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文章《尘埃落定》

一、引子

赭麓文学是一文学自媒体平台,为爱好者搭建文学梦的桥梁。此次点评文章《尘埃落定》。

原文链接:赭麓文学·小说 || 江锐:尘埃落定(阅读原文,动动手,戳戳我啊!)

主持人陈一兵:

各位老师、文友: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能主持十一月最后一次评文。 今晚半月评文章为您推荐江锐先生的《尘埃落定》,在“赭麓”平台已经主持过多次评文,对于文章的选择一直遵循的原则是一不看热度,二不看名气,三不看关系。很简单,我相信缘分,深信留下来的各位同仁在为人、为文等方面多少有着相通之处。每次主持评文对我而言丝毫不觉得是负担,相反是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倍感珍惜,超级享受。也因此每次选文的标准也很简单,即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和打动人心的作品。《尘埃落地》无疑属于后者。

开场白不再唠叨过多,也不打算再造势煽情,只是由衷希望评文栏目不但要一如既往保持下去,并且不断提升内涵和品质,也因此但凡看到一位“新人”加入,在简短评语之后,我必定神经般的留下一句“欢迎积极参与评文。”我深信,这不仅是我一个人的愿望,也是很多一直支持平台各位文友的共同心声,因此今晚评文渴望听到更多的心声。还是那句老话,因为你我有缘!

文章作者江锐:

创作初衷:

一直写散文,总想写点别的来突破一下,于是就冥思苦想额尝试写一篇小说。其实这篇小说几个月前就开了头,一直懒就没再动笔搁在一边,几个月后再拿出来看,觉得节奏太慢,就推倒重来,然后本月初一气呵成,也算是试水吧!

小说的素材有身边人的影子,我加入了女儿的变故,以突出小说的起伏性,转而引起人的思考:孝与不孝,应该以哪种方式来做最好的诠释,而不至成为一种负担,最后演变成人财两空。

没想到这篇文章的推出,引起了群内的热烈讨论。我想一是我的身份,二是确有雷同的事发送,不管哪种,能引起大家共鸣和讨论,我觉得就值了。

不过今晚半月评,我在这里提醒一下大家,不要碍于我的面子说好话,也不要因为确有这样雷同的事而偏离写作方式的讨论,跑去关注安乐死的看法,这就失去了半月评的初衷。

最后,希望大家实话实说!谢谢!

01旭日东升:

读《尘埃落定》,觉得有三大特色,一是富有思想性,严重的植物人之类要不要救治,是现实的社会问题,拷问着每个家庭、每个人的内心。文中母亲非但没治好,家里还连走两兄妹,代价太大,是传统的孝道观与现代生命价值观的碰撞,发人深思,正所谓“文以载道“也。二是故事情节曲折,围绕悉心照顾母亲线索,娓娓道来,一波三折,打破了常规思维,写得感人而又出乎意料。三是文风质朴,没有华丽词藻,不矫情,语言平实而醇厚,有嚼头,见大家之风范。要说不足,人物的心理描写、对话描写略欠佳。

此文妙在结尾处,没有按常规给人宽慰,而是让人去深思这一社会问题,留下了巨大空间,救治好还是放弃?

02紫诺(西安·王晓霞):

我不会评小说,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章我都不太会评,但是我爱学习呀。为了今天晚上的评文,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查了很多东西,基本上认定评价一部小说有三个角度:

1、文学艺术性:结构艺术、叙述艺术、语言艺术等;

本文在结构的处置上比较灵活,尤其是开篇第一段非常好的设置了悬念,抓住读者的兴趣,使读者能够一口气读下去,语言叙述清晰简洁。

2、思想性:能旗帜鲜明弘扬真善美,反对假恶丑;

