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约 2400 字
阅 读 需 要
8 min
文 | 龚珊珊
//
导读:
我们都知道,小说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核心,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背景,三个要素制约和掌握着小说的全部。
如果我们把小说的创作比喻为一条浩瀚无垠的星河,那么小说的情节就是这灿烂星河中闪闪发光的星星。有了情节的支撑,小说的故事才能精彩、耐读。
在小说情节的逐步推进中,作者往往会不经意地“宕开一笔”。也就是当小说发展到关键情节时,作者暂时先不写主要的故事走向,而是把笔宕开,腾出几笔去写其他的事情,这样可以给故事一个缓冲,从而使整个故事富有张力和弹性。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小说情节的“宕开和延宕”。
01
什么是情节的宕开?
所谓宕,意思是拖延、搁置,放纵,不受拘束。是指在小说情节的逐步推进过程中,作者往往会将故事暂时停下不写,而将笔头转向另一面。
这样写可以使故事在激荡的涌流中得到缓冲,给读者一个回神喘气的机会,使整个故事更有张力,曲折有致,增加阅读趣味。同时,宕开也是为了更好地拉回故事的情节。
比如在小说《故乡》中,有一段母亲和儿子的对话:
“你休息一两天,去百旺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这少年便是闰土……
——鲁迅《故乡》
在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母亲提到的是她的本家。这段文字在小说中就像是一朵小小的浪花,缓缓宕开。接着闰土就在这个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慢慢地出场。
这样写就使得小说读起来毫无突兀之感,也使读者觉得闰土的出场是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
宕开这种手法能使小说的情节更加饱满,富有张力,而“延宕”手法的运用又是另一番艺术风味。接下来,我们再来聊一聊“延宕”。
02
用延宕减缓故事节奏
所谓延宕,通俗来讲就是拉长故事的前奏,将故事的高潮故意拖延,从而减缓情节发展的节奏,增加故事的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比如在《西游记》中就有很多情节用到了这种手法。
大家发现了吗?妖怪在抓到唐僧时,往往并不是直接吃掉,而是先欢呼雀跃,举杯庆祝,有时候还说要把唐僧洗净了再吃,或者等把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都抓来了再吃,也有等哪位妖怪一起来了再吃。但最终的结果都是机关算尽,却给孙悟空等提供了周旋了余地,不但没能吃了唐僧肉“长生不来”,反而还差些误了自己的性命。
这种手法就是“延宕”,作者在推进小说情节时,故意拉长故事的节奏,细化了故事的情节,将故事的高潮故意拖延。
我们在读的时候,这样的安排也会充分激发起我们的阅读期待,吊足了我们的胃口,节奏越是推进的慢,我们就越期待故事的走向和发展。那么,小说的情节艺术效果也就呈现了出来。
03
用延宕增强心理期待
再比如在《红楼梦》种,林黛玉和贾宝玉初见的这个情节也用到了“延宕”的艺术手法。
我们来看看林黛玉和贾宝玉初次见面的场景: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红楼梦》第三回
在这段描写中,“延宕”的艺术手法可谓运用得精彩至极。
三生石畔,业定天缘;浇灌之恩,还泪之愿;天上人间,两两相欠。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本应是电光火石的四目相对,但没想到的是“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在这个故事情节发展到高潮的节点上,作者却偏偏缓下笔来,让故事延宕开来,转而又对宝玉开始了一段慢镜头的描写。先是请安,“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宝玉即转身去了。”接着,又用了后人的《西江月》二词来批点宝玉……这一番周折过后,我们才读到了贾母的“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这里延宕手法的运用,其实正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在突然延缓下来的情节中,非但没有感觉到焦急,而是加强了对情节的心理期待,故事的情节也更加地饱满、富有韧性。
在我们平时的阅读中,还有很多小说都用到了“宕开”和“延宕”的手法,大家不妨去找找看,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发现。
作者简介
龚珊珊:中学高级教师,市骨干教师,市初中语文学科教学研究基地专家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