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湖心亭看雪》出自于张岱的《陶庵梦忆》,为张岱在明灭后,反清复明失败,回山中著书,重忆当年游湖心亭,心有所慨而作。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交代了时间、地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烘托了寒冷寂静的氛图,有“千山鸟飞绝,万经人路灭”之感。“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晚上八时,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以抵御赛冷,独自去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作者孤高自傲,超凡脱俗的品质,表达了对当年孤高雅兴的怀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整体视角来看,用白描手法,描绘了天、山、云、水浑体难以辨认。四个“一”字、“两三粒”视野宏阔,体现了长堤、亭、舟、人在自然中渺小的情态,有人与景相融一体的山水画之感。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金陵,原明朝都城。这里不仅有对素不相识却志趣相同的游容的欣赏,还饱含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及对故国的幽深眷恋。“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体现作者之不被世人理解的“痴”,与前文“孤”相照应。(龚俐陈)
二
《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用精炼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幽深、苍茫、寥廓的雪景图。表达诗人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思想境界。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用听觉角度,一个“绝”字,写出大雪后万籁俱静、寒气透骨,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如此酷寒无比的天气里,作者却“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突出作者与俗人不一样的思想境界,有种孤芳自赏的情调。
下文作者用空灵的笔法描绘雪景,“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水天一色,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山水景色,“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用白描手法,“一点”“一芥”给人一种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粒”又突出了人的渺小,表达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感慨。(李佳阳)
三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又“痴”在哪儿呢?
他痴,大雪三日,天地间雪白一片,他却夜里八时出发,顶着个大月亮赏雪,一扁小舟在湖上,一盏小灯微亮,一炉火烧着,便赏雪。赏到了什么?上下一白,“天与云与山与水”,充分体现雪覆盖范围之广,洁白一片。而湖上“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作者用不同的词写出不同事物的微小,人与景相融,景与情交错,作者定是叹然,惊然。
他痴,本以为登上亭后,定是一番胜景,而张岱却被同来观雪的人叫去,草草喝了三杯酒,又离去了,这雪,观,还是未观?
这痴,也奇得很。大雪之下,冰天雪地,只有亭上一两人与作者有同样的志趣,茫茫世界,又有几个能懂得他的心境?雪乃纯净之物,他的心更是洁净,湖心亭此行,也许正因为看到了这两个与他一样的赏雪人,见人亦见雪,仍有不与世俗合污之人,足矣。(唐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