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到中年,突然对历史感起兴趣来。原来看得兴味索然、混混沌沌的博物馆,现在看得是感同身受、兴致盎然,好像看懂也不是很难。穿过时光的隧道,回溯人类一路走来的长长的曾经,是我闲暇时间最好的享受。

周日下午无事,直奔西安半坡博物馆,“回放”了近三个小时半坡先民新石器时代的生活画卷。倾听着人类文明的足音,我被半坡先民们的聪明才智、文明成果深深折服。

西安半坡博物馆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半坡村北。半坡遗址1953年春发现,1954到1957年,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1958年4月1日博物馆成立对外开放。半坡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第一座史前遗址博物馆。馆内有三个展厅,一个原始村落剖面实景地,内容极其丰富,再现了新石器时代半坡先民的生活、劳动场景。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分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东临灞河,南望秦岭,东南可望见白鹿原,这里气候湿润、阳光充足、土地肥沃,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考古学家之所以把半坡先民生活的时代叫“新石器时代”,原因是那个时代人们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具多以石器为主,但也不是只有石器,还有动物骨头打磨成的工具、器具及装饰品。之所以叫“新”石器时代,是为了与“旧石器时代”相区别。“旧石器时代”距今至少在一万年前,代表性的比如“蓝田猿人”距今在100—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距今在70—2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距今在60—50万年前。而“新石器时代”距今在一万年内,比如半坡先民就生活在距今6000年前,龙山文化在距今4000年前。新、旧石器时代最大的区别当然不是时间的问题,主要是对石器加工的方法有区别。“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在打制的基础上大量磨制石器,这是主要区别。另外,“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半坡先民生活的地方就有专门的“制陶区”,制作的陶器已经非常精美。半坡遗址以彩陶为特色,陶器款式多样,花纹各异,有布纹、席纹、绳纹、弦纹,有指甲纹、锥刺纹、波折纹、宽带纹,有三角纹、几何纹,有鱼纹、鹿纹、人面纹,有左右对称的几何图形,,还有一些形式多样的刻划符号,考古学家怀疑这些符号是文字的雏形。关于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的解释林林总总,至今都是个迷。

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的,因此这种文化统称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就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代表按时间顺序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山东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500–4500年)是龙山文化(距今4000年前)的源头,大汶口文化早期(约公元前4300-3500年间),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末期,在早期的后一阶段,母系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父系社会过渡。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制作业发达。龙山文化时期,以黑陶为主,器型相当规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匀,蛋壳黑陶是其代表。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

生活在遥远年代的半坡人,过的是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氏族成员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男女老幼之别。男人以狩猎、捕鱼、制陶、建造房屋为主,女人以采摘、纺织、农桑、维持氏族成员生计。氏族内部每遇重大问题,在女首领的主持下,全体氏族成员聚集在村落中央的大房子前的广场上,平等地讨论问题,决定由女酋长定夺,这就是母系氏族的法则。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原因是母系氏族制度下,实行较严格的族外婚,排除母系血亲及近亲的婚配,男女日间劳作都在各自的氏族中,晚上男方到婚配的氏族去过夜,这种婚姻制度很不稳定,一般只能保持数月或数年。子女跟随母亲,由母方氏族抚养成人,在社会发展的这个阶段,由于配偶之间、子女与父亲之间均不存在经济关系,所以就不需要确认父子、父女的关系。

半坡文明对我触动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半坡人”已普遍使用骨针,而且还发现了纺织的纺轮。她们已经学会了缝制衣服的技术。骨针的出现,打响了人类纺织革命的第一枪,从此人类从赤身裸体、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走了出来。二是半坡人发明了“陶甑”。“甑”是古代一种炊具,底部许多小孔,放在罐类陶器上蒸食物。陶罐、陶甑、陶盖配套使用,形成三联套。甑,相当于现在的蒸笼隔。它使生食变熟食,使流食变干饭,是饮食革命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对这个三联套的炊具,我看了又看,觉得相当不可思议,半坡先民的聪明程度叫我吃惊。三是装饰花纹及装饰品的出现,说明半坡先民已有审美意识,如陶器上的花纹和色彩,如蚌壳饰、牙饰的发现。看来爱美之心,古已有之。说明物质文明发展的初期,精神需求已经觉醒,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几乎是相伴随而一起启程。四是“哨”的出现。哨,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有认为这是吹奏乐器“埙”的前身。“陶埙”,古代主要为诱捕猎物所用,是中国最古老的闭口吹奏乐器。很早就会模仿自然界其他声音,可见半坡先民的智商不可小觑。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音乐的出现,最早并不是为了娱悦,而是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五是房屋的修建。半坡遗址已经发现房屋遗迹46座,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其中以圆形的居多。房屋大都是半地穴式,也有少量地面建筑。半坡先民盖房已懂得进行防潮处理。学会房屋建造,就不用再像旧石器时代的先民要住在山洞里。我想这也为形成氏族聚落提供了可能,人多智慧多,人多力量大,使文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六是半坡聚落周围挖有“大围沟”,现存长300米,最深6米,最宽8米。当时人们利用石、木等简陋工具,要完成这样浩大的工程,其难度可想而知,也可见半坡先民顽强的意志品质。我想这“大围沟”与后来历史上的护城河、城墙、万里长城作用是一样的,都是创举性的伟大工程。

漫步在人类童年的半坡遗址上,不由得连连惊叹先民们的聪明能干。我忍不住给一起参观的朋友说,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很多,不过是“半坡文明”的延续和扩展,现在只是更精细而已,朋友笑了,呵呵,我认为他不否定就是认同。

已经离开了半坡博物馆,但先民们热火朝天劳动生活的场面还久久回旋在我的脑海。回望,恍惚看到秦陵山下、浐河水畔远古的袅袅炊烟,耳旁隐隐约约还传来“哨”声,悠远、安静、和谐、欢愉… …

图片

作者简介

图片

王仙娥,陕西临潼人,农行职工,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喜欢读书,喜欢写作,喜欢旅游,喜欢心理学。自认为人生最享受的事情无非三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手写我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走进“西安半坡博物馆”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