭,后巧遇贵族们聚会,他看见喜欢的封·B小姐在场,就上前与之攀谈,兴致浓厚忘了离开,以致贵族们对他说三道四,被C伯爵友好而不失礼貌地请出了场。显然,贵族聚会圈这是一个固定的圈子,一个固化的阶层,闲人,维特是无资格参加的,后来这事闹得满城风雨,B小姐也连带受累并来找维特倾诉,她有一个过气而势利的姑妈,尤其指责并辱骂维特,宫里与维特平时不怎么友好的人也落井下石,幸灾乐祸,维特十分气恼又伤心,恨不得拿利剑刺伤自己的心窝,纡解气愤。
维特向宫庭提出辞职,枢密顾问和公使的美好前程就此断送,他只能求别人委婉告诉一直殷殷期盼他有所作为的母亲。亲王赠他二十五个杜卡托,作为解职金,维特十分感动,他打算随一位候爵去他的猎庄散心。
维特在辞职后回到不远处的故乡,旧地重游。想当初父亲因为去城里工作,才依依不舍,带着小维特离开了这儿,维特念及儿时依恋的每一片风物:老宅、护城河、旧教室和街道……“我还记忆犹新的是,我有时站在江边目送着江水,心中充满了奇妙的预感,脑子里想象着江水正要流去的不可思议的地域,但很快便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到了尽头;尽管如此,我仍然努力想下去,直到终于忘情在一个看不见的远方。”
维特在侯爵的猎庄住了下来。他虽待维特亲切真诚,不过是看重他的智慧和才气,而维特要的是重视和理解他内心的朋友。再说,候爵甚少自己的思想,人云亦云,一句话,他平平庸庸,虽有一般人的理解力,对人性和艺术,不过就此罢了,他们仿佛永远隔着一段距离。维特感叹知音难觅,他说:“我的心才是我唯一的骄傲,才是我的一切力量、一切幸福、一切痛苦以及一切一切的唯一源泉!”从这里看出,维特在人际交往上,特别重视心灵契合。
维特追随侯爵来到他农庄,其实想一箭双雕。辞职后,他总得找另一个落脚点吧,他想从军,因为候爵是×××地方的现役将军。但他想从军的想法被将军惋拒了,显然他认为维特并不适合。而且,维特的农庄逗留也别有期待,因为绿蒂家距此不远!维特还想在瓦尔海姆重温旧梦,这一次,维特迁就了自己的内心。
不过,维特心有不甘还另有隐情。在他看来,绿蒂与他在一起,比与阿尔伯特共结连理更幸福!因为,阿尔伯特尽管十分爱她,但缺乏一颗敏感的心灵,那是绿蒂和维特读一本书时不必提起就心心相印的共鸣,在他们评论某个人时的相视一笑和心照不宣,这种切近的默契,唯有绿蒂和维特才有的啊!有时候,两个人即使天各一方,若同望一轮月,也有这种奇妙的感觉。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也许只有他们才有这种电荷,彼此吸引,并为这种感觉惊喜,视若珍宝,知道它那美丽的不可多得及其意义吧。所以说,艺术培养一颗敏感的心灵……
维特重访去参加舞会初遇绿蒂的那条大路,脑袋里莫名其妙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要是阿尔伯特死了会怎样?这让他对自己这种无意识的邪念心惊胆颤。但他又矛盾不已,他想不出自己那么爱绿蒂,爱得如此专一和深沉,怎么可能,怎么可能这世界另一个男人也可以爱她!
维特去见绿蒂了!开门时,一只金丝雀飞落在她小巧的香肩,她仰起可爱的小嘴吻了它,欢快地又叫维特也吻它,维特心想,绿蒂呀,你不可以如此纯真无邪,你知道,鸟儿的喙带有你的嘴唇的芳香,传到了爱你的男人这儿,身心都酥软了,这是何等诱惑,让他无法自拔啊!
似乎什么都变了样!维特回到瓦尔海姆,他十分留恋的由老牧师种植的胡桃树被破掉了!原因竟然是,新来的牧师妻子不喜欢这两棵树,嫌落叶肮脏,使令砍掉,牧师和村长兴冲冲抬着砍倒的树去卖钱,却被镇公所以拥有牧师宅院产权为由,收走卖给另外的人。现实就是金钱与权力的哈巴狗,而已。
维特有点惴惴不安,阿尔伯特似乎并不那么幸福,是他的错觉吗?接下来,维特几番辗转、几多思量,呈上患得患失的爱情独白:“我已有上百次几乎就要拥抱她了!伟大的主知道,当一个人面前摆着那么可爱的东西而又不能伸出手去攫取时,他心头会多难受。”攫取不是人类最自然的欲望吗?
