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生于世,性情不同,天资各异。有的人天资聪颖,能够快速地识别问题,认清形势,厘清思路。有的人长于沟通协调,能够左右逢源、上通下达。他们,都是聪明人。

然而世事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例并不少。聪明人为什么自己没有意识到或者避免呢?

一个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例子足资参考,《资治通鉴》开篇“三家分晋”的背景帝智瑶。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智瑶“美鬓长大、射御足力、伎艺毕给、巧文辩慧、强毅果敢”,翻译成今天的标准,就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青年。

智氏家族作为晋国六卿之首,智瑶以智氏家族的家主成为晋国的执政。智瑶的出身及名望,是妥妥的高富帅级别的霸道总裁。智瑶也不负所望继续着晋国的争霸事业。同时,因为当时的晋国四卿(六卿中已有二卿被灭)实际瓜分了晋国的势力,智瑶为恢复晋国的霸业,要求四卿都献出土地给晋国公室。智氏家族主动献出了一万户的土地。然而其他各卿并不愿意让出自己的封地。韩氏、魏氏迫于智氏的威慑,献出了土地。赵氏抗命。

智瑶于是联合韩氏、魏氏攻赵氏,赵氏封地尽失,赵氏家主赵无恤带着最后的势力退守孤城晋阳。晋阳被困一年,智瑶决定引汾水灌城。

晋阳城破在旦夕之间,赵氏家臣张孟谈深夜游说韩氏、魏氏,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韩氏、魏氏早已有心,三家一拍即合。韩氏、魏氏杀了智氏把守汾水的军士,引汾水淹智氏军,赵氏攻杀智氏主力。智氏大败,智瑶被杀。三家联合攻占智氏封地,屠杀智氏族人两百余口。

智瑶的家臣絺疵早在水灌晋阳之初就看出韩氏、魏氏并无喜色,建议智瑶早做防范,智瑶不听。在赵氏家臣张孟谈游说韩氏、魏氏后,智瑶的叔父智果还遇到了张孟谈。智果察觉韩氏、魏氏可能倒戈,建议先行诛杀韩氏、魏氏,智瑶不听,错失了最后的机会。

智瑶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留下了一句嚣张的名言:““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然而智瑶一定没有料想到,他的结局是身死族灭,成为了韩魏赵三家分晋的背景帝。

坐拥最强大的家族势力且以智勇双全著称于世,智瑶是典型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作为聪明人,智瑶早就判断清楚了晋国的情势,联合韩氏、魏氏打击不听号令的赵氏。然而智瑶并不懂得尊重韩氏、魏氏。

不懂得尊重他人,大概是聪明人都会犯的错。聪明人习惯了比周围的人优秀,比周围的人厉害,日积月累,不自觉间就会生出优越感,越来越深的优越感自然就会不尊重他人。不管是学生时代的优生,还是工作领域里的精英,莫名其妙的优越感,总是会让一些人不懂得尊重他人。

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核心利益。聪明人非常容易判明形势并占取先机,也就更容易获得社会资源。然而聪明人在自身利益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并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核心利益,而是利用其优势,挤压他人。特别是,某些聪明人还自恃聪明,全然不顾吃相难看,更不会明白谦受益、满招损。一如志得意满的智瑶。

难以跳脱出自身的惯性思维。聪明人习惯了自身的聪明和优越,在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自己的聪明后,聪明人很难改变自己的认知,更是难以从他人的立场和角度思考问题。智瑶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后,最后走向失败。

难以听信他人的建议。聪明人都已经习惯了自己比别人优秀,总是认为自己思虑周详、行事缜密,已经全然看不见自身的缺点和狭隘。当然也就难以听信他人的建议,更有甚者对他人的建议嗤之以鼻、付之一哂。智瑶的家臣谋士,多次提醒过智瑶防范韩氏和魏氏,然而智瑶从未听过。

不懂得如何面对失败。聪明人一路走来顺风顺水,享受着鲜花和掌声,迷失于羡慕和赞美。失败突如其来,聪明人没有一点点防备。失败这种事,完全超出了聪明人的认知。既没有心理准备,也没有任何防范,更是难以面对曾经的掌声和自尊,聪明人的人生就很可能在一次脆败中断送。

智瑶身死族灭的结局,值得每一个聪明人警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聪明反被聪明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