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gin》读后感——Dan Brown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无剧透)

看Dan Brown的小说就像是体验一场旅行,他今年10月3号发布的新作《Origin》带我们去了西班牙。Amazon美国的读者评分4颗星,打分读者超过了900人;豆瓣目前的评分是8.6分,但打分的人只有19个,其中还有一个是我,我给了4星也就是8分。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对此书感到略失望,因为他们已经太熟悉Dan Brown的套路—— 哈佛大学历史符号学(这个学科是杜撰的)教授Robert Langdon莫名卷入一个阴谋,带着一个美女同事/朋友被神秘力量追杀,一边在各大名胜古迹和大师艺术中逃命一边寻找线索,每到一处这位教授就会给大家讲解该景点的种种秘辛,最后凭着Langdon教授的智勇双全解开谜题并化解危机。主要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通常不超过48小时,各种倒叙、插叙和多人视角的写作方式将这短短的数十小时洋洋洒洒写成一部中长篇小说。

熟悉Dan Brown的人会对这种套路形成审美疲劳是自然的,比如他的上一部小说《Inferno》我读到一半就读不下去了。因为我对佛罗伦萨那些中世纪的小街、教堂、绘画、雕塑都没有什么感觉,去佛罗伦萨看的那些艺术作品主要是为了集齐教科书上的要点(就像中学的时候想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但丁的《神曲》我也没有看过。丧失了旅行和文化的双重感应,Robert Langdon教授的故事单纯作为推理侦探故事来说质量通常不算上乘,常常故事进行到60%到80%处读者就基本能猜到大致的结局。如果一个读者除了看故事以外还能够享受Langdon教授逃命路线上各个景点的历史文化意义以及作者讲故事的方式,那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美好的阅读体验。我给的4星就是基于本次阅读中我得到的这种美好的阅读体验。

除此之外,这部《Origin》也可以算是一部科幻作品。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作者应该是先有了这个科幻的想法,为了表达这个想法,他添枝加叶走访各个景点和相关学科的专家写成了这部小说。好的科幻作品,不仅要有对当代科技发展的合理想象,也要有围绕着这些科技的哲学和价值观,在这个意义上,《Origin》是一部及格的作品。但是单纯作为一部科幻作品来看,他对科技和这些科技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和复杂的变化的想象实在是单薄得很。无奈这个领域已经有《三体》这座丰碑,已经把读者的标尺抬到了一个难再企及的高度。如果只是把它当成一部科幻小说的话,我给1星。

虽然个人语言和叙事风格很难彻底转变,但有的人可以做到多部作品都是典范,每一部都是一个高峰,相连成一片巍峨山脉;有的人写很多部都是一个套路,但是很有可读性和娱乐性,就可以拍系列电影。Dan Brown也算是开辟了这样一个畅销小说的独特范式。如果你去巴黎,你可以报一个Da Vinci Code Tour,专门带你走一遍《达芬奇密码》中Langdon教授的逃命路线;如果你去佛罗伦萨,你也会发现Inferno Tour,带你走一遍Langdon教授在《地狱》中的逃命路线;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巴塞罗那一定会出现Origin Tour,这样我就可以报这个Tour,把我上次没有去但是Langdon教授这次去了的地方补上。

我喜欢西班牙。我喜欢西班牙的艺术,我喜欢西班牙的美食,我喜欢西班牙的高颜值居民和热情如火的民族性格。巴塞罗那的圣家堂是唯一一座我去过还想再去的教堂,她表达的哲学似乎与其他欧洲的基督教堂不同,她仿佛活着,在呼吸和释放能量,而其他的基督教堂与我没有任何真正的感应,我觉得它们属于教科书,属于历史。

这一点,作者似乎和我有着同样的体会。在本书的结语中,Robert Langdon回到了圣家堂,在绚丽的光影中静思:

“ He thought about all the religions in the world, about their shared origins, about the earliest gods of the sun, the sea, and wind.

Nature was once the core.

For all of us.

…… Langdon found himself surrounded by people of all faiths, color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everyone staring heavenward with a shared sense of wonder…all admiring the simplest of miracles.

Sunlight in stone.”