那么,绿蒂对维特的态度呢?说到敏感话题时,绿蒂会友善而亲切地提醒维特要节制,此时,她会巧妙引开话题,让维特感觉她想怎样处置她,就可以怎样处置。维特承受了太多痛苦,以致他也不信上帝,他觉得千钧重的情感就应当流露,不该感觉羞愧,不该遮遮掩掩,当绿蒂破天荒第一次称呼他“亲爱的维特”时,维特欣喜若狂,傻乎乎叨叨念了好几遍,是亲近的表示吗?是两颗心更近一步?看来两个人关系还是有点暧昧的,退一步说,绿蒂的坦率大度和纯真让她并未完全意识到对维特的吸引是致命的,毁灭与危险正一步一步接近他们中的某一人…… 维特陷在甜蜜与苦涩里无法自拔,在心灵精神的仰望与现实占有的渴望里弄得几近疯癫!瞧!绿蒂弹起一首和谐的曲子,轻启小口,呼出香气,多么甜蜜低婉神奇的歌声,恋爱,恋爱,恋爱就是一场高烧热病,甚至与犯罪相连!我们来看维特心跳呼之欲出而破裂而纵情喜悦又可怜的招供吧:
“我不能祈祷:’把她给我吧!’因为她属于另外一个人。我常常拿理智来克制自己的痛苦;可是,一当我松懈下来,我就会没完没了地反驳自己的理智。”
“我再也忍不住,便弯下腰去发誓说:可爱的嘴唇啊,我永远也不会冒昧地亲吻你们,因为你们是天界神灵浮泛的所在啊!——然而……我希望……哈,你瞧,这就像立在我灵魂前面的一道高墙……为了幸福我得翻过墙去……然后下地狱补赎罪过!——罪过?”
再一次坐在钢琴旁边,绿蒂弹起了维特熟悉的曲子,乐声里飘起了往昔的美好,一帧帧与绿蒂相处的画面,维特再次失控,他乞求绿蒂别再弹奏了,绿蒂不解,说他定是生病了,对喜欢的东西突然厌恶起来,没错,她哪里知道维特的心病已入膏肓。绿蒂充满着维特的灵魂,时时刻刻占领他的感官和思想,使他不无感慨人的无能:“人,这个受到赞美的半神,他究竟算什么!他不是在正好需要力量的当儿,却缺少力量么?”
至此,前面维特的日记书信体转成了第三者作者的叙述,补记维特自杀前的心理变化,一桩桩事件。据认识维特的人称,维特认为绿蒂与丈夫阿尔伯特的关系因自己遭到破坏,所以他满怀自责,也怨恨阿尔伯特,尽管后者常常借故溜场,给维特向绿蒂倾吐的机会。自然,阿尔伯特也跟绿蒂提过,为了不妨碍他们的感情,希望她想办法让维特离开,绿蒂没有开口,阿尔伯特视这沉默为拒绝和不快,之后,他再也没有提起此事,而且也禁谈维特,尽管绿蒂有时候主动提到他,阿尔伯特都小心翼翼地转移了话题。
“维特在实际生活中遭遇的种种不快,在公使馆里的难堪,以及一切的失败,一切的屈辱,这时都统统在他心里上上下下翻腾开来。这一切的一切,都使他觉得自己的无所作为就是应该。他发现自己毫无出路,连赖以平平庸庸地生活下去的本领也没有。结果,他便一任自己古怪的感情、思想以及无休止的渴慕的驱使,一个劲儿和那位温柔可爱的女子相周旋,毫无目的、毫无希望地耗费着自己的精力,既破坏了人家的安宁,又苦了自己,一天一天向着可悲的结局靠近。”