江总的这篇文章,很多读者留言“向灵魂发出了拷问”。这是一篇凝结着作者深刻人生思考的悲凉之作,小说中人物和情节都很典型,矛盾异常尖锐。大刘无疑是最典型的人物,在他身上,背负着传统文化、孝顺美德,他的母亲、妹妹,他的每一个亲人都是他的牵挂,这种牵挂超越了他对自己,舍己为亲是他行事、处事的原则,不容更改,妻子劝他也没有用。他若违反了这一条,自己会感到良心不安,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辞。但在残酷而沉重的现实面前,他努力与命运抗争,但终究败下阵来。幸好他完成了自己的夙愿,他的无私奉献,在他身上几乎闪耀着一种神性的光辉。当尘埃落定,他无怨无悔,他心安理得。金庸说:人生就是大闹一场,然后转身而去。大刘何尝不是“牺牲自我,成全亲人”的典型,是传统文化的代表。

读大刘,让人唏嘘,让人想起《活着》中的富贵,他们的遭遇相似,但主人公的精神内涵是不一样的。富贵从小就游手好闲,晚年会对外人从容地讲自己的人生经历,讲悲惨的往事,他的精神已经近乎麻木,社会和悲剧早已让他只是简单的活着。而大刘,他在亲人的遭遇中,倾其所有,与命运苦苦抗争,他饱尝生活的苦与累,耗光了自己,但无怨无悔,反而觉得生来就该如此,当尘埃落定反而有一种释然,最起码他觉得这样很值。就像《悲惨世界》中的主人公冉·阿让一样,觉得自己“真正的活过”。

3、社会历史性:任何文学作品都不是脱离社会历史现实而存在的,无论它讲述的是什么时代背景,都会或多或少留下当前时代的烙印,反映当前时代的某些历史真实。一部好的小说,最起码是能引发读者某些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江总的作品的确做到了这一点,至少从我们文后的留言可以看得出来,大家都在思考着这些问题:现有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能否让普通百姓的就医真正得到保障?

另外,悲剧的感人力量自然无需多说。但悲剧产生的原因各有不同。大刘的人生悲剧,是现实的真实存在,也让我们因此深思。他身上的是传统观念、传统活法与残酷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尖锐冲突,这是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和现实课题。要救治亲人还是要轻松自己?这是个二难选择。作者用几乎不带感情倾向的叙述语言,向读者讲述主人公的遭遇,但我们依然能隐隐感觉到作者对大刘行为的肯定与赞美。然而文章结尾大刘对儿子叮嘱的话语,又分明不希望自己病重时,既不连累子女亲人,也让自己最后的生命时段有尊严。这是他最后的领悟吗?还是他经历了那么多之后对生命和生活的新思考?他是儿子时,希望用自己的无私付出报答曾经在苦难中养育自己的母亲;当他是父亲时,又希望不要因为自己拖累子女,多么善良,多么淳朴,多么感人,典型的中国传统父母。当下社会,传统在瓦解,美德在消隐,我们似乎无能为力,有没有两全之策,令人深思。

再来说说题目:题目具有深意,“尘埃落定”既指事情有了结果、故事落下帷幕;也形象地反映出现实社会的杂乱、喧嚣、无奈和主人公的挣扎,哪怕是无谓的挣扎。正是这样的抗争才体现出了人性之美、精神之美、文明之美!人类之所以延绵不断生生不息,正源于此。同时,也在痛定思痛之后,让大家一起思考人生的意义。

小说值得商榷的三点:

一是情节的转折有点突兀:老大召集会议,做出决策。他是靠什么这样做,又能说服兄弟姐妹,靠老大身份?靠情感,还是靠付出的多?老大的形象也略显单薄,铺垫少,交代少,故做出这样的决策略显突兀。

二是故事缺少留白。故事总觉得交代得太到位,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不够大。

三是几乎没有人物对话,文中如果多一些人物之间的语言交流,是不是小说的感觉会更加明朗清晰一些?

