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在这里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三十年。在面前的玻璃窗上我看到了映照出的我的面容。除了眼睛还闪着光亮,其余部分因微弱的反光显得暗无光彩,左面整个脸部处在阴影中。两道深皱纹爬过前额,两边脸颊上各刻下一道深纹,纹路暗黑。当这双眼睛严肃地凝视,嘴角微微向下,让人不得不联想,这张脸阴郁时又该会是怎样。
2007年,挪威作家卡尔·奥韦·克瑙斯高遭遇职业瓶颈——编不出故事。这位中年大叔的生活过得不太如意,他看上去面庞僵硬,皱纹密布,皮肉松弛,唯一没有变化的是眼睛,依然清澈,光泽依旧。
喝醉了的祖母告诉他:“生活是一场混斗。”
他为自己准备好墓志铭:“此地安眠着一个人,他万事能忍。”
既然无法再虚构故事,他凝视着自己的面孔,有了一个想法:写写这个无法虚构的生活。
《我的奋斗》有六卷本,近四百万字,如果不是有追忆似水年华式耐心,很可能会规避他所说的那些平凡的衣食住行、沉重的生老病死。第一卷《父亲的葬礼》,他写自己的童年、早恋、游荡、喝酒、抽烟、音乐、妻子、孩子、兄弟,以及父亲离世,奋斗在尿布、家务和一日三餐间展开。他天真,他嫉妒,他怨恨,他愤怒……人类共有的感情世界,男孩成长的话题,他一一吐露。
人生在世,哪些是应做之事,哪些是真正所做之事,谁能分得清?挪威人的生活充满秩序,这个克瑙斯高却偏偏反其道而行,放弃伪装和伪善,写出一种既笃定又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我一口气读了五十页,竟不忍释卷,并提前开始期待下一卷。
▼
>>>与我无关的环境<<< 六年前,我在卑尔根写作,虽然没想过要在那个城市过一辈子,但我既没有计划要离开那个国家,也没计划要离开那时与我成婚的妻子。相反,我们想到未来将会有孩子,也需要搬到奥斯陆去,在那里我要写更多的小说,她可以继续在电视和电台工作……突然有一天我到斯德哥尔摩去了,原只打算待几个星期的,出乎意料地,这便成了我的一生,不仅是改变了城市和国家,也改变了所有人。很奇怪我这么做了,而更加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我几乎没想过要这么做。 在这里居住一年半以后,我熟悉窗外的景色,这是日复一日积攒的印象,但我与它们并不相干。这里我看见的东西没有一样对我有意义,或许我寻觅的正是这个,因为在这种与我无关的环境确实是有意义的,我喜欢这点,或许甚至我需要这样,不过并不是有意识地选择去这样做。 从出生到现在,我辗转过好几个城市,那些搬迁地点从来也不由我来决定。我跟着父母从一处搬去另一处,认识了一些人,然后走了;再认识一些人,又走了……内心深处,我害怕再次漂泊,抗拒孤独。 常听人说起“要是我当初去了那座城市,说不定……”,或者是“当初我若留在那座城市,也许会……”我们假设过去、幻想未来,以为生活随着时间流逝,会变得美好与安逸,可挪威人却戳穿了现实。他说:“未来,实际上只不过是我们当时生活往后的一种延续。” 不管在哪里,每天还是会有固定的生活计划,一日三餐,睡去醒来,没什么特别的。人没办法选择环境,那些所爱、所想、所做和所说,都是“时间”在为你做决定。 我会想,这种无意义环境的最大意义在于,此时此刻是谁与你分享生命。 《我的奋斗1》 | 美英法版海报 >>>初为人父<<< 我始终有很强烈的希望独处的需求,我需要巨大的孤独的空间,当我得不到这些,像我过去的五年里一样,就会失望沮丧,有时候几乎是恐慌,或者发怒。我整个成年人的生活里让我向前的动力——奢望有朝一日能写出些精彩的东西,当这唯一的念头受到威胁时,就会感到像有一只耗子在啃噬着我的心,就想从这里逃开。时光从我身边飞走,像沙粒一样从我的指间滑落,与此同时我做的是……是啊,我做的是什么呀,我?擦地板,洗衣服,做晚餐,饭后的洗刷,购物,跟孩子一起在外面的儿童乐园玩,把他们领回家,脱衣服洗澡,照料他们直到晚上睡觉,把她们在床上安顿好,晾衣服,收干衣服回来,衣服叠好放回衣柜,收拾屋子,擦拭桌子、椅子、柜子。这是一场战争,不是那种史诗般的英雄战争,却是那种你无法与之对抗的战争。 为了家庭,我必须付出一切。