维特自杀的原因,这些推断解释并不是空穴来风,有维特遗留给好友威廉的数封信件为证,一场洪水席卷了维特曾与绿蒂散步时坐过的亭子,仿佛连旧日爱的印迹也毁于一旦,无影无踪,只有他坐在泥土里凭悼:“唉,我现在又坐在这儿,恰似从篱笆上拾取烂柴和沿门乞讨的穷老婆子,苟延残喘,得过且过,毫无乐趣。”
想念里夹杂着吞噬人的火热欲念,梦里几番痴狂和荒淫,维特醒来后又羞愧又自责,难道他真该受罚么?阿尔伯特对维特的长久沉默使绿蒂忧心,她想,是该采取行动了,拒绝维特近乎疯狂的热忱,使他知趣离开,以证明自己并未辜负丈夫的情感。
圣诞节前夕,绿蒂借口预备礼物的机会,请求维特少去见她,尽管绿蒂说得自然而亲切,敏感的维特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脸色变得阴郁起来,而且还有点凶巴巴的,他大声责问什么意思,绿蒂只好摊牌,苦口婆心请求维特干脆去旅行吧,去寻一个他爱的姑娘回来,再来与他们相聚,享受他们之间的友谊。维特哈哈冷笑起来,说:“你让我稍稍安静一下,然后一切都会好了。”自此,死亡的火苗在维特心中越来越清晰,吸引着他。
维特谋划着自杀。他开始在房间里疯走,六点半,他返回去见绿蒂,想道个永别。这一次,失而复得的喜悦,使绿蒂也并未严厉拒绝维特。绿蒂弹琴,维特拿着他译的诗稿朗诵,这是诗人莪相的抒情诗,讲述的是一个永失所爱的人的悲剧,与维特的此时境况如此巧合,维特投入地吟诵,靠在绿蒂肩头哭了起来,“他俩的情绪激动得真叫可怕,从那些高贵的人的遭遇中,他们都体会出了自身的不幸。这相同的感情和流在一起的泪水,使他俩靠得更紧了。”仿佛绿蒂也害怕失去维特,她不知不觉将维特的手轻轻放在酥胸,两片嘴唇寻找着对方,他们彼此拥抱,热烈而动情地吻在了一起,绿蒂和维特第一次经受着爱的纵情,可是只有那么一瞬,突然,绿蒂喘息着,像一个快窒息的人儿求救呼叫:“维特!维特!”绿蒂极力把头扭开,跑回了自己房间,把门别上了!绿蒂说这是最后一次,请求维特不要再见她了!像羞愧于自己的贞洁牌坊倒下,又努力地扶起它的为难,就像可怕的事实以一种确凿的方式证实了,她爱维特!只是她很零乱,一时辨不清真伪!“她那一向流得平匀轻快的血液,这时激荡沸腾开来,千百种情感交集着,把她的芳心给搅得乱糟糟的。这是维特在拥抱她时传到她胸中的情火的余焰呢,还是她为维特的放肆失礼而生气的怒火呢?还是她把自己眼前的处境,和过去无忧无虑、天真无邪、充满自信的日子相比较,因此心中深感不快呢?”当然当然,都有都有,我们的情感从来不是能条分缕析,说一不二的,它是一团浆糊和乱麻,身体与心灵道不清的震颤、呼唤,永远渴求冲动解放,理智介入的冲突与战争。维特泣不成声,道了一句“永别了!”他跑出门外,在雪地里疯走,在狂风呼啸的悬崖上来回辗转,像头动物奔突,狂喜、心碎、激荡不宁,“她爱我!她爱我!此刻,我的嘴唇上还燃烧着从你的嘴唇传过来的圣洁的烈火,使我心中不断生出新的温暖和喜悦。如果这是罪孽,我已尝到了这个罪孽的全部甘美滋味,已把生命的琼浆和力量吸进了心里。”维特觉得一吻足矣,半生足够,与天地同葬不再遗憾!