总之,江总这篇小说是非常成功的,作为赭麓的半月评主持人,陈一兵老师一向眼光独特,这次也没有让大家失望,向两位学习。

03何莲(合肥·朱启莲):

一篇文学性和社会性共享的小说——读江锐先生的小说《尘埃落定》有感:

江锐先生的这篇具有社会热点和深度的小说,给出了自己在对待死亡这件事情上,在情感与理性的抉择时自己的态度。

读罢小说我掩卷思考,不禁热流流淌,大刘、二妹一大家子亲情浓厚,姊妹情深,兄弟姐妹四人无疑是孝顺的。远嫁的大姐偶尔替换弟妹,满心的牵挂。大哥为母亲治病竭尽所能掏空了所有积蓄。大刘和二妹更是每天奔跑在家与医院之间,常年累月的劳累、焦虑,工作上、经济上、精神上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二妹身体出现病变,因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心力交瘁的大刘也在母亲和二妹先后离开人世而住进了医院……

第一眼看到小说《尘埃落定》时,就题目“尘埃落定”这四个字,我在心里暗暗思忖了一会,心想江锐先生会从那个角度上去选材呢?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为什么用“尘埃落定”这四个字,对悬而不决、左右为难之事,最后终于有了定论,有了结果,特别是在心力交瘁的大刘入院后对儿子作出的交代,对治疗和死亡作出的诀择,用“尘埃落定”岂不是再恰当不过。

一、一明一暗两条线索的运用使小说故事情节发展峰回路转,跌宕起伏。

全篇以大刘为陪护治疗植物人母亲,每天在家、医院和单位之间奔走为明线,以治疗还是放弃治疗为暗线,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构建布局,以故事的起伏铺叙来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二、小说人物形象鲜明

小说通篇的语言精准凝练,语言和肢体语言的运用,雕刻出契合人物的个性特征,人物形象鲜明,塑造了大刘这个孝敬母亲,兄弟相亲的浓浓亲情,同时也塑造了大哥这个不多言、爱沉默而又竭尽所能和二妹温善、柔和又有那么点懦弱的形象。

三、小说的艺术性

故事的选材具有普遍性的社会性与典型社会焦点性。生老病死是很普遍的事情,但选取的是植物病人这一特殊的案例,是社会热点话题,其焦点性而具有的典型性,从而提升了小说的社会性。

矛盾推动情节跌宕起伏,一是治与不治的矛盾,二是情感的冲突,一边是手足情深的妹妹,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母亲。

最后,在含蓄而有温度的尾声里,尘埃落定,紧扣了主题,表明了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总之,这是一篇文学性、艺术性、社会性和可读性都很高的小说。

*这是一篇情感与理性抗争的小说,虽然在结尾巧妙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选择放弃治疗。但文章点评我们还是应该多从文章的文学性、艺术性和文章的选材、架构和架构上着手,从细节和逻辑思维上多加探讨。安乐死虽然被许多人津津有味地畅想着有尊严地死去,但真正能做、敢做、做到的又有几人,毕竟安乐死在我们国家还没有立法,点评不能跑偏了。

*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许多事情纠结在一起,将小说推向高潮这也是正常合理的需要,能同时将这些矛盾合理的布控在一起,也可以说是艺术手法和匠心独具了。

04蒋三林(芜湖):

大刘是公交车司机,他放弃开车多挣工资,宁愿拿低薪,调到调度室值班,为的是有时间照料病中的母亲,给母亲丰厚孝顺。因为父亲去世早,所以是母亲含辛茹苦将大刘在内的5个子女抚养成人,很不容易,子女们对母亲很感恩,他们的家庭还被街道评为“五好家庭”。

母亲晚年患病,三年前被医院判了脑死亡,主治医生直接宣布放弃治疗,但是,大刘和二妹仍在坚持,他俩认为只要有一丝能救活母亲的希望,决不言放弃治疗。大刘和二妹夜晚轮流照料母亲,只有大刘的妻子认为婆婆脑已死亡,无可药救,可放弃治疗,不然,折腾健康人,花掉巨款,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年来,大刘为母亲看病,照料,耗干了积蓄,折腾了身体,也摔跤跌坏了右腿,植入了钢板,头发也掉了不少。二妹也苦,从小送人,五岁接回,父亲去世,只好让她早进厂当工人,没想到几年后工厂倒闭,失业在家,二妹婚后与丈夫闹不和,离婚了。二妹在照料母亲中不幸检查出乳腺癌,癌细胞已扩散,达到晚期,到上海治疗无果,生命危在旦夕,最让二妹不放心的是尚未成年的大儿子。大刘把妹夫喊来,与前妻见面,二妹要走了,她让前夫照料尚末成年的大儿子,大儿子将来的婚事,婚房装修,应该由前夫操办,前夫答应了。