从生活里我唯一学到的是忍耐,绝不向它提出任何问题,将所有渴求和幻想积攒沉淀,让它燃烧,最后顺着笔尖流出。我不知道这些思考来自哪里,当我看着眼前这白纸黑字时,觉得这几乎就是滥用,是曲解:为什么责任就要高于快乐? 这不意味着我不爱他们,我爱,我用了我的整个心去爱,这只能说明他们给予的意义不能充满整个生命,至少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 不假思索地直白,流水账式诗歌。 克瑙斯高的父亲年近四十时,作者才十六岁。父亲打破了旧日的生活——离婚。父子关系发展得有多糟糕呢?一间屋子两个男人,和对方没什么可说的,除了那些具体的事,比如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来。上一辈的父子关系间接影响到到下一代,他享受某一个小时坐在公园里看孩子四处跑,却不把这种快乐视为奋斗目标。 为什么责任要高于快乐?本质上这不是在引导人把二者做出个比较。在一些人的心里,责任感重于山,但快乐才是生命所追求的常态。 随着观念日趋多化元,将来我们这一代人老了,不知会产生怎样的家庭相处模式。 《我的奋斗1》 | 德意西版海报 >>>反叛意思觉醒<<< 我的反叛意识存在于诸多方面。课堂上发一通标新立异的见解,有时干脆头伏在课桌上呼呼大睡,一次在城里把一个空面包纸袋扔在人行道上,一个老人请我把它拾起来,我让他自己拾起来,要是这事对他有他妈那么重要。当我转身离开他的时候,心里却是一阵狂跳,几乎不能呼吸。 再就是,我的反叛来自于音乐。我只听那些非商业的、先锋派的、决不妥协派的乐队,是他们造就我成为一个反叛者,不接受这存在的现状,要为改变它而奋斗。我弹奏的声音越响,就越接近自我……我的吉他响彻整栋房子,在我的感情和这些声音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和谐,仿佛它们就是我,这样的我才是真实的我。 比起男孩,女生的反叛相对来说更安静甚至无声。 而我的反叛很零碎,大部分都愿意当个乖乖女。初中,为了不和一个讨厌的男生成为同桌,我几次三番理直气壮地找老师理论,甚至发生了争执。事后,老师惊讶地和妈妈说,这个文文静静的姑娘,原来也有这样刚烈和执着的一面。其实对我来说,这种争吵更像一种抵抗,我没有做什么事情的权利,但至少拥有拒绝说不的权利。 到了高中,为了不无聊,利用下晚自习到熄灯睡觉的那几十分钟,相邻两个寝室的八个女生竟然约架,从高高兴兴地玩闹,演变成一种真实情绪的撕扯,最后各自或得意或埋怨地上床睡觉。至于那些意外留下的清淤,成为整个高中阶段自我个性的证明,好像冒险不全是恐惧,而是极大的快乐。通过声响和言语,青春期的我试图表达,我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当然,现在已经不是了。 《我的奋斗1》 | 丹荷葡版海报 >>>初恋滋味<<< 每天早上我很快乐地去学校,那是有她的地方……我期待和准备接受的,只是手在我肩头上的一个轻轻触摸,当她望见我或者我说了什么趣事时,她的一个让容颜生辉的微笑,以及校外时间我们相遇时如朋友般的一个拥抱。就在那数秒中的时间,当我把手臂围搂住她,感觉到她的脸贴近我的脸颊的时候,闻到了她的气味……我知道,她朝我靠近了。 就这样度过了整个冬天和春天。我恋爱了,这不是那种平日里的小情爱中的一种,这是巨大的,人的一生当中只会有三次或者四次的那种爱。这是第一次,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全新的,所以或许也是最刻骨铭心的。汉娜成了我整个人的重心。 我或者就是为了这个,但我还需要更多,比这要多很多很多。我想所有的时间都看见她,所有的时间都同她在一起,被邀请去她家,看望她的父母,和她的朋友一起出去,和她一起旅游,把她带回家…… 当一个人在渴求另一个生命时,谁还会在乎政治和文学?到了深夜,人几乎不能再保持理性,在房间里兜圈子,在屋子里走来走去。那一刻,心有所属,人比世界还大。 《我的奋斗1》 | 挪威原版海报 >>>第一次看见死亡的模样<<< 这是1998年夏天,七月的一个下午,在克里斯蒂安桑的一个小教堂里。我的父亲死了。 