维特认为,他在世上的唯一的依恋绿蒂并没有抛弃他,为绿蒂而死,仿佛是他生命里的一项壮举!他写了张便条叫仆人送去给阿尔伯特,请求借一把手枪用于狩猎。绿蒂去取墙上的枪时预感不妙,她颤抖地擦拭着枪上的灰尘,擦了又擦,仿佛拖延时间,阻止将临的不幸事件,她真想对丈夫坦白一切,说实在的,难道她完完全全清白,没有过错吗?维特与她,在某些方面,真能奏起心灵美妙的和弦,这种琴瑟共鸣,在艺术和心灵合一的至高处,让人愉悦陶醉、欲罢不能。她曾想过把心仪的女友介绍给维特,可她总是迟迟疑疑,不见行动,后来才发现,原来她是想把维特留给自己,尽管她心头不愿承认。然而,阿尔伯特的高尚、他的温柔和善良,是绿蒂作为一个淑女营建家庭幸福的基石,母亲临死的嘱托,她的众多弟妹的负累,她纯洁忠贞坚韧的品性,能在现实坚硬的岩石上开出花朵,都会使这段婚姻和和美美,令人艳羡。绿蒂矛盾至极,没有勇气坦诚,另外,她也相信,即便告诉了阿尔伯特,事情未必会扭转。阿尔伯特疑惑着,为什么绿蒂不把枪给他,他逼视着她,使她更加心慌意乱,瞬间把枪递给了他。
当仆人把枪交给维特时,维特听闻这枪经过绿蒂纤美的双手,兴奋异常,认为是绿蒂赐予他结束生命的权利,他欣喜若狂反复抚摸枪托,仿佛那是绿蒂的玉体,仿佛那儿还残有绿蒂的芳香和气息。他最后去结清了几项债务,写了几封分别给父母、友人威廉和绿蒂的信,他写道:“绿蒂啊,只要能为你死,为你献身,我就是幸福的!我愿勇敢地死,高高兴兴地死,只要我的死能给你的生活重新带来宁静,带来快乐。”他请求下葬时,把初见绿蒂衣裙上的粉红蝴蝶结与他合葬—— 那是绿蒂回送给他的一件礼物的束带,有意无意传达着男女间别样的情感,绿蒂也曾默默送过花束给他,都让他视为爱情无声、又静静在两人之间声张的语言。
晚上,十二点的钟声敲过,一声沉闷的枪响,一切又归于沉寂,维特死得并不干脆,仆人发现时,他肺部还在可怕地喘哮着,时轻时重,最后过了几小时才断气。圣经是不赞同自杀的,教士并没有来送葬。绿蒂惊闻维特自杀的消息时晕了过去,她看起来生命堪危,她会否在自责中度过余生呢?我们能斥责绿蒂吗?她出身于一个乡村家庭,母亲早逝,临终时托付作为长姊的绿蒂照顾众多幼小的弟妹,绿蒂兢兢业业,从未放松,但这也使她的性格里具有了异常强烈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这也成为了束缚她本身爱情表达的根源。
当然咯,不知朋友们是否读到一个破绽。绿蒂直接把枪交给了丈夫,没有告诉他隐情,没有对维特的自杀采取任何补救行动,这对理智的绿蒂似乎是不可能的。拿破仑非常喜欢这本书,征战时还带着它,据说他向歌德指出这是个疏漏,连歌德本人也承认了,这个故事在《歌德访谈录》里被有趣地提及。歌德还称《少年维特的烦恼》对他来说,是在爱情的灼烧和刺痛中写下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版后他只读过一次,他害怕那支爱的火箭再次命中他,使他患上不堪承受的重病。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是依据歌德的大学同学耶鲁撒冷和歌德本人的经历为原型,糅合了两个人爱而不得的痛苦经历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歌德总是在情感还新鲜时写下那些事件印记,这样字里行间里就有他的呼吸、脉搏和心跳,我们读来总觉得还带着动人的余温,而深受感染,这是他的写诗秘绝。
同《少年维特的烦恼》比,歌德晚年创作的小说《亲和力》,同样是写爱情,但多了婚姻,多了性格奇妙相吸、结合、排斥的真诚探讨,与偶然事件促成的命运,也多了理性的沉淀,比如明明我们是为了对方好,为了大家好,因偶然力量加入,结果却又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这部歌德晚年的力作,围绕四个男女主人公的复杂情感,探讨了情感和婚姻的关系。其中关于婚姻实验的大胆言论,出版后立刻在社会上引发激烈讨论。
歌德认为,“我们人人身上都带着一些电力和磁力,都跟磁铁一样按照自己接触的是相异或相同的物质,产生着吸引力或排斥力。在恋人之间磁力特别强。”所以这本书题为“亲和力”,另外,歌德也说: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产生后果。可是聪敏而正当的举动,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相反的情况也不总是结果不好,而倒常常完全相反。”《亲和力》似乎印证了这句话,它讲述的是两男两女的情感纠葛故事。夏绿蒂、爱德华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因建筑师奥托上校与少女奥蒂莉介入,恩爱组合发生变化,爱德华与奥蒂莉眉来眼去,夏绿蒂与建筑师情投意合。