大刘的大哥是水手,常年跑船,单身一人,如今退休在家,为给母亲治病,几乎掏光了积蓄。大姐年龄偏大,体弱多病,远嫁外地,还要带孙子,没有退休金。他俩只机动替换照顾母亲。

人总是要死的,这是必然规律。大刘的兄弟姐妹们开个会,终于接受医生放弃治疗。母亲辞世不久,二妹也安祥辞世,尖埃落定了。

我想,孝顺是应该的,只要不犯法,脑死亡成了植物人,可考虚放弃治疗,不然,巨额医疗费可导致兄弟姐妹们返贫,也折腾了健康人,最终人财两空。

江总的小说写得详细,可读性强,我是小学文化,阅读不到不妥之处。

05陈一兵(承德):

生命的颜色——《尘埃落定》读后思绪:

每遇到一篇好文章时,我都习惯细读几遍之后,复述给周边的朋友,已成了我多年的嗜好。父亲说,我很小就有超强的复述能力,看了一两遍的电影,几乎可以从头到尾讲述下来,甚至主题歌都能唱下来,我清晰记得父亲当时用了一个成语“声情并茂”,并为此断定“我是可以写好作文的”。

读《尘埃落定》的当天,正巧那晚有个小小饭局,几杯酒过后,我开始把这篇《尘埃落定》讲给在座常厮混一起的文友。他们都爱文字,都有不俗的笔力,都挚爱生活和友人,也愿意去体验和感受不一样的人生。我讲的并不生动,也没刻意设计腔调,但从他们的反应中我知道这个故事打动了他们。随即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位我从未见过面的文友写的,为人低调谦卑,聊天时偶而会抖出一些小包袱。作品并不多,没有大场面、大事件和大人物,但每一篇都能让我感觉到他写作时会让自己的心潜入作品的时空之中,与故事里的人共同游历悲喜人生。

我慢慢的说着,他们静静的听着,随后我把这篇《尘埃落定》的链接发给他们,我从不主动求赞或点评,这也是我的一个习惯。因为我深信一篇好文章、好故事的精彩是不需要“求”的。如同扮上相的戏曲高人只要往舞台上一站就会光彩照人,这就是文学艺术的力量吧。

回到家后,我告诉江锐先生“这篇文章美中不足的就是空间窄了,很多应该延伸拓展的点收到了篇幅限制,如果展开,此文会更加厚实。”次日早,一位八零后的小朋友谈了他的感受,他说首先单看题目就极富冲击力,已经感到了这篇文章的气质和情怀,读的过程中一开始是沉重,眼眶有些湿润,再读下来渐渐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问他是什么?他回应道“生命的颜色”。我又问“生命的颜色?”

他肯定的说是!生命的颜色!

06牛双成:

拜读江总小说《尘埃落定》,深为小说中大刘一家的不幸而遗憾伤心。一个月内失去两位亲人,在医院里,做为老大的大刘也被累倒了。小说表现的是人性的真善美。文中多处描写大刘兄弟姊妹们在医院,对母亲精心陪护,细心照料,耗尽精力钱财,在大刘一家人身上,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浓浓的亲情流淌在字里行间,感人之深,催人泪下。

小说情节曲折,迭宕起伏,悬念不断,一环扣一环,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尤其是写二妹的个人遭遇,是一波三折,多处设伏、精彩曲折,引人入胜。小说虽以悲剧收场,但巧妙的构思,仍给读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间,放下悬着的心。小说无论从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称得上一篇优秀之作。

商榷几点:

1、关于安乐死,目前没有法律依据,也是个很严肃的话题。写这些,是否只能留下无休止的争论。

2、个别词句,①如“以前近似有序的生活″,“近似″可否去掉?②“没成想几年后工厂倒闭″,“成想″方言口语吧,读着有点不通顺。

3、应注意一些标点符号。

大家知道,我不是爱给别人挑刺的人,觉得大都是文学爱好者,甚至是初写者,因此,写评我多是以鼓励为主。这次江总说找文章毛病是“好同志″,我也就鸡蛋里挑骨头。不妥处,江总包涵。

