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遇悲惨方面,我只是业余。
— — [ 美 ] 亨利·米勒
▼
2017.03.01 | NO.173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1891—1980)
美国“垮掉派”代表作家。其早期作品先在法国、日本出版,却在英语国家遭禁,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诉讼中,美国最高法院宣布该书“不足以引起性欲”,《北回归线》才终于在美国解禁,其他作品相继发表。如果作品里只有性,那么喧嚣之后必然沉寂,可米勒没有。正如《纽约时报》所评论的那样,「米勒作品里活色生香的性场景只是舞台,是为了让他讨论有关自我、爱、婚姻与幸福的哲学。」
♪
读《北回归线》前,我在想它会不会与美式咖啡相似,液体里只有浓缩咖啡和水,几乎完全没有热量,正宗的酸甜和苦味都掺杂其中。我发现,自己的想法过于简单了些。
1930年,为了走上作家之路,亨利·米勒来到巴黎。这个男人年满四十,收入拮据,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在美国时不得不依靠妻子做舞女来维持生计。然而,巴黎也没有为他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在那十年中,米勒混迹于最底层的生活,忍饥挨饿游荡在街头。他的周围,不是美国人民歆羡的那个巴黎时尚文化圈,而是充满臭气和酒精的颓废而无序的社会,以及形形色色在黑暗中挣扎的人。
没有情节,没有主题,没有丰满而可发展的人物,没有节奏,没有逻辑,大篇幅混乱的生活状态,我几乎无法分章进行总结,却在劳累奔波一天泡澡之后,躺在床上翻两页读一读,居然收到安定心神的效果。难怪冯唐说,你随便在里面挑一两个句子,都能组成一本《追忆似水年华》的主题。
这一本不算是书,它是对人格的污蔑、诽谤和中伤。这是无休止的亵渎,是啐在艺术脸上的一口唾沫,是朝上帝、人类、命运、时间、爱情、美等一切事物的裤裆里踹上的一脚。我将为你歌唱,纵使走调我也要唱。
自画像 | 亨利·米勒
怎样认识并热爱一座城市?你会赞美它的哪些优点?建筑?美食?文化?
我看见米勒穿梭在巴黎街头,径直掠过卢浮宫、蒙马特高地、埃菲尔铁塔、协和广场,目光所及是流动的街道,往事如梦,堆放着烟草、女人、蟑螂、暴力、牢骚和灾难。巴黎充斥着穷人,和他一样行动狂乱、精神沮丧,但他们宁愿对惠特曼歌颂过的祖国美国咒骂,也要待在塞纳河畔,看妖艳的妓女站在街口抽烟揽客,想象自己一旦踏上她身后的铺路石,即将进入一个怎样的暗黑地狱。
他自嘲,「我怀孕了,我滑稽可笑地蹒跚而行,大肚子上压着全世界的重量。」然后又感叹,「每当春天来到巴黎,最卑微的生灵也一定会觉得自己正待在天堂。」
原来,亨利·米勒对巴黎的感情是爱恨交织的。如果巴黎在海明威那里是「流动的盛宴」,那在米勒的心中就是「痛苦的狂欢」,是灵魂与肉体在欲望极度挑逗下的尽情释放。他有时看不清自己,昏昏度日,有时又试着挣扎几下,渴望找到自由的来处和去处。
亨利·米勒的笔记本
没错,他当了一回身体和语言的解放者,说得那么直白那么露骨那么污秽,可就因为这些能克服自我恐惧的话,反而引起了人们的惧怕和厌恶。究竟是他太过离经叛道,还是他人浑浑噩噩呢?也许真相是,多数人都不自由。我们所遵循的生活方式,大部分是延续上一辈的模式而定形,我们在意别人怎么想怎么看,然后内心不断在责任和愿望之间摇摆权衡,最终选择了责任这一方,可事实上,是自由把人们吓住了。
自称「污言秽语大王」,被贴上「色情文学家」的标签,当所有人都在指责和议论他的放浪形骸时,这个男人云淡风轻地说一句,「何不把它(我的作品)当成笑谈?」他全然不在乎美与丑,反对一切,无论是新或是旧,有秩序还是没秩序,在他眼里都是傻逼,都是罪过。
这是我第一次看米勒的书,五小时一口气翻阅完毕,有时候竟觉得他和王小波那么的相似,又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挖沙似的解剖自己,被别人看作悲观厌世,被定义不该有不道德不正确,对明天怀有恐惧,对今天报以厌倦,对昨天毫无眷恋⋯⋯我想我得花足够长的年月才能消化这些东西,但至少有一点很是明了——一本书,不必是文雅的,也可以符合人们的期待。
>>>段落摘选<<< 鲍里斯刚刚总结了他的看法。他是一个天气预报专家。他说,天气会继续坏下去,会有更多的灾难、更多的死人、更多的绝望。无论哪儿都没有一点儿要发生变化的迹象。时光之癌症正在吞噬我们,我们的英雄或者已经自杀,或者正在自杀。 如此说来,这个英雄不是时间,却是永恒。我们必须步调一致、前仆后继地朝着死亡的监牢奔去。没法逃脱,天气也不会变。 我独自待着,带着极度空虚的渴求和恐惧,整间房子都听凭我的思绪驰骋。除了我和我所想的、所畏惧的,一无所有。我尽可以去想最最异想天开的事情,尽可以跳舞、啐唾沫、扮怪相、诅咒谩骂、掩面大哭,谁也不会知道,谁也听不见。想到这种彻底的独处生活就足以使我发疯,就像一个人利落地生下来,一切牵挂都割断、分离,赤裸裸地独自一人待着,同时体会幸福和痛苦。 有的是时间,每一秒钟都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在你身上,你在时间中被溺死。沙漠,大海,湖泊,大洋。时间像一把砍肉斧头,在一下又一下砍击中逝去。虚无,大千世界,我和非我。每一件事物都要有一个名称,每一件事情都要通过学习、考验和经历才能被掌握。亲爱的,别客气。 我曾一度认为,做到有人味儿是一个人可望达到的最高目标,可我现在明白这意味着要毁掉自己。如今我骄傲地说自己没有人味儿,我不属于其他任何人和政府,任何信条和原则都同我没有任何关系。我与人性这部吱吱作响的机器毫无关联,我是属于地球的。 人类是一些古怪的动植物,从远处看显得微不足道,走到近处又显得丑恶、刻毒。他们最需要的是,周围有足够的空间,比时间更多的空间。 (十一/编排) “拾萤”第6期阅读摘抄 [ 美 ] 马修·托马斯 「所有我们坚持而最终失去的, 也许并不那么遗憾。」 计划阅读时间:3月1日 - 3月10日 参与形式:后台留言,组群讨论,集合感想 —— END —— 本文为独家原创文章,来自MONO,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投稿不限内容,不限形式,不限字数。需要注意的是,“读奏”是非商业性个人公众号,暂时无法发放稿酬哈! 新浪微博@奉奉小花 影视 / 阅读 / 随笔 /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