我熟悉这个容颜,我是伴同着这张脸长大成人的,虽然最后这些年我没有像从前那么经常看见这张脸,但几乎没有哪一个晚上不梦见它。我熟悉这个容颜,但不是现在这副样子。黝黑的、泛黄的肤色和这张僵硬的面孔使它看上去像是从树上切割下的一块木雕,活像树一样的脸,让人没有任何想与他接近的情感。 我看见的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与人相似的物体。同时他来自我们当中,他曾经就是我们中间的一员,现在他依然在我的心里,像是覆盖在死亡上的一缕生命的面纱。 死亡的模样我见过一次,那天阳光刺眼,房间里的光线却都是灰色的。我还记得最后一刻的情绪,那时候,人其实早已忘记恐惧,反倒是不断凝视着眼前的面孔,暗示自己,他不过是睡着了,和过去躺在摇椅上的人别无二致。 但是,他的精神和肉体已经分离了,是那样真实,可人在悲痛中不善于接受真实。为什么这个话题令人如此难以面对?克瑙斯高说:“因为死亡在生命之外,但不在世界之外。” >>>当我二十四岁<<< 在上大学以前,我心里一直希望满满,所有那些二十岁的年轻人都有的可笑梦想,有关女人和爱情,朋友和欢愉,自身有的秘密天赋突然间得以突破和发挥。但当我二十岁的时候,我看到了它的真实原貌。 那也行吧,就这样了,我自己也有许多小快乐,但不是这样的,我可以忍受它将有的那些孤独和退化,我这里是无底的,尽管来吧,这些日子,我可以思考,我可以接纳,我是一口井,我是那倒霉的、糟糕的、可怜的、渺小的、尴尬的、不快乐的和可鄙的一口井。只管来吧!向我洒下一泡尿!要是你们愿意,也冲我拉屎!我都接着!我受得住!我自己就是个忍者! 不得不承认,当我二十四岁的时候,我对环境的忍耐力或许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峰值。我开始承认自己在很多方面是个很糟糕的人,生活的原貌其实一直如此,并非想象中美好。在有了对比之下,孤独感更甚从前,可我还是熬着过下去了。 >>>大醉之后<<< 我大醉之后的表现不太明显,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变化,几乎总是口齿清楚地表达自己,这就是个麻烦事,因为人们看不出我究竟有多醉了……另外,野性暴烈在其中总是占很大比重,因为醉酒没有被昏睡或与他人的沟通协调问题所止住,而只是达到了一种晶莹剔透、空茫和原始的状态。 我爱这一点,我爱这种感觉,这是我再好不过的感觉了,但它从来没有带给我美好,一天以后,或者几天以后,它就像愚蠢一样跟无节制紧紧连在了一起,这是我内心深为痛恨的。 但当我身在醉酒时,看不见过来,也不思过去,只是在眼下,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待在那里,为了我的世界,在整个难以忍受折磨人的平庸里,闪耀着光辉。 人从什么时候开始体会到,喝酒是一件快乐的事?喝酒和阅读都是有功能性的,你可以选择翻阅各类小说避世,我也可以在深夜开怀畅饮抽离自己。 >>>道别<<< 我在两点钟结束工作,于是进屋对祖母说我要去会一个朋友,换好衣服后我奔那个小教堂去了……这一次我有思想准备,知道是怎么样的一个场面等待着我。 现在我看到的是没有生命的躯体。这曾经是我父亲的那个人和他躺着的这张桌子之间已经不再有任何区别,或者和这张桌子所在的地板不再有任何区别,或者和窗户下面墙上的插座不再有任何区别,或者和旁边的台灯一段垂落下的电线不再有任何区别。因为人只是在所有其他形态当中的一种形态——如造物世界一再显示出的那样…… 死亡,像我始终感觉的那样,在生命里它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幽暗而令人销魂。然而它就像爆裂开的一根水管,风中折断的一个树枝,从衣架上滑落坠地的一件衣衫。仅此而已。 “今天,爸爸死了。我努力去想它意味着什么,可更恼怒的是茶壶里的水还没有开。”当克瑙斯高接到哥哥的电话时,他这样“大逆不道”地想道。 在返乡筹办葬礼的过程中,他的文字引发我的深思:死亡是不是也像吃饭、喝咖啡、写稿一样,只是一个事件?无论人生精彩与否,有时候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