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蔷薇》
作者|思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巜金蔷薇》,这本书读得快,关于写作技巧,一些已领会或曾经阅读过,所以开始我绝对平静,没有设置过多激动人心的期待,想,要注意的就是更细致地领略细枝末节处。
关于作家小札一章,写安徒生那篇《夜行的驿车》最为精美,诗的语言,童话携生活飞升,抵达心灵的纯净。美,有时是你相信它,基于人性天生潜能对美的憧憬所做的判断,而童话作家安徒生是深谙其妙的——信赖艺术面前人们心灵微妙的感受与震颤,并反过来积极影响着生活。但艺术家的难题是,他是美的侍从,创造美,也反过来易为美所奴役,因而亏欠了生活,这是身为艺术家难以平衡的两难……
写蒲宁那篇也很成功。我想,作者屡屡提到蒲宁形诸语言的色彩世界的视角,也影响了他切入文学的世界,因为就其人的感官而言,“在光线、气味、声音和色彩这些现象之间存在着某种牢固的联系。世界是由色彩和光线的无穷混合构成的。谁能够轻易而又正确地捕捉到这种混合,谁就是个幸运儿,”这让我想到帕慕克提倡描述的画面性是征服读者感官的利器之一,这就要求描述生动,色香味可感,当写者描述某物时,即要有像画家在画布前画出它的恒心与专注。相信令作者反复赞叹的蒲宁式朴素传神的散文语言风格,也影响了他自己的语言表现,这也是经典和大师一代一代的馈赠吧,承继与创新,于是有了那么多璀璨丰硕的文学成果啊……
提到美的侍从,我们又想到以“恶之花”闻名的波德莱尔。在《艺术家的悔罪经》里,波德莱尔道出了美与艺术家矛盾的辨证关系。
艺术家是美的侍从,他既为美吸引,为美倾倒,为美颤栗,又因无力描摹它的美而惊恐,不管艺术家如何激情澎湃,大自然永远无动于衷,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艺术家的开口似乎只是惊扰,他自责、羞愧、后退,又无法抑制住对美的眷恋和赞颂!所以,他又要冒险前往,战胜自己的恐惧和注定落败的命运,与险恶决斗。
波德莱尔由此慨叹:“噢!(艺术家)要么就得永远忍受痛苦,要么就得永远逃避美吗?大自然啊,迷人心性而又冷酷无情,你这无往而不胜的敌手,还是放我一马吧,不要再蛊惑我的欲望和傲气了!研讨美不啻一场决斗:艺术家只能惊恐地喊叫,随即就战败了。” 这算是艺术家与美互为情人和敌人的宣言了!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他的书何以冠名巜恶之花》和巜巴黎的忧郁》了。无论美丑,巴黎这座大都市给了波德莱尔极其丰富的、富于养份的写作材料,或者说,他是第一个在 “垃圾”翻扒出写作价值的人,他无一偏爱地接纳它们,让恶开出花来。
里尔克以诗致敬波德莱尔,说明艺术有涤净恶、转化为善与美的关系:“唯独诗人使世界合一/那远远摔碎在每个人心中的世界/美之物/诗人闻所未闻地为之出具证明/但依然庆祝那令自己痛苦之物的时候/诗人已经无尽地将堕落洁净:而毁灭之物也变成了世界。”
而维克多·雨果的视觉构成与蒲宁不同,作者认为“雨果是一个像烈火一般狂热、激烈的人。凡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他无不加以夸张,并据此把它们写下。他的视觉就是这样构成的。对他来说,生活是由激昂地、庄重地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巨大的激情汇集而成的。他是由一色的精神乐器组成的语言乐队的伟大指挥者。他书中的音乐,就像拍岸的巨浪那么壮烈。这乐声使大地为之战栗。也使人类脆弱的心灵为之战栗。但是他并不怜悯人类的心灵。他狂热地力图用他的愤怒、喜悦和喧嚣的爱情感染全人类。他还是自由骑士和代言人。他像飓风,像龙卷风,挟着滂沱大雨、树叶、乌云、花瓣、硝烟和由帽子上撕落下来的帽徽,势不可挡地闯入古典主义的枯索的世纪。这种风就叫做浪漫主义。”
与雨果动荡之美相异的是另一种冷静的静态之美。对于以自然文学闻名的前辈普里什文,作者有令人难忘的评价:“普里什文是个知识渊博的人,通晓民族志学、物候学、植物学、动物学、农艺学、气象学、历史、民俗学、鸟类学、地理、方志学以及其他领域的科学。他的所有这些知识都有机地进入了他的作家生涯。这些知识并非一大堆死的重荷。在他身上,它们是活生生的,不断地被他的经验,被他的观察所丰富,被他那种得天独厚的禀赋所丰富,这种禀赋就是他能一眼看出科学现象的最富于诗意的形态,并能通过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然而始终是出人意料的例子来加以表现。普里什文在写人的时候,仿佛总是微微眯起他的眼睛,以便洞烛人的心底,他感兴趣的是每个人心底的理想,把人秘之于内心的理想揭示出来,这就是他的任务。可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困难重重的。人身上再也没有比理想隐藏得更深的东西了。这也许因为理想经不住最轻微的嘲弄……”
总之,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尤为称道的是绝美的自然风景描写,是与美的零距离接触,让人在回忆中留连往返,就像拥抱童年里大自然赠予的一件珍宝,那是记忆返回童年的小小国度,也是人——大地上诗意的栖居者憧憬的“永恒原乡”。
勃留索夫的诗句留下了人走向大自然的美满见证:
“……我要当一个自由而孤独的人,
迎着无垠的原野上庄严的寂静,
迈着自由的步伐大踏步前进,
既无未来,也无过去的踪影。
摘下如罂粟一般短暂的花朵,
吸入像初恋一样明亮的光泽,
我倒下,死去,在黑暗中沉没,
无须去经受一次次复活的那种痛苦的欢乐!”
是的,慵慵懒懒,我也如一个信步闲庭的人,走进这文字泼墨的美妙风光画卷里,做一个物我两忘的人,还奢望什么呢?正如朱光潜说的,于美,我们应慢慢走,欣赏啊……
艺术复制并提取着美的一切。为什么我们会对精湛的艺术作品热泪盈眶呢?“因为在这些作品中,精神的完美和天才的威力敦促我们也力求使自己的思想趋于纯洁、坚定和高尚。当我们在观赏美的时候,心头会产生一种骚动感,这种骚动感乃是渴求净化自己内心的前奏,仿佛雨、风、繁花似锦的大地、午夜的天空和爱的泪水,把荡涤一切污垢的清新之气渗入了我们知恩图报的心灵,从此永不离去了。”
尤其现代,对繁忙的都市人来说,自然风景已成了美的代名词。“假如你在雨后把脸埋在一大堆湿润的树叶中,便会感觉到树叶那种沁人心脾的凉意、芳香和气息,便会沉浸在这种氛围之中。”我把散文里的风景当作与艺术之美的零距离接触和融合,不仅仅替代现实的缺憾,源于生活、现实和想象,艺术也生成了另外一种东西,于人类心理有用。好吧,让我们跟随勃留索夫、普宁、普里什文和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等大师足迹,继续靠近那美之内核,并拥抱、创造和散播美的花籽吧……
2018写,2019改
(以上来自网络)
歡迎關注,思的公眾號
(点顶上“思说诗说”蓝字关注)
作者簡介:思
左手握文字,右手握生活,並時常被兩者拋棄和接納,她不想過多言說自己,更相信日色賜福予生命的公允,她的夢與你日日夜夜寓居的夢交纏、共生,並沒有太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