某个夜晚,夫妻俩因误认对象发生一夜情所生的孩子被奥蒂莉失手溺死,奥蒂莉懊悔终生,决定把余生交给宗教里忏悔,以得庇护,爱德华激情难抑,固执地去见奥蒂莉,打破了她好不容易才找到的的宁静,两人又掀起情感狂澜,因无法结合,又各自日渐憔悴而死。对少女奥蒂莉爱得发疯的中年男爱德华似是少年维特的翻版,他冲动,不管不顾,以爱情为圣为王,结果与纯洁如一张白纸的奥蒂莉双双殉情。爱德华的妻子夏绿蒂与奥托上校是理智型的一对儿,虽然心旌荡漾,感情如烈火在俩人胸中燃烧,他们有理性平衡的大脑,在难熬的情感思念里活了下来,他们把握住了现实,因为他们尊重现实,观望且等待,懂得适时放弃,适时把握。尤其夏绿蒂是我最欣赏的女性,她平和理智,也不乏激情和爱心,在丈夫出轨或丧子,经历最激烈的情感事件时,也能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尽量不偏颇,是难得的不凡的女性。即便承认在当时上流社会中,像爱德华这样以固执代替个性的人并不少见,但还是难以理解歌德在爱德华和奥蒂莉殉情后还美化升华他们,结局写成了类似梁祝双双化蝶的颂歌。也许我下意识里觉得,他们的爱情不足以弥补他们造成的现实伤害,而说服我去拥抱死亡。要不是建筑师和夏绿蒂的理智,这本书会因疯了病了的爱情走火入魔而失控,人受自身激情和命运的困扰而毁灭,的确只有他俩的并未完全沉溺于爱河,表现出人性的软弱,才能始终坚强而自由,让作者不致于深陷漩涡。
歌德一生痴迷过许多女性,晚年迷上了一位少女,还如少年般青春激扬,洋溢着着炽烈的青春爱火,《玛丽温泉哀歌》是歌德写给那位少女的爱情诗。他说,他爱这些女性,不是因为她们有智慧,而是女性各自动人的美貌、性情、姿势,甚至是一些小小的缺点使她们可爱。或许老年的歌德在经受了一次绚烂的爱情燃烧后,因过于珍爱,对着镜子,把它投射在书中美化了吧。我们来看看歌德对女性的态度及他笔下的女性塑造, 他说女性是一些银碗,是宝贝的容器,咱得放一些金苹果进去。“我对女性的想法不是脱离客观现实的抽象,她们倒是跟我与生俱来,或者说产生在我身心之中,怎么个产生法只有上帝知道。所以我塑造的女性人物也个个出色,个个都比现实生活中碰见的优秀。”
另外,歌德曾说(大意),比起人类理想来,现实只是一簇簇绿叶,描写它们只是为了浇灌理想之花绽放,所以一个诗意的结局是必要的,想来,《亲和力》的美化结局也是他这个理念的延续了。他认为,“真实的描写可以使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更加清楚,但是,对于更高级的生命,真正的收获仅仅存在于由诗人心里产生的理想。”这话不错,因为歌德不喜欢直述丑陋怪异,他直批雨果塑造的畸丑形象,认为在文学作品中要提倡美善,以影响阅读者心灵,提升他们的灵魂,他的摩非斯特并非全然的魔鬼,甚至还有善意。当然这是个人偏爱,他的一家之言,他肯定不会喜欢爱伦·坡的作品,也不会想到后来的卡夫卡描述的压抑异化的世界,会成为现代派们反复描述对象。在《维特》中,歌德的伟大还表现在他写出了一个个人的主观心声,而非某种类型人,这是小说历史中的一大进步。
虽然歌德生性风流倜傥,但对婚姻却持守严格的原则,在《歌德谈话录里》,与艾克曼谈到《亲和力》时,歌德嘲笑一位打算与妻离婚的英国人的愚蠢,说即便离婚也是纠缠不清的。所以我们看见了《亲和力》里夏绿蒂打算与爱德华离婚后又不了了之的情节安排,也许歌德把他自身生活的矛盾表现在了这部小说里,一面是对爱情与自由向往的呐喊,一面又是守护婚姻忠诚的卫士,谁个不是在矛盾中反复被刺戳,体味着生活的百般况味呢?《亲和力》里,也有歌德经历的原型,是歌德唯一一部有意识按一个贯穿始终的观念写出来的小说,但他不肯透露《亲和力》要表达的是什么观念。我们认为,不论是婚姻还是爱情,这本就不是一个伦理问题,而是一个命运问题。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如此变幻莫测,两个人之间若亲和力达到峰值便结合在一起,可当有另一人的亲和力超出了原本二人的亲和力时,那么这种结合势必出现裂痕,这种亲和力实在非人力所能控制,命运的轨迹引导着它的发展。这时人就面临着选择,是服从于道德,亦或是服从于精神。这确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了那个千年议题,理智与情感到底孰轻孰重,人又将如何面对二者之间的强力碰撞。面对这个问题,我也只能消极地给出一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亲和力》使歌德真正超越了时代。
