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李军前几天点题让我写一写《红鬃烈马》,其实我以前没有看过整本的,得临时恶补。但在网上看了一段《花园赠金》,也就放下了。
这戏是个虚构的故事,主角薛平贵,历史上并无其人。姓名相似的,是薛仁贵。有一出《汾河湾》,说薛仁贵从军回来,在寒窑前和妻子柳迎春相遇,假意调戏了一番。入寒窑之后,因发现床下有一双男鞋,起了真误会,差点闹出人命。误会消除之后,却发现不小心在汾河湾把儿子射杀了。
薛平贵的《武家坡》故事与此类似,从军十八年回来,在寒窑前与妻子王宝钏相遇,也是假意调戏了一番,但很快就重归于好了。因王宝钏没儿子,所以后边就没有那么多误会了。
《红鬃烈马》是全本戏的名字,因为薛平贵发达的起点和一匹红鬃烈马有关。
最初,叫花子薛平贵饿倒在王府花园外,被王宝钏发现,资助并赏识。接下来王宝钏彩楼招亲,故意把绣球扔给了薛平贵。宝钏的父亲王允不愿意,父女吵架,宝钏自己作主嫁到了寒窑,这段叫《三击掌》。薛平贵降伏了红鬃烈马,被朝廷封为后军都督,从了军。西凉国造反,王允想害女婿,把平贵的官改成了先行。平贵匆匆回到寒窑和宝钏告别,叫《投军别窑》。前线还发生了一系列故事,简而言之就是二姐夫魏虎设计陷害平贵,把平贵灌醉后扔到了敌营。平贵因祸得福,招赘到西凉国,做了驸马,不久又继位为王。宝钏在寒窑苦守,她母亲来看望她,请她回府,宝钏拒绝了,每日挖苦菜度日,这段叫《母女会》或《探窑》。后来,宝钏鸿雁传书,薛平贵得信后,灌醉代战公主,急急回国,代战公主带兵追赶,最后理解了薛平贵,赠送了一只“回龙鸽”,放平贵离去,这段叫《赶三关》或《回龙鸽》。平贵回乡后,就是夫妻相会的《武家坡》,然后去相府《算粮》。魏虎派名将高思继刺杀薛平贵,高思继反而和薛平贵成了一伙,这段叫《银空山》。后边乱哄哄的,王允做了皇帝,薛平贵联合代战公主等,推翻了王允,自己做了皇帝,叫《大登殿》。
我小时候好像在村里看过一次整出的戏,但印象不深。只记的,主角薛平贵居然打不过白马银枪高思继,高思继胡里胡涂地看见了什么,就不肯杀薛平贵,反而成了一伙。高思继,大概是剧中唯一的历史人物。
印象深的,是一出蒲剧《探窑》。大概是初中时代,村里演家戏,我去看白天那场,一个老旦和一个小旦在台上唱。让我惊奇的是,演老旦的居然是我的邻居。大白天,演员脸上的妆本来就不好看,但这位老旦脸上居然没有化妆,几乎是本色的,只大概地穿了一身老旦的服装,手里拄个拐。他也没有捏着嗓子唱女声,就是苍老沙哑的男声。但是他演得很好,唱得也很清楚,字字入人心。老夫人离开寒窑时,有一句唱词的前四个字是“娘含霜泪……”我看了一回,就记住这四个字,而且一直认为是“娘含霜泪”。多年以后才醒悟,应该是“娘含双泪”才对。但当时,我这个初中娃理解的就是带霜的眼泪,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位邻居是我的伯伯辈,年轻时代因故入狱,家里只留下一母一子,祖孙相依。到我初中时代,他才刑满回来,是个干净整洁的老头子。后来我了解到,他年轻时代就是蒲剧演员,演过武旦武生等。怪不得,他临时客串一出老旦,就能演这么好。
前边的《三击掌》,是近年才喜欢上的。听蒲剧王天明和朱秀英的录音,两个人都唱得好,百听不厌。
《投军别窑》一段,喜欢听的是京剧周信芳的录音。
《武家坡》喜欢的就多了,基本上只要唱得好的都喜欢。以前,还能记下整出的唱词和道白,也能唱其中的好几段。最喜欢的,则是杨宝森与程砚秋的录音。当然这也有原因,上世纪五十年代,程杨二人合作录音,录完不久两人都去世了。这出录音,两人的嗓子都发挥得好。
最后的《大登殿》,是在电视上看的,忘了谁演的,反正唱得很好。代战公主和王宝钏两个,一起唱“呀呼咳”,真是别有特色。这似乎能说明,《红鬃烈马》这出戏,最初是在梆子班里唱的,半路上才移植为京剧。
关于剧情故事,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这是戏班子里胡编的。戏班子有编演新戏的需要,但找不到好本子,几个艺人就把一些老戏的故事情节杂烩到一起,随便取了几个人名。所以,不管后人如何考证,都考不出薛平贵是谁。
白马银枪高思继是五代时候的人,似乎能证明薛平贵的时代。五代时倒是有好几个相似的故事,刘知远年轻时代招赘在李家,与李三娘相依为命,后来从军做了皇帝;郭威年轻时是个穷军汉,被后唐庄宗的柴妃看中,以身相许,郭威后来也做了皇帝。名将史弘肇,好像也有类似的故事。大抵乱世英雄发迹快,慧眼识英雄的女子也不少,王宝钏大概就是看见薛平贵身上有什么龙虎之相,才以身相许的。
这戏在台子上演,也是说一个“贫能富富能贫”的道理,教世人不要嫌贫爱富。还有人继续往下编,说薛平贵只做了十八天皇帝就被推翻了,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年,只换来十八天的皇后命,这就是另一种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