我爱高迪,他让所有人感动,伟大的艺术就是有这种穿越一切隔阂的力量吧。

(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往期文章《西班牙行纪》中关于圣家堂的内容)

下面是本书中提到的一些令人神往的景点,Langdon教授已经帮我们做好了非常深入和独特的解读。我惊讶于西班牙的现代性,这个国家虽然经济建设落后,但是精神文明先进啊——这个民族必然有着很强的“文化自信”,一个产生了现当代艺术世界级大师的国度,就不用强调自信了。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自由。

为了下次去玩做准备,我在这里画一下重点, 我已经把它们保存在了Google Map上!

Guggenheim Museum in Bilbao

– The Fog Sculpture by Fujiko Nakaya;

– The Swimming Pool by Yves Klein;

– Head On by Cai Guo Qiang;

Barcelona

– Sagrada Familia

– Casa Mila

– Joan Miro Foundation 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s

Madrid

Museo Nacional Centro de Arte Reina Sofía

– La Verbena by Maruja Mallo

– El Guernica by Pablo Picasso

另外还有两个补充作品:

MOMA, NY

– Leap into the Void by Yve Klein;

Boston Museum of Fine Arts

– Where do we come from ? Where are we ? Where are we going ? by Paul Gauguin

图片

阅读本书使我有一种想梳理自己零散的艺术知识的冲动。以前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我都没有事后花时间去了解作者、研究作品和创作背景并追踪参观作者的其他作品,长此以往这些日常的感受就逐渐淡忘了,那些看过的展览喜欢过的作品就有一种白看了的感觉。Dan Brown真是一个好的榜样。

我也喜欢Dan Brown一直以来塑造的女性形象—— 当然这些女性形象也都差不太多。Angles and Demons当中,她是一位意大利科学家;在Da Vinci Code当中,她是一位法国政府密码解码专家;在Digital Fortress当中,她是一位数学家;在Inferno当中,她是一位医生;在Origin当中,她是一座博物馆的馆长。她们共同的特点是聪明,独立,美丽而各有魅力,在各自的领域中有优异的成就,与Langdon教授共同经历生死并发展了美好的友谊。

鲜明区别于中国畅销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两类典型女性形象,一大类是所谓的“大女主”,代表形象甄嬛、芈月、周莹(全是孙俪),特点是有一定的杀伐决断和人格魅力,从男一到男五都会爱上她而且常常有人为她而死;一类是所谓的“玛丽苏”,特点是初期傻甜白,身份低微受尽碾压通常伴随虐恋过程,后来发现原来她是流落人间的女神,忽然变身成具有超能力的大女主,曾虐她的男一反而被虐,代表形象花千骨、白浅(赵丽颖、杨幂)。这类作品情节的一条重要主线是女主爱情故事的发展。我们中国的大小荧幕上很少看到以学识、智力、能力为主要特点并与男性角色平等对话而且不以爱情为主要线索的作品。这时美国文学影视作品的高智女性形象真是一股清流。

为了不剧透,我在此暂不评论本书对宗教和自然科学的哲学关系的思考。作为一本小说,本书能做的也只是提出问题,难以做多层次的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不同,中国人的感受必然与西方人会有区别。根据《经济学人》今年3月的文章,中国目前已有1.85亿佛教追随者和8千万基督徒。人类需要精神上的信仰,有些人需要宗教,无论科学怎么发展,这都是一个事实。本书表达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是世界上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习俗不同而引发的冲突和战争仍不会止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带来的福利,也不是全世界所有居民都能够平等地享有,在任何一个科技革命的黄金年代,世界上总有些角落的人们还过着一种古老而赤贫的生活,这是历史也是今天的现实。

一个好的科幻作品要知道什么是黑暗森林图片,要能坦白面对人类几千年的血腥历史。因为奥巴马和中国的科幻读者都知道,圣母心是导致人类毁灭的根源,而了解黑暗森林威慑的勇者可以守护人类和平;这很可能也是为什么拥有核威慑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过世界大战,不是因为人类在自由平等博爱方面进了步。

细思恐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Origin》读后感——Dan Brown的第一部科幻小说(无剧透)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