歌德早年发现了自己的信念与斯宾诺莎的思想不谋而合,这些信念不具有主观的性质,而是以体现神的创造和意愿的客观世界作为基础,他不认为自己能认识那最高存在的本质,人只有不断向其靠近的足迹和朦朦胧胧的预感罢了。歌德也是泛神论者,他非常相信天才由神造,他说,“自然和我们人类全都充满着神性,是神性维持着我们的存在,我们生活、活动和存在于其中,遵循着永恒的法则受苦和享乐,我们执行法则,法则在我们身上执行,不管我们认识到它们或是认识不到它们。”《亲和力》是就爱情婚姻和人际际遇这一议题的影响探讨,歌德似乎就是想靠近他所言及的那个神秘中心。当然,歌德并不信仰上帝,他的神就我们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都无法解释的人性和世相谜团,自然之谜,这个缺口设置不无重要,这似乎给了人类在所有学科探索的动力。
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飙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进而转向古典主义。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给予了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力。我们来看看狂飙突进运动的定义,它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崇尚自然,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他们要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改进行抨击和揭露;他们歌颂生命,歌颂自由,赞美爱情。在风格上,他们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挚、热烈,但其中也夹杂着浓厚的感伤色彩。维特就是这个典型和成功的人物塑造,它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也揭露了作者对封建等级森严的制度、对腐败的贵族社会的厌恶。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最具狂飙突进运动特色的作品,维特个性率真,激烈奔放甚至冲动,他感情细腻丰富、才思敏捷、爱憎分明,他充满浪漫诗情,喜爱自然,崇尚纯真的人性,他同情、怜悯并帮助下层人民,他厌恶虚荣无聊的小市民、矫揉造作的贵族和保守迂腐的官场,他反对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主张人人平等,他反抗当时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抒发个人情感,以强烈的感情色彩来建立新的美学。他热爱乡间的质朴生活,厌恶都市尔虞我诈的算计,绿蒂禀性善良纯洁,所以维特视她若珍宝,他们的感情也是自然生发,毫不扭捏作态,最后,他以生命代价守护了这段感情纯正的自然性,维特之死,是对于自我的坚持,对自然性情以及自我挚爱的终极追求。歌德在晚年曾经说,他的所有作品“仅只是一部巨大的自白的一个个片断”。维特的艺术观也是当时25岁歌德的艺术观的植入,只是数十年后,歌德更富于理性,以诗剧《浮士德》纠正了狂飙突进运动的不足,更重视现实行动,为大众服务,摈弃了早期维特式的消极情绪,和好高骛远的个人英雄主义,以及仅仅对文学和思想领域进行的革新。
《少年维特的烦恼》与其说这是一本诗意盎然的小说,不如说宛如一首凄婉的抒情叙事诗,这得力于它优美的语言风格,主人公热爱自然的天性,浓浓的抒情文风。很难得的是,这本书富有诗意,又揭示了不少现实问题,所以又是现实主义的。译者杨宪益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是西欧十九世纪现实主义“问题文学”的先驱,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小说大师也间接地继承了它的传统。我们说,维特之死,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只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格奥尔格·卢卡奇说:“这部小说不仅宣告了革命的人文主义理想,而且同时完整地表现了这种理想的悲剧性矛盾”,也即指出了浪漫主义立足于现实的不足吧。
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