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9
分类:读书笔记
阅读(163) 评论(0)
商朝是契的后代成汤建立的。夏朝末年,夏桀残暴不仁,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成汤顺应民意,起兵反夏,夺取了政权。几百年后,风水轮流转,商纣王和夏桀一样残暴不仁,周国在西方兴起,也要顺应民意,夺取政权。“成汤伐桀”和“武王伐纣”都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后世称为“汤武革命”。一般来说,“汤武革命”代表的是正义的力量,代表的是天意民心,代表的是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无可非议了吧?
不!有人偏偏说“不”。他们说的这个“不”,居然也代表了另一种正义。
西伯姬昌当年行善积德,礼贤下士,周边诸侯国的很多贤士,都投奔到周国去,其中就有孤竹国的伯夷和叔齐。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孤竹国在今天河北省卢龙县一带。不过,笔者总疑心注释史书的人搞错了,因为河北卢龙离陕西实在是太远,在信息和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周文王姬昌的美名,不可能一下子传播得那样远。伯夷叔齐两个穷老头,也不可能长途跋涉走那么远的路。所以,商朝时代的孤竹国,很可能也是在中国的西部,就在周国附近不远的地方。
孤竹君喜欢幼子叔齐,想传位给他。叔齐认为幼子不当立,要让位给大哥伯夷,伯夷又不愿意违父命,便逃走了。叔齐一见,也追着大哥走了。孤竹国人就改立了孤竹君另一个儿子。
伯夷叔齐跑出来后,听说周文王姬昌的周国有养老机构,周国的社会风气也比较好,就投奔了过来。他们年纪大了,并不是来周国做官的,只是来吃一碗闲饭而已。因为文王的仁德,他们这碗闲饭也吃得心安理得。可是,过了没几年,文王去世了,武王姬发继位,立即就改变了作风。
当初,周文王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犹服事殷”,势力虽然发展得很大,但对商朝的统治还是服从的,并没有造反的意思。伯夷叔齐认为,这正是一种美德。周武王就不一样了,他团结了西部各诸侯国,训练了一支如狼似虎的部队,还有姜子牙、周公旦等一批智勇双全的将军,载着文王的“木主”,就要发兵东下,直取朝歌。
伯夷叔齐虽然是两个吃闲饭的穷老头,身单力薄,人微言轻,但他们还是勇敢地站了出来,要阻止这场以下犯上的非正义战争。
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
意思是你父亲死了都不安葬,却要去打仗,这能算是孝道吗?做为臣子,却要去杀自己的君主,这能算是仁德吗?
周武王的伐纣部队都是斗志昂扬,群情激愤,要和无道的商纣王做殊死的搏斗。听了这几句不合时宜、逆耳之极的话,怎能不更加愤怒。当下就有几个士兵过来,要拿刀把伯夷叔齐砍成肉酱。
还是太公姜子牙比较冷静明智,他下令阻止了士兵们:“这两位都是讲道义的人,不要为难他们。把他们拉到一边别碍事就行了。”
这样,士兵们把伯夷叔齐扯到旁边,大军浩浩荡荡地就出发了。这次战争并没有真的打起来,部队走到河南孟津的时候,八百多家诸侯不约而同地来和周武王会合,共同伐纣。周武王一看民心可用,威信已足,但时机却还不成熟,就下令班师回朝。过了几年,周武王和各路诸侯再次发兵,这次就轻轻松松地把商纣王给灭了。
在周朝养老吃闲饭的伯夷叔齐,再也不能心安理得了。他们认为,用暴力夺取来的政权,不是正义的,自己不能再吃这个邪恶朝廷的饭。于是,他们离开了周朝的养老院,渡过黄河,来到首阳山下隐居。年纪大了,力气不足,不能够耕种,就在山上山下挖野菜来充饥。当时有一种薇菜,又叫野豌豆,长得到处都是,摘回来煮一煮,勉强可以填填肚子。但时间长了,哪能天天有野菜可吃?哪能天天吃饱?两位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生命也危在旦夕。于是,他们悲哀地唱了一首《采薇歌》:
神农虞夏的光荣时代已经消逝了啊,我们该回到哪里去啊?
伯夷叔齐,这两个不合时宜的穷老头,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叹,饿死在首阳山下。虽然,他们是反对周朝的,但却获得了周朝人的尊重。毕竟,周朝的统治者也需要忠臣,伯夷叔齐效忠旧朝的理念,在新的朝廷也是适用的。伯夷叔齐在中国历史上开了一个头,从此中国历朝历代,都拥有了一批“遗民”。历朝的史书,都对忠贞不二的“遗民”大书特书。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管仲认为:“故伯夷、叔齐非于死之日而后有名也,其前行多备矣!”
司马迁著《史记》,把《伯夷列传》列为“列传”的第一篇。不仅高度评价,还大发议论,抒发自己的不平之气。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经写过一篇《伯夷颂》,我们全文抄录于下: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繇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古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历代名人还有一些怀念伯夷叔齐的诗作,我们摘录一部分:
其实历代吟咏伯夷叔齐的诗歌成千上万,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只挑了几首有名气的,让大家大致领略一下。特别是宋末元初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敌人俘虏后,宁死不屈,写下了《和夷齐西山歌》。在这里,我们也就了解了伯夷叔齐的精神价值。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正是伯夷叔齐这类人物的写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