07陈忠年:

捧读江总写的佳文《埃尘落实》,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感人,泪下。大刘家失去了妈妈和二妹亲人,极为不幸。当妈妈患上脑瘫致成植种人,医生放弃抢救治疗。大刘不愧是大孝子,把妈妈带回家里,念在妈妈把大刘所有的子女拉扯长大的艰难历程和伟大恩情,不顾妻子反对,继续护理妈妈,苟延残喘。二妹护料疲惫万分,不幸患上乳腺癌,由于不达标,失去了靶向药的良机。当时哪一个先抢救,对大刘灵魂拷打,权衡一下,艰难选择,遗憾先后失去了二个亲人,满满痛苦的奔泪,此刻大刘自已也病倒了,令人痛心。读阅江总力作美文,难得少见的奇文,从中看到了大刘子女们百行孝为先的中华传统美德的精神,大有教益。

08黎晓东:

读过江锐总编为数不多的几篇小说,题材不一,手法不一,篇幅也不等。作为文学平台的总编,江总的每一篇小说都力求精致,力求有所突破,力求用严谨雅趣的故事感染读者,江总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平台包括小说在内的每一篇推文皆是掌声一片,喝彩不断,且确实值得读者学习借鉴。

《尘埃落定》这篇小说是江锐总编讲故事的一篇哀作,几乎是声声带泪、字字泣血。相亲相爱的兄弟姐妹因为母亲成了植物人而早早地与幸福生活谢幕,后来妹妹又患了乳腺癌,更是雪上加霜,留给大刘他们兄弟姐妹的只有无尽的忧伤与繁忙,以至于一家人不得不为了救治妹妹而作出给母亲断食眼睁睁地让母亲死去的决定,凄苦而又哀婉。故事中,浓烈而又忧伤的感情通过作者所营造的清冷凄美的意境传达出来。

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地方就不凑热闹了,很多老师都已经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这篇小说通读之后,在赞叹作者独特而新颖的小说手法的同时,也看到了写作上的一些局限和一些常识上的不严谨,列举二三:

一、故事的可读性与和皆社会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时代主旋律相悖。全民医保,大病救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些重大国策和基本民生生活保障,任何一个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不敢懈怠,尤其对一些特殊困难群体更不会坐视不管。尽管大刘的母亲是植物人,但要放弃母亲的生命,无论有什么客观,他们兄弟姐妹都是无权做出这个决定的。不否认,或许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家庭情况,但这应该不是文学宣传的方向。

二、几个常识问题:

1. 对一个丧失了活动功能的植物人老者来说,“拔了食管依然坚挺了八天” 这种杜撰很难让人信服。这里用 “可能是之前的营养太好了”来作注释是否牵强?试想每天注入的是生活流汁,何来营养可言;

2. “母亲早在三年前就被医院判了脑死亡,主治医生更是直接宣布放弃治疗”,救死扶伤是医生,脑死亡并不等于人死亡,只要有生命体征在,医生是无权宣布放弃治疗的。这里的 “主治医生更是直接宣布放弃治疗”应该是一个错误的表述;

3.“大刘还为此跑到医院专门学习了护理,一个礼拜下来,连医生护士都竖大拇指”。这里的问题是:医院不是培训机构,底层医院的医护人员到高一级医院进修实习,要求都非常严格,医院是不会接受非医护工作者的社会人员进入医院学习护理的;

4. “三年下来,几乎耗干了他们的身体,和积蓄。” 这里值得商榷的是,按常理,老人家既然放弃了治疗,植物人在家也就是日常护理,并没有医药费、治疗费的负担,生活费用基本可忽略不计,不至于严重到耗干了他们兄弟姐妹的身体和全部积蓄;

5. “这其中,最痛苦的莫过于大刘了,一个是母亲,一个是最为疼爱的二妹,一个都割舍不下。”这里的表述有些多此一举。同样都是子女和手足亲情,为什么“最痛苦的莫过于大刘”?

