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毕飞宇
出版社: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1
《雨天的棉花糖》是所我看过的毕飞宇的小说中,唯一一篇以男性角度来进行叙述的。整篇文章浸泡在一种悲剧性色彩,作者用倒叙、插叙的手法表现出红豆杂乱的心绪和跳跃的思维,用陌生化的语言营造出恐惧的氛围。从 “狗舌头一样的下午”的开头看到“狗舌头一样的下午”的结尾,我的内心充斥着欲哭无泪的压抑感和无奈感。正如作者所说:“能改变的悲伤能让人哭得出,不能改变的现状让人无法排解。”
故事讲的是胆小的“假姑娘”红豆的人生悲剧:红豆在家人的鼓动下被迫走进战场,在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的时候顺利回国,他的家人并没有因他的出现而开心,爸爸天天醉酒并责问他为什么要活着回来,妈妈甚至说:“儿啊,我看着你活着甚至比你死了还难受。”大家关心的是“烈士亲属”的荣誉和自己心中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雄红豆。红豆的出现打破了他们虚幻的梦境,所以他们焦虑、痛苦。而红豆在战争中饱受心灵身体的摧残,家人的态度让他更痛苦。他企图从爱人身上寻找安慰,却得来她的鄙视和嘲讽。他的精神濒临崩溃,身边的人把他视为精神病,坚持要送他去医院,让他吃药。他抗争着,最后死在一个狗舌头一样炎热的下午。
主人公红豆是一个无法控制自我人生的悲剧性人物,他一直被操纵,不断地反抗不断地失败,最终选择死亡来进行抗争,以此摆脱操控他的命运之线。正如开篇那首诗所说,“如果我不能做我想做的,那么我能做的,就是不做我不想做的。”而红豆的几次反抗只是无谓的挣扎,他逃脱不了命运的圈套:
红豆最后就如雨天的棉花糖,被融进雨水,被冲走。形成这种难以控制的悲剧命运有几个原因:
正值经济转型期,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社会压力
作者有想表达男性在社会中所承受巨大的压力的意味,传统思想中的男子是顶天立地的,他们被家庭、社会乃至国家赋予巨大的的责任。在大家的眼中,男儿有泪不轻弹,男子就应该是坚韧的、顽强的,多数人都知道女性是弱势群体,却忽略了男性的心理状态,忽视了他们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中日益增加的压力。
红豆被寄予诸多期望的同时感到多重压力,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他无法抉择自己的未来:父亲把自己的梦想强行移植到他身上,母亲以为战争是很好的锻炼方法,姐姐以为男孩就应该是战死沙场、血气方刚,妹妹则以为哥哥当兵是种荣耀,而他自己的理想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家国永远第一,红豆只能选择顺从,接受他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红豆从战场回来的描写也能很好地表现出家人对他本人心理状态的忽略。他们不但没对他创伤的心灵进行医治,相反,他们只从个人荣誉考虑,希望他战死异乡,希望他是英勇无比的想象中的亲人红豆。
战争是永恒的话题,只要有物种、有聚居、有种族、有国家,就有冲突和战争。
战争是维护和平的手段,也是推进历史进程的推手,可战争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财务、岁月、肉体上的伤害都是显性的,给人灵魂与精神上带来的伤害足以影响一个人乃至他身边人的一生。
文中的战争不仅仅是红色电影中描述的那样大无畏、英勇献身,战士也是人,他们也会恐惧、无奈,他们同样会惧怕死亡,战争带来的远远不止对死亡的恐惧。文中用蛇这个具体的意象形象地代表战争带给红豆的恐惧,红豆及其他战士大战蛇群的过程被描写得极其生动。恐惧是无形的,好像蛇一样冰凉、黏糊,生活在潮湿阴暗处,缠绕着人,令人窒息。作者把这种无形的恐惧形象化、拟物化。红豆的肉体远离了战场,可他的灵魂永远地被蛇一样的恐惧包围着。
从小的方面考虑,红豆的自身性格弱点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
他虽是男性,性格中却隐含诸多女性的弱点。他胆小、优柔寡断、不坚定、敏感,女性的思想和男性的外形相融合,导致人格的破碎。
形成这种个性的原因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
从小父亲出征,他在诸多女性的包围和关照下成长,他对母性有依赖性,性格也受到女性个性的影响。
红豆的父亲是个暴力的退役军人,他在家的极度专制使红豆对父亲产生恐惧。他不希望自己成为那样冷血、暴戾、专制的角色,于是乎,他对专制男性有畏惧和厌恶心理,对战争同样抱有厌恶。
红豆父亲的说一不二压抑了红豆的个性,使他胆小没主见,甚至不敢有属于自己的想法。
红豆的父亲是家里无限的荣耀,所有人以他为荣。文中有个镜头是描述姐姐在学校对爸爸的英勇进行炫耀,而红豆报以恐惧。作为家里另一个男子汉,相比较他父亲的英勇和强势,他更加自卑,躲在父亲的光环下个性愈发黯淡。
普通的悲剧是能让人哭得出来的,能够解决的,真正的悲剧却让人欲哭无泪,面对难以改变的现实。毕飞宇说他写之前看到一个美国战俘受到家人的迎接的画面时,被深深的震撼了。这种事情在国内断不会有的。根深蒂固的各种思想根植在人们内心深处难以拔出,营造出一种忽略人性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又导致人格的压抑和扭曲。
一篇好文章能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从红豆这个矛盾又具悲剧性的人物身上挖掘的也不止这些。他只是他自己一个小人物,不断地挣扎、不断地寻找真实的自己,可是却他却离他理想的轨迹越来越远,最终他放弃了生命却回归了自己,到达了距离心灵最近的地方。正如开篇和结尾诗句描写的那样:
如果
我不能做我想做的
那么我能做的
就是
不做我不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