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一部足以陪伴一生的经典名著,在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烟台大学马克思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刘振伟老师于5月26日星期三晚带领同学们进行了读书分享会:《西游记:成长的烦恼》。刘老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学及文学理论批评研究,民汉诗学比较研究。他的精彩分享,让同学们受益匪浅。
刘老师说,经典是一面镜子,我们看经典作品就是在“照镜子”,能看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而这个镜子又是千面镜,不同的人照得见不同的东西。《西游记》这部经典作品正是如此。
one
《西游记》中最主要的三个人物就是八戒、悟空和唐僧。刘老师说,《西游记》很好的地方就是没有神话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他的缺点,我们能从中“照镜子”。以八戒为例,八戒贪财好色、好逸恶劳、贪名贪利,但是想一下,我们身上难道没有这些缺点吗?我们幼年好吃,成年好色好名,向来好逸,向来贪财……猪八戒就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自己的投射。
刘老师认为,猪八戒是自然人,他身上有物质性;孙悟空完成了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唐僧则是社会人,他身上有精神性。
八戒贪财好色、好逸恶劳、贪名贪利的特点,是物质性的、功利化的,他没有精神上受的感化去纠正自己、约束自己。他从头到尾保持本心,是个自然人。
悟空,开始是个完全的自然人。八戒起码还是个天蓬元帅,悟空却是从石头中跳出来的。他不了解世间的法则,天庭也对他不管不顾。他想要什么就去抢,不认为有什么不对。直到孙悟空的存在干扰了天庭的秩序,这个体系之外的存在势必是体系所不容的。孙悟空被如来佛祖压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后和唐僧去西天取经。刘老师认为,年轻的时候,每个人身上都有孙悟空。如来佛祖和唐僧对孙悟空的管教就像是家庭对儿女的教育,五指山可以叫“五指扇”,就是孩子不听话,给孩子的一耳光。还有紧箍咒,从小到大,学校和家里给孩子念过多少“紧箍咒”?写检查、找家长、罚站、开除……刘老师认为,家长教育孩子像唐僧教育孙悟空一样,一般有两条路:“威逼”和“利诱”。孙悟空一路走来,身上的紧箍咒逐渐内化,和唐僧的矛盾越来越小,最终修成正果成佛。他身上就是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至于唐僧,他身上有个世界经典母题:弃子英雄形象。弃子英雄形象非常多,比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后稷、哪吒等等。唐僧刚出生时父母双亡,他顺着河流漂到岸边,被老和尚捡回寺庙。唐僧学识渊博、知书达理、年轻有为,他是个受了良好教育的社会人,遵守社会的秩序和内心的准则。他怀着西天取经、普度众生的宏愿,一直坚持着初心,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用精神性克服其物质性。
从小到大,九九八十一难也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自然的、社会的、内心的各种磨难,比如有人家境贫寒、有人家庭不幸、有人抑郁自杀、有人遭受欺压……我们要怎么对待这“九九八十一难”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思索的。
two
接着,同学们开始自由的讨论并向刘老师提问。
有同学说,她感觉家长教育儿女和天庭对待孙悟空是不一样的,因为家庭中除了迫不得已的“威逼”和“利诱”,还有爱的教育,这份爱会促使儿女知错、改错。
刘老师表示同意,他笑言,自己小时候姊妹兄弟多,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犯了错就是打一巴掌。他受的教育是粗放的。他说,在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大多是碎片化的。从中国古代来看,母亲教育的案例多,父亲的教育是缺失的。岳飞的“岳母刺字”、孟子的“孟母三迁”,那他们的父亲哪去了呢?
袁老师补充道,这让她想起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提到的:母亲教育的重要、女性的重要,海灵格认为,不同的工作态度,直接反映出人们与他们母亲之间的关系。他们怎么对待母亲,他们就会怎么对待工作。袁老师还对女生说,如何做母亲、怎么教育孩子是要学习的事情,不要粗放式的教育,而是在能力范围之内给他足够的关爱。
还有同学提问道,现在的很多作品,为什么都有名著的影子呢?刘老师讲到现在的很多作品,都是从文字到文字,从符号到符号,作家们只是复制和模仿,把生活抛开了。这是其一。其二,《西游记》里演绎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其实人生都是这八个字,现代人也和古人一样,人性没有太大的变化。刘老师还说,网络小说几百万字,但是事情简单到用200字就说清楚了。经典却是每一句话都有意义。
也有同学提出有趣的问题:《西游记》为什么只有白骨精死了?
刘老师回答,孙悟空打死白骨精,之后再也没打死其他妖精,正说明他渐渐受到了佛法的约束。这是一场孙悟空和玄奘的博弈。老师反问大家:两个人之间最纯粹的关系是什么呢?就比如森林里只有两个人,他们最终的关系就是征服和被征服。家庭中、教育中也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孙悟空和唐僧大闹一场,却去而复返,他是被征服了。悟空接受了唐僧其人和其理念,也接受了佛法。
three
柏舟文学社的同学问道,为什么老师说年轻人身上有孙悟空而不是唐三藏呢?唐三藏有能力、有理想又不忘初心。
刘老师回答,唐三藏是一个社会人的高度,是理性的。孙悟空的形象是感性的,我们年轻时,有自己对未来的虚幻的期盼,我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所以年轻时的这种心态还是更像孙悟空。至于为什么今天的主题是《西游记:成长的烦恼》?是因为孙悟空身上展现了,一个人的想法和现实冲突的时候如何的和现实对抗,孙悟空对社会妥协,最终和唐僧并列。这也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烦恼。年轻的时候,子女很看不惯我们的父母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二十年后却活成了父母的样子。人在生活的实际过程中,慢慢进入生活。
刘老师还谈到教育体系中出现的“佛系”心理,他认为佛系是一种聪明的生活状态。既然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现状,就不如去接受它。既来之,则安之。一对多的教育要求统一,不提供多样的需求,甚至只提供基本的条件,假如感觉现在的大学不理想,那么可能换一个大学,教育方式也类似。倒不如在能力范围内做得更好,想想这四年能读多少书,能做多少事,能怎么样的努力来考上好大学的研究生。
袁老师表示,我们可以在现在的物质条件下,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尽力做到最好。那如何去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其实我们的阅心空间就是一个创新,利用图书馆的优势去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促进心理健康和心智成长。
有些同学提到为什么自己读书感觉没有这么大的收获呢?刘老师笑道,看书是一个塑心的过程。读书的时候不要有目的性,不要读得太功利。童话小时候读,读的是趣味性,长大了读,又读出更复杂的东西。我们从看书,学看人、看这个世界,阅读也是阅人和阅事。
这场分享会,精彩纷呈,趣味连连,大家都学到了很多东西。
END
文字来源|马浥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