三、整个故事的架构建立在为了救治妹妹而决定放弃母亲的生命之上,这个构思不严谨的地方在:母亲的存在与帮助妹妹治病并没有直接的厉害冲突,只不过是护理上增加了一些困难。我想,这个困难通过兄弟姐妹齐心合力的克服,是不难解决的。这也是这篇小说悲情构思的硬伤。

四、语言过于平淡,平铺直叙较多,立体动感不够,少了些艺术的感染力。如表现大刘兄弟姐妹五个家庭情况时,就是一个一个地叙述,像介绍词。

五、精雕细琢不够:

1. 标点符号:“三年下来,几乎耗干了他们的身体,和积蓄。”

2. 表述过于随意:“二妹,离异,有一儿子,也是海员,常年在外”;“大刘在去看护母亲的路上,摔跤跌坏了右腿,为此植入了钢板”;“以前近似有序的生活”。

09竹风荷影:

曲终掩卷细思量,感心动耳断肝肠–江锐小说《尘埃落定》赏析:

一个好题

一个好题半个文,《尘埃落定》这个题目一语双关,既是对故事结果的告示,也是对人性的评价。同时它照应首段,构成了情节张力。

《尘埃落定》中尘埃是全文的事件,是全文的线索,尘埃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

尘埃落定对于一个家庭中或许落定了,可对于社会到底是不是落定?题目设置无悬念,而读者读出了悬念,那落定后又有多少令人感叹,引人深思的事情啊。

二条线索

文似看山不喜平,《尘埃落定》一文情节曲折迂回,扣人心弦。

1、故事情节设计感人又合理。如大刘兄妹五人,护理母亲重点在大刘和二妹,二妹的细心照顾,透支身体,检查出乳腺癌晚期,大刘的用心学习,大刘摔坏右腿,这些小情节写得水到渠成,感人肺腑。

2、情节意外又吸引人。

二妹的故事及结局,给二妹孩子操办婚礼等等,这是明线的意外之情节,是暗线的自然而然,特别感动人,引人思考,对错到底如何来权衡。

三个技巧

小说的起承转合,环环相扣,小高潮设计在大高潮中,天衣无缝,一步一步带着主线推动故事前行,也可以说是围绕母亲和二妹一明一暗线交织进行,详略得当,张弛有度,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使文章跌宕起伏,明线如正弦曲线循环不休,暗线似黄河水声势逼人。

1、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采用了模切悬念,倒叙事件的方法,在全文一开始就设置了提挈全文,笼罩全篇的的悬念,给读者造疑念,激起读者兴趣。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创作结构巧妙安排,力求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发展合拍,合乎生活逻辑,不荒诞不臆造,曲折中离奇,又理所当然。

3、淡化情节

淡化情节,形散神聚,从情节发展中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 是淡淡的气氛。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

四个形象

一本小说,写得是人物,人物形象突出,小说就成功了。人物是基础,是依托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江总的《尘埃落定》无疑是成功的小说。

为了一个娘在家就在的理想,文中的大刘和二妹和其它兄妹倾尽全力,掏尽全财来延续母亲的生命。

大刘:真真正正的大孝子,为了母亲,工作可以调整,为了照顾好母亲俯身学习护理技能,摔坏了腿也无怨无悔,做为母亲的众多孩子之一,不攀比不埋怨,心甘情愿尽孝心,一个心存感恩,孝心无价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二妹:她的形象让人过目不忘,对于医院判定的植物人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从进食到翻身,从吸痰到学习护理,无微不至。为了母亲,乳腺癌晚期的二妹不顾自己,以至最后自己香消玉殒,这是一个女儿至深至高的拳拳爱,女儿对母亲的爱体现在动作上,没什么什么豪情发表,没有什么壮语可言,就是一味地闷头伺候母亲,一个朴实而又有孝心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大哥:他集大家开会,他抽烟的吧嗒声,他掐灭手中的烟头,他狠狠地吐出几个字,这一系列动作看似果敢决绝,实在是心中波涛翻滚,把一个汉子的柔弱的内心和坚强的外表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刘妻子:小说中唯一唱反调的人物,她客观冷静地思考这个问题,倡导尊重自然规律,要面对现实,要学会放弃,不折腾健康的人,劳民伤财更没有意义。小说给她的定位十分准确,形象拿捏得完美,让儿媳妇与婆婆的关系,走上中国的传统习俗或者是人世间的司空见惯的道路,现实、真实又实在,没有高调,没有刻意的掩饰,但恰恰是儿媳妇的观点是值得大家反思和探究的。

