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入手一本《海上钢琴师》,里面两部作品,一个是电影《海上钢琴师》的同名原著,一个是《丝绸》。
《海上钢琴师》没有好多说的,原著和电影简直一模一样。
尽管我理解1900选择不下船,但我依然希望他下船。
让我惊艳的是《丝绸》,特别是这句“大多数人习惯于关注风雨飘摇的日子”,这句话太精炼了,而且太准确了,果真是这样,人们常常更容易过苦日子,而不太擅长过好日子。
就好比《活着》里的福贵,他家里有房有地有钱的时候,他不会过日子,他要做败家子儿,他会打老婆骂爹,反倒是他一无所有了,他倒能像个人一样的去本本分分的过日子爱老婆孩子心疼娘了。
就好像无风无浪的时候反而要去晃荡,有风有浪了才知道用力抓紧。
其实,人们更加能够关注风雨飘摇的日子,是因为在风雨飘摇中更容易做出努力的样子,更容易以一种有为的方式去做功。哪怕自己的努力是无用功,也仿佛好过不作为。
倒是太平日子里,努力极容易被平淡所掩藏,作为极容易被平凡掩埋。
所以,人真是天然的矛盾体。想享福,却其实难以承受福之清。
我记得《金刚经说什么》里有一个清福的小故事——
——明朝有个人,每天都拜天,因为所有的神仙都在天上嘛。一拜就是三十年,终于有一天一个神仙显灵了,问这个人求的是啥?
这个人就说,我啥也不求,只想一辈子有饭吃有衣穿,不会穷,要是多几个钱可以一辈子游山玩水,没有病痛,无疾而终。
这个神仙就说了,你求的这个是上界神仙之清福。你说你求个功名利禄的,我可以答应你,你求个神仙之清福,我没法给你呀。
这个神仙之清福可不就是无风无浪的日子吗?《活着》里福贵刚开始过的,不正是这种无风无浪的日子吗?
这种日子,多少人求也求不来,神仙都不敢做主给的福气,却有很多人就像福贵一样,得了这种福气,他自己也要晃荡,皆因他难以承受这种至清之福。
回到《丝绸》里说的“大多数人习惯于关注风雨飘摇的日子”。
因为人们受自己眼界的局限,更愿意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双手,更愿意相信自己是一块材料,所以只要可以去作为,可以去做功,无所谓成败,都会觉得踏实。
风雨飘摇其实是在为人们的心安买单。
“大多数人习惯于关注风雨飘摇的日子”的另一个意思不就是“人们不习惯于安逸的日子”吗?
因为安逸令人产生疑惑,产生不安全感,让人质疑意义,说到底人们难以承受无为的虚空。这也是人们求而不能得神仙之清福的原因。
清福难享,皆因人们不知道也不认可这已经是神仙之福,是人间至清之福了,总想着更努力更作为,以便得更多享更多。所以,无风无浪了也要晃荡出风浪!
借今天遇到的日历结尾——惜福!
畅读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