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墓地见证永恒

我只是想去做这样一个电影,称颂爱,以及对死亡呈现一个宁静的视角。这个影片是关于“美如何让我们永得安慰”。

——导演海蒂·霍尼曼

我觉得我很幸运,我先认识了墓地,然后才知道死亡是什么。

——《Foever》

导演: Heddy Honigmann

编剧: Ester Gould / Heddy Honigmann / Judith Vreriks

类型: 纪录片

制片国家/地区: 荷兰

上映日期: 2006-10

片长:93min

荷兰纪录片《Forever》导演海蒂·霍尼曼花了几年时间,在拉雪兹公墓里访问那些出现在墓园里的人,探听被死亡带走的故事。死亡的确是一件单调乏味的事情,但随着那些因死亡而被吞掉的记忆简简单单铺陈开来,死亡就变得丰富多彩。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最知名的公墓之一,位于法国巴黎第20区,面积118英亩。此处是一批来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时期极富才华的艺术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丝·琵雅芙、 画家拉斐尔·桑西、作家王尔德、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国际歌》歌词的作者欧仁·鲍狄埃、大门乐队主唱吉姆·莫里森,还有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美国舞蹈家邓肯、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等等。

拉雪兹神父公墓不仅是一座墓葬博物馆,而且已经成为巴黎的一大景点,吸引不少人来此感受欧洲墓葬风情。巴黎市民频频来此地祭拜亲人和名人,还有的人会特意前来临摹、摄影、散步甚至恋爱。

前来探访安息地的人各有各的因缘,镜头追随他们时而沉思,时而低咏,甚至走入这些人的生活:一位日本裔的女钢琴师到肖邦的墓前拜谒,每当她弹奏肖邦的曲子时就会想起死去的父亲;白发妇女每天来给普鲁斯特洗刷墓碑、浇灌鲜花,她对诗人了解不多,却熟悉他的每一首诗,朗诵过后,她会盯着别人的眼睛问:“很美吧”,也许这才是这片墓地里比死亡更要的东西;在伊朗诗人的墓前,出租车司机羞涩地唱起诗句;入殓师仰慕某位画家,因为他从画中的面孔找到了灵感;老年妇女来到自己丈夫的墓前,他比她小了整整20岁;一个男人经常在素未谋面的年轻女孩的墓前花时间坐坐,看着墓碑倒塌,也看着自己的青春逝去……生命、死亡、艺术和美在此凝固成形,在生命尽头,人们似乎更在意永远。敬慕者们在一起谈论艺术和生命中的美丽,墓地也反馈给他们生活的灵感。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老人在墓园里做导游,他向镜头介绍了一位20岁就去世了的女诗人。年过半百,他坐在长椅上说起15岁时的初恋,那一刻眼神清澈。他说:“认识她的时候,我就知道,从此以后我的人生里有烦恼,有痛苦,有挣扎,但有一种感觉会永远地离开我——那就是厌倦。”

这部《Forever》配乐选取的肖邦作品27之二的《降D大调夜曲》,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在花朵盛开、阳光明媚之时,带着笑容回忆死者,就像谈论一场再寻常不过的道别,用墓地见证永恒。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用墓地见证永恒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