始于情感,终于人物,小说用语言雕塑出意境,让人物在意境中鲜活奔放,活灵活现地展示出中国千万家庭问题作者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彰显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小说《尘埃落定》讲的不是尘埃落定之后的故事,故事中我们看到关于等待,关于放手,关于孝心,关于道义等等系列直击社会现象,拷问灵魂的事情。

“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作者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荡气回肠。

小说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但见微知著,它以目前中国社会养儿防老,孝顺父母这个传统的民族文化做奠基的,它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向我们倒叙了一个悲剧故事,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

10江锐(安徽芜湖):

创作不足:

1,写作技巧还是不够熟练,不如东民的那种天马行空的洒脱,这点我要向他学习。

2.语言不够精炼,对话描写较少,让这篇小说显得干巴巴,不够饱满。

3。其实对于母亲的那八天八夜所发生的事,应该笔墨多一点,这样能显示兄弟姐妹心态的变化,而突出人性的善与恶,可惜没有做到。

4.二妹死前的那一晚,应该着墨多一点,来突出亲人的离别痛苦,从人性的角度来衬托出放弃母亲的的反差,可惜笔力有限,无法驾驭。

5.问题点很多,希望大家慢慢剥离。

11左克红(上海):

人应该如何老去—-读江锐老师的《尘埃落定》有感: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人活着,已经是一件不容易不轻松的事情,所以,有不少人要讨论人生观的问题;但人应该如何面对死亡问题呢?这是一个人们都知道不可回避可又不愿认真对待的一个话题,因为死亡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充满痛苦与恐惧的意识,所以,自古就是一个令人忌讳的话题,因此也就没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对待的一个问题。江锐老师的这部小说就是触及了这个人人心中具有,人人笔下俱无的话题,每一个细节都充满着对生命的灵魂拷问,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小说一开始就以扣人心弦的大哥的紧急电话,说母亲可能不行了,很快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令人感觉事情急迫,有一种非读下去不可的感觉,因为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最珍贵的,作为子女,没有比父母的生命更重要的了,父母是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生命的生命,没有了父母就没有了我们的来处,这也许是我们所有文明中最能撼人心魄的孝道文化起源的一个直接原因吧?

接下来,作者才慢慢叙述大刘母亲的病情的来龙去脉,这种倒叙手法可以说是作者极为高明的一种表现艺术魅力的方式,值得大大的点赞。小说以一种近乎拉家常的方式,让读者很快了解了大刘母亲与他们一家人的关系,这一家人可以说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一个缩影,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拉扯大几个孩子,几个孩子也是十分孝顺,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五好家庭,但中国古话说的好:“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大刘一家子却在医生建议放弃治疗的情况下,用食管喂养的方法延续了母亲的生命三年多,这三年大刘和他的二妹没有少费心,甚至于长期服侍母亲的二妹,也莫名其妙地患上了癌症,二妹的苦命的人生经历,非常令人同情,离异带孩子侍候着无意识的老母亲,也许这成为压垮二妹生命的直接原因,在二妹的疾病治疗与放弃母亲的生命之间似乎构成了一个可以想象的一种冲突,在面对两个生命的选择与放弃时,大家都有一种揪心的压力,每一个读者都毫无例外地能够感受到这种痛苦与无奈的灵魂拷问。

大哥作为兄弟姊妹中的自然权威,勉为其难地做出了艰难的决定,拔去了侍养母亲的食管,这一举动看上去很简单,但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是一件特别痛苦与艰难的,因为这既涉及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也涉及法律上的合法性问题,还涉及到内心中复杂的情感纠纷,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又的确面临不得不选择的问题,子女在父母失去意识的情况下是否能够放弃治疗?可以说是一直是困扰人类的一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对至亲至爱,在生命的垂危时刻,大家都是无法放弃,无法割舍,这是令所有人都会感到震撼人心的根本原因,这也是我们在面临一些死亡绝症时大家都可能面临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难题,作者敢于触及这样的难题,不得不令人击节赞叹。大家想想:我们有多少家庭因为为了治疗癌症的患者而搞得人财两空,在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能够科学合理的面对?

