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飞的鸵鸟——
如果你还不知道李笑来是谁,别管他,一起来看看这只会飞的鸵鸟,即使看过,也值得花1分50秒再看一遍:
或许会有不少人觉得:这视频不就是个不切实际的鸡汤吗?
没错,但是当你真的见到一只鸵鸟在你眼前飞起时,可能更多的会是激动不已。一周前我就亲眼见过一只,还是瞎的:)
4月23日,李笑来来到深圳开讲“提高执行力”课程,作为新生大学会员和得到专栏的读者,我带着“追星”和“网友见面会”的心态果断参加,有着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么为什么说李笑来是那只鸵鸟?请看这神似的造型——
也许正是因为在患上结膜炎的第7天,眼睛最痛的时候,依然决定开讲,让这场“做到的秘密”多了一分正能量,以后再遇到身体不适,企图以此为借口时,会想起还有人能忍着痛开课,对自己说:这又算什么。
课程里也讲到了“见到活人做到”的力量,活生生的例子摆在眼前,就是最好的鼓励。就像视频中带上VR而相信自己能飞的鸵鸟,当它真的飞起来时,对身边的同伴是多大的触动,我相信,他们之中也会有鸟因此而尝试着张开翅膀,去飞。
——被忽略的主线——
课程结束时,看到不少同学在群里吐槽:都是书里和专栏里讲过的东西。听课的时候我也有类似的念头,幸运的是,近来我习得的一个能力:对重复的内容保持耐心。
重复提及的内容,往往是真正的重点,最贴切的例子莫过于,判断一篇学术论文价值的重要指标,是看这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
回头梳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一条被忽视的主线,能把那些看似碎片的案例和观点串联起来,这就是:
通过重塑身份认知构建自信
红底黄字加粗下划线版:
通过重塑身份认知构建自信
还记得那句:“对自己的远大的、辉煌的前程毫无理由地、盲目地、彻底地笃信”吗?当时听着是多么鼓舞人心以至于有误入传销组织的错觉,这就是让你重塑自己的身份认知,有了一种“迷之自信”。
——身份认知——
所谓身份,就是当你问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时,你给出的答案,每个人都会有,只是很多人没有觉察到。
试想一下,一个相信自己是“拥有远大前程”的人,和一个认为自己是“普通的打工仔”的人,对待同一项任务,可能就是“我要怎么把它做到最好”和“怎么又给我任务”的差别。
要了解身份认知对一个人的影响,可以通过这个模型看到:
NLP理解层次模型
金字塔越高的层级,就是越深层次的潜意识,影响着较低层级的表现。以此来梳理课程中的例子:
身份:我是拥有远大前程的人
信念:曾经比我还差的人都可能做到,我肯定也可以
能力:获得足够多清晰的概念和建立准确的关联
行动:不管有没有用,学了再说
环境:找到战友,结伴而行
其实,可以尝试着把身份具象化一些,记得二爷鉴书(ID:findbook)里的文章《我为什么坚定地认为自己会富成一个废物》讲到“假装自己银行账户里已经堆了几千万现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不被“钱”所困,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在此基础上完善一下,就成了:我是拥有2亿身家的人,持续做对的事情,就能解锁这些财产。有这么多的钱,为什么要忍受卡得要命的电脑,为什么满身疲惫还不舍得打的,为什么就不敢花钱让自己更享受生活?
生命就是一段体验,为什么非要忍受?那些能提高效率、享受生活的花费,或许就是解锁这2亿财产的正确姿势。
好像太严肃了一点,其实写到刚才这里,我竟然想起那条经典的诈骗短信:
——构建自信——
前面说的“重塑身份认知”是手段,目的就是让我们“构建自信”,促使我们敢于去行动,能够接纳犯错的自己。其中最重要的可能就是:看到偶像的缺点。当你发现他其实是跟你一样,甚至当初比你还差的时候,自然会脱口而出:“他那样都可以,我当然也行!”(别忘了,你可是拥有远大前程的人)。犯一些错,掉进一些坑里算什么,他现在那么厉害,当初不也是干了很多傻事。
何况我们是在进行一场“长跑”,在这过程中“每次学好一个习惯”,还得“持续地做下去”,不要因为“乱比较”而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同时“不妄想做一个完人”……
与其说是“做到的秘密”,其实更接近“相信的力量”,相信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剩下的就是不断前行。
我是见到了这只会飞的鸵鸟,活生生的。
【回马枪】
真正的高手,出招于无形,哪会把模型都搬出来说事,我还是太嫩了,回去继续撸毕业设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