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故事很平实,语言通俗易懂的回忆录。犹如《活着》、《平凡的世界》要表达的那种顽强不屈、和命运抗争的积极思想异曲同工之妙。生活很苦,人生很惨,命运很曲折,这些都是不能选择的,忍受,坚韧,熬下去,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生存的意义,只要活下去,就定能看到希望。这个作者是很普通平凡的一位女性,是芸芸众生中不起眼的那种。写苦难历史,回忆一生的书很多,而真情实感打动人的不多。本书因为真实平淡,没有艺术的手法加以修饰和勾勒,所以看起来没有那么华贵精彩,平凡的故事里贵在亲身经历,看似稀松平常的事,最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让人身临其境,随着命运的起伏坎坷,牵动的是人们那敏感、脆弱、善良的心。
过去的事,前辈人吃的苦,在今天看来是不可思议的,是难以理解,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当人们好了伤疤忘了疼,逐渐遗忘掉那些不好的回忆时,唯有文字能记录下那些过往的故事,那些过去的伤痛和悲欢亦如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唯有封存,埋葬在心底,继而逐渐地成了底片,化成了遥远的一个梦魇。经历的人历历在目,常从梦中惊醒,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没经历过的人看到那些泛黄的照片,只有惊诧,唏嘘,目瞪口呆,听到那些故事仿佛是听童话故事,只等秋风过耳边,惶惶然而不知所终。
如果没人记下一些事情,妈妈在这个世界上的痕迹将迅速被抹去。在不算遥远的那一天,我自己在这世界上的痕迹也将被抹去,就像一层薄薄的灰尘被岁月吹散。我真的来过这个世界吗?经历过的那些艰辛困苦什么都不算吗?
我写了我的母亲梁秋芳女士——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随波逐流、挣扎求生,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这些普通人的经历不写出来,就注定会被深埋。
常常才写几行,泪水就模糊了眼睛。遥远的记忆被唤起,一些消失了的人与事纷至沓来,原本零星散乱、隐隐约约的回忆,在动笔之后互相串联,又唤醒和连接起更多的故事。我也感到奇怪:只要提起笔,过去那些日子就涌到笔尖,抢着要被诉说出来。我就像是用笔赶路,重新走了一遍长长的人生。
书写的过程,温暖了我心底深处的悲凉。
人到晚年,我却像一趟踏上征途的列车,一种前所未有的动力推着我轰隆轰隆向前赶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不裹脚怎么行?长成一双大脚,嫁都嫁不出去!你会变成梁大脚,没人要,丢我的脸。”
裹脚是件大事,一般都由母亲来完成。女孩裹完脚后,有的母亲会把女儿抱上一张大桌子,让她站好,然后一把推下桌子;有的母亲会拿着鞭子抽打女儿,小女孩疼得厉害了就跑,一跑就摔倒了。这样做是为了让足骨摔碎,变成畸形。也有少数乡下姑娘小时候没裹脚,及至长大去相亲时,就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双脚不知往哪里放好,只能穿很长的裤子罩着或用曳地长裙盖着。
秋园的童年时代结束于十二岁——那年春天,她失去了三位亲人。
亲手送走自己的亲人,这只是开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秋园生下五个孩子,带活三个,夭折两个。四十六岁,她埋葬了丈夫。秋园自己活到了八十九岁。去世前那几年,她常说的话是:“不是日子不好过,是不耐烦活了。
说起来真是不可思议。日军占领南京前,不时派军用飞机到城市上空侦察。虽然飞机飞得很低,但日军既没遭到防空炮火阻击,也没遭到军用飞机拦截,有时连防空警报都没响。更可笑的是,一些南京市民竟然在街上摆了桌子,拿根长竹竿去戳飞机。
数月之后,南京大屠杀发生了。
战事发展非人力所能控制,微弱的个人就像一段浮木,在时代的滔天大浪里载沉载浮,不知会被浪头打往哪一个驳岸。
日落之后,渐渐辉煌的月亮印在黛色的夜空里,不知不觉变得圆满无缺。
秋园想起夕莹说的猫洞里一闪而过的那双诡异的毛蓝布小脚,不禁打了个寒噤。
这样描写,感觉挺诡异的,是不是预示着一种不祥之兆,还是内心慌乱的怪力乱神,以此来解释对命运的无奈和心痛。
良田千顷,日食一升;广厦万间,夜眠八尺
富也好,穷也好,日子都是照样过。
真正尝到了饥饿等于活埋的滋味。
这日子也太苦了,哎我总说现在多不易,可看到过去的人,只为一张嘴,一口吃的,就丧命,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有的大腹便便,一脸浮肿;有的枯瘦干瘪,肋条棱棱可数。饥饿使他们变得不像人样,驱使他们离乡背井,到异地去讨生活。
痛苦而幸福地流浪。幸福是因为心中有希望
如今不是丢人不丢人的问题,最重要的是留条命在。现在不是回乡的时候,要回也要等以后。先在这里安下身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打摆子是疟疾的俗称,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中医也称“正疟”、温疟。
网络流行语,意思是特无聊,在发呆。从安医迅速向全国高校扩散,也是广大游戏玩家口头禅,表示对游戏不满。
湖南部分地区的方言,意思大概为:无所事事,无作为,消极怠工。
江苏地区方言,意思大概为:没有必要和类似有毛病的举动。
人生三大悲事:少年丧父,中年丧偶,晚年丧子
那手掌粗糙,满是深深的纹路,里面全是做活留下来的色素,永远洗不掉,是一种洁净的丑陋。
那是一个普通中国人家在时代大浪中载沉载浮、挣扎求生的过程。贫穷、饥饿、歧视、无望每天都在侵蚀着这个家庭,乡村在此时显现出残忍与恶意。之骅意识到这种生活的绝望,选择逃离乡村。依靠动物觅食般的本能,她来到一个偏远的小城,求学、落户、嫁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生活。但生活的基调并未改变,她穷尽半生所追求的,依然仅仅是能够活下去。
相比于大作家的艺术手法,这本书更平华些,里面的很多事件,记述真实性更高。苦难的日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生活的全部,历史上记录的丰功伟绩,英雄人物,怎么跟千千万万的普通民众相比,他们才是实实在在经历历史变迁的一粒粒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