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男人一旦有了钱财,必定想要寻妻觅偶,这是个举世公认的真理。
——傲慢与偏见·开篇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高中时候有一个女同学最爱的就是这本小说,因此向周围的人热情推荐——大概对于喜欢的东西,人总是忍不住到处诉说。当时,我拿起书翻看几页,实在是无聊至极,于是到了今日才有幸一睹为快,实在遗憾。
故事实在是简单不过:女主角伊丽莎白和男主角达西先生二人,伊小姐觉得达西先生傲慢,因此从开始的偏见到之后一系列人事的加深偏见,直至消除偏见,最终相亲相爱,喜结连理。文章结构情境细腻清晰,遣词造句精妙真切,阅读过程中代入感很强,有酣畅淋漓之感。读完之后仍然回味无穷。
毫无疑问,这本书于我,是比《简爱》更让人欢喜的。因为我觉得这本书中的人儿更有趣,真实以及生动。没有落入到【我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有个性的人,所以……】的生硬之中(《简爱》略有此嫌疑)。而是把人物角色的特性融入到行为举止以及谈话对白里面。比如,达西先生的傲慢,在初次舞会上他的言行举止就证明了。
在本书的第一个小高潮——达西向伊丽莎白第一次表达爱慕之情求婚,再次体现了达西的傲慢。他的求婚竟然直白得表达自己的自负,认为伊丽莎白出身低微,认为自己是屈尊俯就,而且神采飞扬的认为自己志在必得,稳操胜券。而伊丽莎白的回答也着实精彩:“对于这类问题,我觉得既然人家向你表白了爱慕之情,无论你怎样不能以同样的情感回报人家,也应该表达感激之情,这是人之常情……我从来没有期盼过你对我另眼相待,而且你对我的青睐也太过勉强。我实在不忍心去伤害任何人,如若无意中给人带来了痛苦,我衷心希望能转眼散去。在听了我这番话之后,你刚才所说的那种积闷已久的情感就不难消解了吧。”达西先生听得是愤怒诧异,脸色发白,因为这个结果显然不在他的计划内。而我想,读者们,尤其是女性读者们必然是十分享用和舒心。放在当下社会,这就好比一个人掏心窝子讲了一大串爱慕的话语(无论男女,对喜欢的人首先表达爱慕,都是需要很大勇气的),眼巴巴等着你回应和首肯,然而你只是淡定的回答了一句:好的,已知悉,洗洗睡吧。那么,你听到了这样的话还能淡定吗?你确定此时此刻你真想洗洗睡吗?我想,便是释迦摩尼在菩提下再次参悟也静不下心来了罢。
再有一处十分畅快的对话是,当伊丽莎白和达西二人已经互相倾心,但达西还没有第二次求婚之前,凯瑟琳夫人(达西的姨妈,一个自傲专横的妇人)前去伊丽莎白家阻止二人的相爱和结合。凯瑟琳夫人认为只有自己的女儿才配得上达西,而且他们在母亲肚子里就订了亲,是天造地设,是木石前盟。认为伊丽莎白必须要乖乖的放弃和达西之间的纠缠,因为无论荣誉、门风、礼仪,利益都是不允许两人结合的,伊丽莎白不能顽固不化和死不开窍,要老老实实的守好自己的本分。我们的伊丽莎白小姐是这样怼回去的“夫人……您的要求实在荒唐,也实在不明智。如果您认为那几句威胁的话就能把我吓到,那么您就大错特错了,您根本不了解我的秉性。我不知道您的外甥多大程度上会接受您对他婚姻的干涉,但是您却绝对没有权力把您的意志强加于我。所以,请您不要再纠缠下去了。”显然,淡定从容,有理有据的地和不可理喻的人斗争远比用和对方类似的粗鲁无礼战斗,来得更有效以及更有利于激怒敌人并取得胜利。当凯瑟琳夫人已经几乎溃不成军,只剩最后一口气苟延残喘:“这么说,你一点都不及我外甥的荣誉和名声?无情无义,自私自利!难道你没有想到,他要是与你结婚,会在世人面前丢尽脸面?”显然,这已经是败局已经,做最后的殊死挣扎。伊丽莎白小姐说道“我只是下定决心按照我自己的方式去寻找幸福,绝不会顾及你的或者任何与我毫不相干的意愿”。凯瑟琳夫人继续孤注一掷“很好!那你是不听我的劝告了?你竟然不顾道义、荣誉,不知恩图报,仍然要我行我素!你是决心要毁掉他,让朋友们瞧不起他,让整个世界都鄙视他!”看,古往今来,不管地形地貌,经度纬度,国度风俗,所有的道德君子都是同一副嘴脸。这时候,伊丽莎白给出了最能体现她智慧(对,是智慧!其实拥有智慧的女子才最性感)的话语“在这件事情上,谈不上道义、荣誉、知恩图报!。”谈不上,谈不上,谈不上!所以期待恋爱的,单恋的,暗恋的,虐恋的,人妖鬼神恋的,看好了,在爱情这件事情上不要谈所谓的道义,荣誉和知恩图报!不能因为付出了,就觉得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别人的反馈和回报;不要因为别人有恩于你,就感动着接受;也不要因为一个人可以给你带来世俗的荣誉就选择满足虚荣心而去接受对方。伊丽莎白,不愧女之豪杰。简·奥斯丁真乃爱情大仙。
除此外,书中还有多处精彩绝妙的语句。每一处无不闪耀着奥斯汀大仙的有趣幽默以及聪慧。
当然,除了这些这些以外,这本书还引发了我如下思考:
第一,关于缘分这件小事
