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更爱自己

在这儿坐着放空,脑袋里出现了许多的想法。关乎“安全感”、朋友、精致、反馈、“中央空调”。看了“奇葩说”的最新一期节目,关于“精致穷”的辩论,满脑子都是关于自身的觉察和感受,刚好最近又有一些有趣的事儿,借此写一写吧。
公司准备拍抖音,从恋爱的角度切入,转向家庭和亲子,也是一个正常的过渡。当时来谈论第一期十个主题时,我是挺不感冒的,很不喜欢片面的标签定义人群,“备胎”,“中央空调”等等词汇,那种先入为主的定义就感觉怪怪的。

好公司双11前又组织了一次外出的活动,有这样的一个环节,大家互相说出对方在自己眼中的10个优点和缺点,大部分的点对我都没有什么触动,都知道。直到一句“好像对所有人都一个态度”和“刺猬”有了一些感觉。
和朋友出门看电影,再一次听到“中央空调”。换做以前的我应该会有数不清的情绪,虽有但不外显。那天的我却几乎没有什么情绪波动,当时自己都是愣了一下,很快也就丢到了脑后。

而关于中央空调,刚好公司的抖音脚本有这样的说明,“当你剥开他的心时,会发现热情的外表下空空如也”,而这或许也是许多人眼中的定义吧。在互联网时代有一个我很不喜欢的点,就是定义的泛化,习惯了贴标签的人们很容易吓退原本的温情。
或许这也是我为什么不喜欢听身边的人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的原因吧,一个人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也一定是有各种各样的特质融合在一个人身上,但当我们贴上标签、给予定义后,总会忘记许多原本的闪光点。

有朋友说星座、说算命、塔罗牌。这些群体真的很厉害,但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说话的方式与节奏(好像也是专业技能哈)。初中的英语老师提起过星座,也由此感兴趣了许久,期间学习了解过各类知识,看过各种微博,也转发过不少。大学期间抄写过一段时间《道德经》练字,被老爸拉去算过命,而关于当时所见所闻的那篇文字至今没写得出来,算命的人是真的厉害。
在我看来以上种种更多的是放大镜的作用,一定有许多现今科学解释不了的事,但这不代表科学之外的解释就是对的。建议过朋友去算命,而现在的我在一个心理咨询室工作,关于以上种种多少还算有一些经历可说。

当我们对内心的觉察不足时,总是希望外界给予足够的支持,不论是情感上还是物质上。这也是为什么看见一个关于“精致穷”的辩题时满脑子的“觉察”,一个人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就开始觉察、自省、成长,一定是有足够的环境支持的,而我们总是这样徘徊于平衡点左右。
说谁都不如说自己实在,从小就是一个很有安全感又缺乏安全感的人。有安全感,是因为良好的家庭氛围;没有安全感,则是因为父母工作原因的缺少陪伴,就这样长大了。

有那样一段时期,希望通过给予别人温暖从而得到同样的反馈,就像那种苦难的人自会相拥取暖,但又不是那样,因为家庭一直在那。当然我收到了一些反馈,只记得好的了,而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不知道如何面对别人很温暖的反馈,只学会了加倍的返还,这似乎也是许多事物变化的原因吧。那种手足无措,现在想起来还怪心疼当时的自己。
不知道怎样面对善意的反馈,这话仔细想都觉得怪,我们总说生活苦,反抗不了就享受,但好的来了却不会享受的,也是人才了。那时的我也怕别人的各种标签,会选择忽视。而这也很感谢我的成长环境并没有多少类似的标签出现,更多的还是自己的内心的声音。

现在的我为什么会是这样,也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事儿和人促成的吧,为什么对那么多标签毫不在意,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并希望变成什么样的人。我怎么做也是因为我愿意,有没有反馈,都是反馈,自知就好。
而同样带来的问题就是太理性和稍悲观吧,但其实骨子里我是个挺乐观、感性的人,种种外显和内在的矛盾也是很有意思。
先这样吧,愿身边每一位伙伴都越来越爱自己。

以上

第1次尝试用语音录入文字,这种字正腔圆地念着自己的文字的羞耻感也是很有意思。

突然发现手机里没有意思的照片了,就用家里的狗狗和阳台偶遇的猫猫做个分段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只是更爱自己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