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读后感

“只有离开故乡才能获得故乡”

1/

故地,只能重游。

请坐下说说,关于孩童时代,关于根,关于灌溉你的土地。

还好有一片土地,不停涌动旧时的记忆

儿时我在这里跑过

爷爷牵着锄头,在黄昏里不见了踪影

小时候日子很苦,贾平凹在镜头前平淡的说

吃大锅饭,在生产队劳作,一个人挣几分钱

回到家里,吃别的婶娘盛的稀饭

日子难熬,好在最后熬出了头

电影中贾平凹坐在一把木椅上,头顶挂着一条横幅,浓郁的黑,提笔写着“文门”

对此我深受感触,

初中时候开始读贾平凹,第一本书是《浮躁》

几乎是一口气读下来的,那时候看书颇有干劲,

常常写完作业看到两三点,然后自己坐在床上失控的哭

这部电影里出现的作家与我而言很奇妙

贾平凹是我初中时候最喜欢的作家

余华是我高中直至现在都很喜欢的作家

一闪而过的西川是我最近很喜欢的诗人

2/

坐在电影院里,巨大的屏幕笼罩着我

听余华讲如何走上文学的道路

好像他只在对我讲,好像此刻他就坐在我对面

我贪婪的听

不要什么讲给青年人的道理

不要你怎么看待文学

只要你讲讲岁月里的诗,讲讲你如何自在的生活,讲一讲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无关紧要的事往往最重要

不然生活即刻就会崩塌

作家不需要讲大道理

他讲述自己

月亮就失了魂魄

大地重又缝补内核

3/

最后出场的是一位女作家—–梁鸿,我之前从未读过她的文字,但这次过后我打算找点她的作品来读。电影截取一句她的文字我很喜欢,“父亲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疑问”

她说她婚后有一段时间提出,必须回到家乡去写一点东西

一定要写的,一定要回到梁庄去写的

一定要坐在小时候坐的木椅上

尽管木头已然被岁月浸渍,但我数度梦萦,思念倾注

它竟还能支撑我已过四十的身躯

梁庄的土里深埋我创作的脉络

只要我重又站在梁庄

一切便了然于胸

4/

沉默常常是舒展的

没人问八月的故乡为何早早凋落

有很多人走了,大大小小的行囊,落到工业化的丛林。他们终归是要回来的,故乡在他们身上留下深厚的气息,站在异乡的码头前,他们无处落脚,情感很快溃散。渡船已经开走了,生活让他们远行至此,所以只好游啊游啊。小时候有一片看不到尽头的大海,父母说这海深不见底,远不见边。小孩子们更是着迷于此,长大后一头扎进海里却再也跳不出来,要么不再奋力的划,就此下沉衰落,在海水深处做无名沉尸,被生活的水压踏平,而后宛如本就属于这死水;要么一直游,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关于故乡,我能写的只有寥寥几笔

待我有了思考,有了情怀之后,

我早已踏离那座小村庄

关于那儿的一切,是一条我没达到过尽头的路

两侧埋葬着曾经属于这里的人

树荫遮蔽他们的情思

阳光和麦田留给世世代代

5/

贾平凹说,

“你生在那里,你的一半其实也就死在那里

所以故乡也叫血地”

关于那片海

我们早已身在其中

二十四小时是一股激流,岁岁年年遂成了一片汪洋

纵身入海,前途无量

明天是更深更远处

灯塔尽管遥远

可点点光亮确是投射而来了

一直游吧,一直游吧

直到海水变蓝

一直游吧,一直游吧

直到疲惫腐烂

人只有站在过去,才能看清未来

电影其实更像一部纪录片

“出走”文学、乡土情结、寻根文化

6/

坐在电影院里很满足

没有跌宕的剧情,没有饱满的故事

只有一串一串的诉说,

可这每句话下面

分明暗流涌动

作家的确可以成为一个时代的讲述者

生活不能离开电影,更不能离开文学

贾平凹说,“写诗可以,但不要把生活诗化了”

想做一个诗人

然后开始努力清醒

看清生活的迂腐溃烂后

仍然笃定的活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