不得不说,完全的科学理性和唯物主义并不能解释所有现象和事物。更不能让人只是因为它们就可以过得更好。我宁愿相信,除却客观实在的物体,自然规律以为,这世界上存在一种未知神秘的力量。至于它在哪里,以什么方式存在,什么时候发生效力,产生作用,谁都不知道。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它的存在。
书的结尾,伊丽莎白认为是自己的舅妈和舅舅的作用,让她和达西相遇,让他们得以永远的联结。当然,我会告诉她,其实是因为你们是男女主角,是小说的作者让你们必然相遇。抛开小说,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遇相识,在西方,也许是上帝的安排,在中国,许是月老的安排。但不管是上帝还是月老,我们未曾见过,只能说他们是一群神秘的人,总是或有意或无意的安排着凡夫俗子们的际遇和轨迹。
所以,永远童贞,永远快乐,永远纯洁。去相信点什么,不管那是什么。
第二,关于友情和姐妹之情及婚姻
朋友和姐妹是一种缘分。但友谊和姐妹之情更多的时候是一种客观选择和培养,修炼和共鸣。
小说中最后迈向婚姻的除了达西和伊丽莎白这一对外,还有伊丽莎白的两个姐妹(大姐,简;妹妹,丽迪亚)以及她的一个朋友(夏洛特)以及她们的伴侣。这四对婚姻和模式各不相同:伊丽莎白和达西是全文着墨最多的,也是作者心系之人,二人是因热烈爱情以及灵魂匹配而结合。大姐姐简,我总是把她和红楼梦里面的宝钗联想到一处。因为她是端庄,优雅,得体,善良,宽容,聪慧的。就是好像是一个几乎没有缺点的人。她在伊丽莎白眼里和心里也是最重要的人,也是唯一像天使的人。可是我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似乎是少了点飞扬跋扈,又或者少了些灵性,又或者说淡淡的,淡的没有特色。所以匹配给他的是,相对来讲缺乏主见,温和儒雅的宾利。丽迪亚性格比较像王熙凤,泼辣活泼,但她没有王熙凤的格局和手段。她有的只是单纯愚蠢和放荡。所以她16岁跟着一个人品很差的人私奔,最后是达西帮忙解决。最后是夏洛特,她未婚前最好的朋友是伊丽莎白。自然很多想法和心性和伊丽莎白相似互通,可是最后她选择了一个满口仁义道德,卑躬屈膝,阿谀奉承,谨小慎微的男人(伊丽莎白的表兄)。伊丽莎白自然是失望的,二人也因此隔阂起来。其实每个人的选择无可厚非。而朋友之间,并不能因为一时的共鸣,就默认必然大家选择一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虑和考量。不管什么感情,在一起时,交好的时候肯定毫无虚情假意。分开以后,隔阂,距离和渐行渐远也自然是真真切切。不需要过多感伤或者怀念过去,往前走,顺其自然。
而婚姻,我想,如果是自己可以考虑的情形下,最终我们都会选择自己想要的。不管是随心随性,还是诸多考量,无可厚非,自己选择,自己负责,自己承受。
第三,关于一个家庭里面父亲和母亲的作用
伊丽莎白的家里面,母亲被刻画成了唠唠叨叨,一心只想着嫁女儿,想着钱财的很低俗的妇人。而父亲,虽然心性略高,也有智慧,但是几乎是陷于自己的世界,对家庭和女儿们疏于管教和承担责任。
在我看来,刻画出来的形象通过诸多情节加以佐证,差不过如此。但必须要说的是:母亲是没有那么可憎的。且不管她的性格和脾性到底如何,在一个父亲较少打理家庭的时候,她的付出必须要肯定和承认。她为女儿们择婿,以钱财去界定和判断别人,虽然是俗气可笑和不上台面的,但其实本质上还是出于对女儿们的关心。她希望她们能有更好的生活。这就好比现在的母亲们想着如果嫁女儿,一定要有房有车,先不管政治上是否正确。但多数中国母亲的出发点绝对不是为了钱财,为了自己的富贵,而是希望女儿过得好,不用太辛苦。(至于女孩子的择偶条件,我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而选择以后,那些好的坏的,自己去承担)
再说父亲。记得某位大学教授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面,每个人的角色有一个基本点要达至:父亲要承担责任,母亲要付出温情,而孩子要给予希望(并不是只三者只要承担单一要素,比如其实母亲也要承担责任,父亲也要有温情)。所以,伊丽莎白家的父亲是不称职的。纵然婚后他发现自己妻子的喋喋不休和粗鄙浅薄和自己理想中的另一半有差距,可是既然已经组建家庭又不打算拆散这一模式的情形下,他的确没有履行自己该尽的义务(管理家庭,教导子女),而是一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不可自拔。所以说,如果是婚姻的话,男性的责任感是很重要的一点。才情,钱财并不能抵消掉责任感的重要性,任何时候都不可以。
综上,所有人最后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匹配自己的“良偶”。一物降一物,选择了就不要抱怨。自己挖的坑,自己跳,必要时候自己埋。
Ps:鉴于达西是庄园富豪,伊丽莎白家也是绅士家庭。整本小说几乎不用考虑工作、经济条件这些要素,所以经济基础这一点暂且不在此讨论。当然这肯定是很重要的,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