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在这个世界上快要失传了。爱情是一门失传的学问”——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四十讲》
木心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面推荐了几本爱情的“福音书”,《简爱》就在其中。初中的时候,拿起读过几页,未曾读完,其中缘由不得而知,脑海里唯独留下了零星记忆和遥远感知。如今终于将其读完。
小说的架构内容很简单明了:失去双亲的简爱小姐,寄人篱下,被抚养于舅舅家。但舅舅早早过世,于是10岁之前她的童年一片阴霾:舅妈的冷酷无情,暴力摧残;表兄妹的欺负压榨,凉薄狠恶。继而,为了让她更远离,舅妈在她10岁的时候将其到了慈善学校,之后她一直在该学校当了6年学生,留校又做了2年教师。这段期间,她的生活几乎处于停滞中的徐徐向前,有遇到如聪慧善良的天使海伦小姑娘,也有遇到恶煞的教师之类。总之,这所学校让简爱小姐有了时空长大成人,并习得了诸多技能(法语,绘画,音乐,教学),形成了自己基本的理念体系。18岁之后,命运把她推向桑菲尔德,她勇敢登报求职,踏出改变人生的未知步伐,去给一户有钱人家当家庭教师。在那里她遇到了她的爱情,他的罗切斯特先生,一个年龄上大她近二十岁的男人。朝夕相处中,他们相互吸引,进而相爱,直至推到几乎结婚的大喜之境。然而就在婚礼进行过程中,罗切斯特的个人隐秘最深处被掀开,原来他有一个结了婚发了疯,但仍然在世的妻子,而且一直被关在庄园里面。简小姐得知后,觉得违背了她对爱情的原则和坚守,决绝的离开了他。其后她又遇到了自己的另外三个亲人,叔叔家的三兄妹(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较愉快的生活了一段时间。堂哥哥向她求了婚,可是简爱小姐拒绝了,她终究心里放不下,忘不了罗切斯特,于是返回桑菲尔德寻找他。此时罗切斯特的庄园已经被发疯的妻子一把火烧毁,妻子已经跳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因此在火灾中残缺了一只手,失明了眼睛。然而,简小姐觉得这些都不重要,而且她知道自己一直深爱的是罗切斯特,因为和他在一起是舒适的,放松的,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于是,之后二人顺理成章结婚生子,一辈子相依相守。
故事梗概大致如此。除却文笔的流畅优美,心理描述的敏感细腻。这本小说放在如今瞬息万变,信息爆炸,刺激激烈至麻木的商业社会,能引起共鸣的可能性已经比较小了。包括对爱情的构想和描述,也因时代的变迁,略显笨拙和突兀。作为经典,不敢诋毁和妄加评论,也不敢预估它还能流传多久。但还是有一些感悟聊表敬意以及权当杂念。
第一,关于女性的独立坚强和自主自觉。
“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家没有感情的机器?……..难道就因为我贫穷、低微、长相平庸、个字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灵了吗?……站在上帝脚下,是平等的——因为本来我们就是平等的”。
这段独白我想即便没有看过原著的许多人大概也听过。我也是早早听过——在这个流行总结各种名言名句的国度。说实在话,也许第一次听到看到的时候有些触动的,可是看小说的时候并没有。包括书中的其他诸多谈话,心里剖析谈到的自由平等,独立自强,我的触动少得着实可怜。不知道因为这些东西作为21世纪的女性我们是否早已享有,还是我们已经麻木到自我欺骗,不再反抗争取。又或者一半一半,在缓慢的改良中,逐渐推动。总之这样戏剧性的剖白没有触动到我,也没能让我完全融入到小说和角色中去。或许是我个人过于克制、理性和冷静吧。
但女性的独立和追求自由平等的精气神还是值得尊敬的。所以简爱小姐一直靠自己养活自己,未曾寄希望或者依附于任何一个人,这一点上我很敬佩她。不管何时,都希望所有的女性(包括男性)都能做到这一点。自己独立扎根于世间,这是生活的第一要义。
第二,关于离开和改变。
简爱小姐总计大的离开和改变是三次,第一次是从舅妈家到慈善学校,第二次是从慈善学校到桑菲尔德,第三次是从桑菲尔德离开再返回。第一次离开,她脱离了不属于她的地方,去到了一个可以供她真正吸取养分的地方,并且绘上了她人生的底色。第二次离开,她脱离了孤寂没有涟漪的学校生活,真正意义上开始作为一个社会人存在和生活。这次她有意识兼无意识的在人生的底色板上丰富色彩。她认真履行家庭教师的职责,和庄园里的人客客气气相处,也遇到了她心里的挚爱。第三次离开,她在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比如爱情一定是独立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不能做别人的情妇,不能破坏自己内心的坚守)。然后离开后发现内心真实的呼唤,并且条件达成后(发疯妻子已死,简爱自己也有了一笔遗产,经济上自由了)她义无反顾,勇敢地和罗切斯特走在了一起。她可以忽略他的财富(庄园被烧毁),他的外貌(眼睛失明,手臂残缺),因为此时此刻对于简爱小姐来说,他们二人已经是灵肉平等兼相爱了,那又有什么好顾虑呢?
