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魅力很大。
学生时代在语文课上读了苏东坡的作品,就喜欢这个人。后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更加喜欢。平生的很多行径,都是跟着苏东坡学的。但时间久了,未免对林语堂的《苏传》感到不足。前几年,在网上看人推介一本新的苏东坡传记,就买回来读,却是名不副实,并没有推介得那么好。最近,看人推介李一冰先生的《苏东坡新传》,作者的经历很特殊,他在狱中研读苏东坡作品,出狱后动笔写苏东坡传记,用上了全部身心,是一部很真诚很实在的作品。这样,我就想读了。
读李著之前,偶然遇到了苏辙为东坡写的墓志铭,有七千多字。用文言文写七千多字,大概也算是巨著了。弟弟给兄长写,功夫用到这个份上,确实让人佩服。
我没有买李一冰的纸本书,在“微信读书”上读了多一半,又在另一个网站读完了后边的部分。客观上讲,李一冰的著作超越了林语堂的,写得宁静、细致、客观、准确。对苏东坡作品以及一些重要史实的解读,都很有道理。遇到苏东坡缺点的时候,作者虽然会有回护,但也委婉准确地指出来了。确实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但是,因为先读了苏辙为其兄写的墓志铭,所以对李一冰的作品竟兴奋不起来。比较各部传记,还是苏辙写得最好。苏东坡去世前委托弟弟写墓志铭,真是很英明的想法。
后世的文人,大都是苏东坡诗词文章以及书法的崇拜者,目光定在艺术方面,其他的只是捎带着讲。苏辙只比东坡小三岁,熟悉兄长生平,他把写作重点放在政事上,塑造了一个精明能干、多方作为的官员苏东坡。
苏东坡做凤翔签判时,经过调查研究,解决了“木筏之害”;任职官告院,上书论科举,一下子就说服了宋神宗;做开封府推官,上书制止了朝廷购买浙灯的行为;担任考官,又撰文维护朝廷的旧制度,极有说服力;出任杭州通判,合理解决了“高丽入贡”事件;任密州知州,用计策惩治了犯法的乱卒;任徐州知州,抗洪治水,受到了朝廷的表彰;入朝任职,调停了司马光和章惇的矛盾;任杭州知州时的政绩最丰富,抗旱、防疫、治湖、建堤,办高丽外交,规划各种大型工程,造福于一方。在颖州研究水利,在扬州改革漕务,在定州整顿军事,处处都有实际的政绩。就是贬到惠州,依然发挥影响力,做了很多慈善公益事业。
苏辙对兄长的文化贡献也是关注的,但把重点放在经学方面,说苏东坡撰《中庸论》,续《易传》,作《论语说》《书传》等,诗词文章书法绘画只是其馀事而已。
在个人品德方面,苏辙关注的是东坡“笃于孝友,轻财好施”,关心家族亲人,都列举了事例。
对于苏东坡性格方面的特点,苏辙说:“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其实就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了。
苏东坡心直口快,牙尖嘴利,仗着水平高,爱欺负人,是他人生的一大缺点,也是他一生吃亏的原因。苏辙当然不能说兄长不对,一语带过,适当回护也是应该的。但如果细品的话,能发现苏辙其实已经说清楚,东坡一生吃亏在嘴上。
《宋史苏轼传》其实就是以苏辙写的墓志铭为蓝本,稍稍增加了一些内容而已。看来,苏辙写得好是公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