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 -“人到了年纪,必然要面对死亡。不必过分悲伤”

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四人合称 ” 香港四大才子 “,近日倪匡的离去。

香港四大才子只剩蔡澜一人。

01

一、报人金庸

金庸为世人所熟知,主要依靠的是武侠小说。

金庸用十几年时间,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在海内外广受读者欢迎,赢得了“有井水处有金庸”美誉。

其实,金庸最擅长的事情不是写武侠小说,而是办报纸。

当年,正是为了打开《明报》的销路,金庸才会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一旦报纸的销路不成问题后,金庸就会毫不犹豫地封笔,终生不再写武侠小说。

1945年,金庸在《东南日报》杭州分社做一名外勤记者,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他供职最久的单位是《大公报》。在《大公报》,他一共任职10年之久,直至创办《明报》。《明报》大获成功,成为香港销路最好的报刊之一。

金庸再接再厉,相继创办了《明报晚报》《明报月刊》和《明报周刊》,以及马来西亚《新明日报》系列报刊,成立了明报出版社与明窗出版社,注册成立了“明报企业有限公司”。

1992年3月22日,明报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2018年10月30日,在中国香港逝世,享年94岁。

二、词人黄霑

“浪奔,浪流,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上世纪80年代,由周润发、赵雅芝、吕良伟等主演的电视剧《上海滩》在内地掀起一股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每当孩子们听到有这首熟悉的歌曲飘出房间时,就知道该进屋看电视了。

电视剧《上海滩》这首同名主题曲,正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黄霑的代表作之一。有趣的是,当初黄霑在创作这首歌曲时,是在拉肚子蹲厕所时,突然来了灵感,立即用了20分钟完成了这首经典之作。

黄霑生于1941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1968年创作了人生第一首歌曲《忘记他》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在长达35年的创作生涯里,为我们奉献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歌曲,比如《射雕英雄传》《家变》《狂潮》《强人》《大亨》《抉择》《风云》《英雄本色》《倩女幽魂》《青蛇》《黄飞鸿》等影视剧的主题曲,都来自于黄霑的大手笔。他所创作的《狮子山下》,为香港千家万户耳熟能详,被誉为香港的“市歌”。他创作的《我的中国心》,随着香港歌星张明敏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演绎,传遍大江南北,打进了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心……

黄霑被誉为“怪才”,他甚至帮助法国人头马公司写过广告词,就是那句著名的“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很熟悉对吧?

2004年11月24日,黄霑因肺癌病情恶化去世,享年63岁。

三、食客蔡澜——1941年8月18日出生于新加坡,作家、美食家、电影监制、主持人。

“衣食住行”,是一个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但你知道吗,有人因为“会吃”,就成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他就是蔡澜。

蔡澜是一个著名的美食家,在香港有“食神”之称。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东方日报》《明报》等报刊撰写美食专栏,向广大读者介绍自己享受美食的心得体会。他开过餐厅、美食城,推出过“暴暴系列”零食、酱料、茶饮等产品,主持过旅游饮食节目《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等,在国内美食节目《顶级厨师》等美食节目担任评委。

2012年,中央电视台陆续推出系列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和电影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都聘请蔡澜为总顾问。

然而,“美食家”只是蔡澜身上比较知名的标签之一,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上世纪80年代,蔡澜、倪匡 和蔡澜共同主持过香港亚视推出的一档粤语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邀请张国荣、周润发、成龙、罗大佑、林青霞等、许冠文、王祖贤等当时香港最火爆的明星作为嘉宾,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创下了很高的收视成绩。由此,蔡澜、倪匡、黄霑并称为“香港三大名嘴”。

不仅如此,蔡澜还出版了120多本散文、随笔、游记、评论、书信等,堪称高产作家。哪怕在早已功成名就的今天,蔡澜依然笔耕不辍,是许多年轻人学习的榜样。

四、杂家倪匡

在香港四大才子里,倪匡是唯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才子。可作为一名作家,倪匡似乎无所不能。

他创作的领域极其广泛:武侠小说、科幻小说、奇情小说、侦探小说、神怪小说、推理小说、文艺小说。

此外,还擅长写作杂文、散文评论、剧本等。重要的是,他几乎对每一个题材都能够驾轻就熟,达到极高的水准。

倪匡的主业是写作科幻小说,创作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影响了整整一代年轻人。

为此,金庸曾经夸他:“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但他写的武侠小说和剧本,也非常厉害。

以武侠小说为例,倪匡的代表作《六指琴魔》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他帮助金庸代笔写作《天龙八部》的事情,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以剧本为例,倪匡帮香港著名导演张彻撰写了包括《独臂刀》《铁手无情》《十三太保》《刺马》《方世玉与洪熙官》等剧本,获得了口碑和票房双丰收。

所以,倪匡在自家门口贴上一副对联:“屡替张彻写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2022年7月3日,据港媒报道,著名作家倪匡去世,享年87岁

倪匡去世之后,刘德华第一时间受访悼念:

对于倪匡老先生病逝深感遗憾,从小就喜欢他的科幻小说,他除了是一位博学多才不可多得的长辈,在我心中是一位智慧老人,曾经多次向老师讨教,获益良多,认识他是难得的缘份。香港文坛对他的离去绝对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愿倪匡先生一路好走
其家人节哀

著名导演、演员成龙也公开发文悼念倪匡前辈,写道:“今天是怎么了…刚刚知道倪匡前辈也离开了,我们心中的香港才子,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华,怀念你”,语言中透露着怀念与不舍。

02

倪匡并不是一开始就在香港从事写作,在1956年,来到香港之前,他曾是内蒙古的一位警察。

1935年5月30日,倪匡(原名倪聪,字亦明)生于上海一户书香门第,排行第四。

也许是时代的因缘际会,宁波倪家到了倪匡这代,人才辈出,大哥叫倪亦方,从小由亲戚抚养长大,后改姓王,是化学工程师,在辽宁鞍山一家工厂担任厂长。二姐倪亦秀,专攻数理,一直是很出色的会计师。三哥倪亦俭,电器工程师。五弟为倪亦平,居香港,是飞机工程师。六妹倪亦舒,也就是著名作家亦舒。七弟是1948年出生的国际机械工程和制造业领域著名专家,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教授倪亦靖。

1951年,倪匡刚刚初中毕业,就考入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继而参加了土地改革和淮河治理,并光荣地成为了一名警察,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维持治安、打击罪案。

许是阴差阳错,1956年冬天,当地天寒地冻,倪匡和战友们住的房子,冷如冰窖,一旦没有燃料,随时会被冻死。无奈之下,倪匡跑去外面,把不远处的小木桥给砍了,当成柴火搬回家烧,大家才挺过一劫。

倪匡这次取暖破坏了门外的木桥,加之自己身为警务人员,可谓知法犯法,不巧的是,此时的倪匡与上级有隙,领导正好想借机“治一治”恃才自傲的他,就宣布倪匡“隔离反省”、“等待最终调查结论”。

鉴于木桥是交通设施,当年的法律对“紧急避险”又没有明确规定,自知“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的倪匡惴惴不安中,在1956年5月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命运的决定:逃离辖区。

一开始,倪匡想的是坐火车北上,去蒙古国避避风头,没想到坐上了南行的列车,来到了大连,不过倪匡有个哥哥在大连工作,投奔他也行,可哥哥一听说倪匡“犯的事”,也不敢收留他,给了他一些钱后让他继续南逃。

为了不连累哥哥,倪匡只能继续南下,经过3个多月艰难跋涉,倪匡到了广州,偶然在一份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广告,上面写着可以“帮忙去香港定居”云云,说白了就是“偷渡”。此时的倪匡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便按照广告联系到了对方,交上了450块人民币,最后通过澳门,顺利于1957年7月来到香港。

此时,倪匡的父母、三哥、五弟、六妹、七弟此时也都在香港,家人团聚,喜不自胜。

家人给倪匡介绍了一处香港荃湾修建筑的工作。当年这份工作日薪2.9元港币,一月休四天,而一碗鱼蛋面还要1.5元,如果不是工地包吃住,倪匡恐怕吃饭都不够钱。

闲暇时倪匡最爱读报,一日,倪匡见到《真报》上有篇万字社评,其中内容艰深古拗不说,文头与文尾还有自相矛盾之处,倪匡便骂道:还不如我来!

于是倪匡晚上在工棚里挑灯夜战,完成了万字长文,与《真报》社评针锋相对,并寄了过去。没想到的是,这文章被真报刊登了,还收到了90元稿费,更获得了《真报》伸来的橄榄枝:他成为了该报的编辑。

一年多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倪匡,与相识仅仅4个月的女孩李果珍结婚。

两人登记那天是1959年5月20日,办完手续,他和妻子见门口有一报摊,报摊上有新报纸出版就买了一份。

那一天,正是《明报》的创刊日,创刊人,是时年35岁的查良镛(笔名:金庸)。

1960年,倪匡25岁,他所供职的《真报》上正在连载台湾名家司马翎的武侠小说。司马翎拖稿失联,倪匡请缨代写,连载两周,竟无人发现,读者反而好评如潮。

听说《真报》的“倪编辑”武侠小说写得好,查良镛便把倪匡招到麾下,除了要倪匡写社评,在金庸因故“断更”时,还要倪匡救急,结果,这段友谊一下子就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

1962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第一篇小说名为《钻石花》,在《明报》副刊连载。至第四篇小说《蓝血人》起,卫斯理系列小说正式走向科幻系列。

1960年代末,武侠影片大行其道之际,倪匡转而从事剧本创作。十多年间,所写剧本不下数百部,代表作有张彻导演的《独臂刀》。

倪匡的一生,正如一颗文思泉涌的种子,当他被种植在香港这个海纳百川、东西交汇、古今融合的港口,便成就了这位“香江四大才子(倪匡、金庸、黄霑、蔡澜)”之一的倪匡传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金庸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