这一点实则和第一点有一定关联,但又不尽相同,更不能划等号。独立自主,不见得会有行动上的跳出局面。可是有时候跳出当前和抽离出局是必要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一种环境里呆的太久,所谓的独立自主,平等自由之类的思想会慢慢变成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或者完全形而上的意识流。如此这些意识流会反过来反噬和束缚思想,让人陷于一种局限和狭隘。而走出来,倘若加上反省和反视,对之前的困局或者内心想法反而更澄澈。这就好比木心先生,本来经历了那段不堪历史,多数文化人脉络都是断的。而他,出走美国后,60多岁有勇气称自己往昔岁月不过是准备阶段罢了,自己“六十而立”,比孔夫子的“三十而立”晚三十年。并且耐住寂寞,守住孤寂继续自己的人生和创作。他关于出走的思想我个人十分认同。“旁观者清”,有时候我们出走出去,就是为了做自己的旁观者。这样才能真正看到问题的本质,以及自己倾听到自己内心真正的渴望和声音。
所以,简爱小姐是行动上的勇者,这一点,我也很佩服她。
第三,关于爱情。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书籍。正常说来,这是读者的第一大想倾诉点和感悟点才是。可是,于我竟然没有读出多少爱情的味道来,也就谈不上对这样的爱情吸引,憧憬和讴歌了。
因为首先第一点,到底什么是爱情?这个本质的问题就是无解的。所以也大抵不同的人最终会选择和拥有不一样的爱情(如果能有被称之为爱情的这种东西存在的话)。简爱小姐说,是两个独立的人格,是双方完全的平等自由,自主自觉。可是卑微到尘埃里的就不是爱情吗?比如游坦之对阿紫的(<天龙八部>),卡西莫多对艾斯米拉达(<巴黎圣母院>)的,甚至张爱玲对胡兰成的,难道就不是爱情吗?倒不是推崇虐恋或者畸形之恋。只是,人来到这世间一趟,本来就是来不牵挂,去不痕迹。如果真有一个人你愿意去守护,去陪伴,抵御尘世孤寒,便是不独立,不平等,那又怎样呢?即便结果是伤痕累累,自我舔舐,那又如何呢?况且,社会会变,人会变,感觉会改变的。难道简爱小姐所谓的有了遗产,罗切斯特一无所有还残疾了才是真正两个人是完全独立人格了吗?才是真正的爱情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
有时候我想,爱情也许只能从一些言行举止,感官心理上去观察。比如害羞窃喜,期待害怕,勇敢决绝,患得患失。我们总是只能看到爱情的影子,至于爱情本身是什么谁看到过呢?而且它是什么这个问题真的重要吗?如果你自己觉得那是爱情并且爱情对你来讲是重要的,那便抓住,仅仅跟随。倘若不是又或者答案为否,那就恣意江湖,快意恩仇,潇洒过活罢了。
简小姐不管是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还是抽离出来后重新反观自己的内心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终究她是跟着自己的内心走的。所以,她很勇敢。至于她和罗切斯特先生之前到底是怎样的情感,她说是爱,那便是爱了。她觉得值得,那就未曾浪费。
爱情,如果它真的存在,我想它不会失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