小说结尾给出了一个令人进一步深思的问题:假如“我”将来也像奶奶那样不清楚了,希望自己的子女就不要治疗与续命了,这样的结尾既顺理成章,又非常合乎逻辑,作者借助人物大刘的口吻表达了如何面对死亡绝症这样的难题。中国古代就“有好死不如赖活”的说法,但如果我们是一个认真注重生活质量的人,可能就未必这样想了,因为如果活得没有尊严,活得很痛苦,有时候人们真的愿意留恋这个世界吗?不要说战场上那些因为受伤极度痛苦的人了,即使是医院里被癌症的痛苦折磨的病人,也是有速死的念头的。

通篇小说令人想起在中西方都讨论的安乐死的问题,人能否在意识清醒时就立下遗嘱,以表明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免得给家里人带来决策上的困难?(近日黎晓东老师的小说似乎已经写到这个方面)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哲学家罗素说:完整的哲学不仅要讲人生观,也要讲人死观,因为生是一件快乐的事,大家都会不断的过生日,以示庆祝,但我们能否像庄子那样将死亡看成是一件超脱的事,鼓盆而歌,也庆祝一下逝者终于告别了疾病与生活的痛苦,往生极乐?对于不可救治的癌症,与其劳命伤财,还不如提高生活的品质,使用一些止痛药,减少活着的痛苦,不需要去做无谓的放疗与化疗,放疗化疗不仅费钱,也会破坏生命的本真态,造成脱头发、无食欲等一系列的消极后果,这些只会加速生命的早逝,而不会延续生命,更不会提高生活的质量。因为好歹都是一死,不如给家里人减少经济负担,给生活更多乐趣;对于没有大脑意识的植物人,如果患者生前立过遗嘱,可以遵循遗嘱或医嘱,减少治疗与续命的拖延,这样也给自己的亲人减少麻烦,如果家属不舍,可以长期延续。

最后,讲一个技术上的小瑕疵:既然大刘有大哥,是否将故事的主人翁改为“小刘或者胖子刘”更妥当一点?纯属个人想法,不一定合理。

12周能保(青岛):

文学人的社会担当—-读《尘埃落定》有感:

江总编的小说《尘埃落定》以一个作家的敏锐目光和一个作家的社会担当,通过一个家庭的几个重要成员所要面对的客观现实,以及在这个现实中的种种表现来揭示一个关于人性的主题,是敬孝还是自我?这个基层社会生活矛盾,一般人都要经历。怎么样处理好这个矛盾极其考验人性。因此,这一主题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和深刻的思想性,作者通过小说的艺术形式把它表现出来,读来发人深省。

可以说,每个人面对这样种现实都会给出自己的选择。这种种选择是对是错,任由评说,然我们是否这样叩问社会:

假如我们有完备的普通人生活保障体系,有完备的社会养老体系,有完备的医疗保护体系,那么江总在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就会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答案,小说中的人物的命运就不会是这样的一种悲剧性的结局。换句话说,这种所谓矛盾就根本不存在了。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如何将习主席的话落实到工作的实处,需要当权者勇于担当作为,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当做自己工作的奋斗目标。而这,在当今社会依然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命题。

由此可见,文学人应该有自己的社会担当!只有这样创作出来作品也才有强大的生命力。江总编以《尘埃落定》做到了,这篇小说创作给我们启发,也必将引领着我要把今后的创作目光所要投向更深的领域。

13郑红:

读《尘埃落定》,我想到自己学写小说的体会,首先要把小说与新闻区别开来。我的几篇小说被编辑枪毙了,就是这个原因。二是小说人物不要写太多,小说就是把主要人物折腾来折腾去。

14增宏(河南郑州):

欣赏小小说《尘埃落定》后的几点启发

本人不会写小说,但爱欣赏小说,尤其是小小说。江锐总编的小小说《尘埃落定》推出后,我就仔细通读了一遍。

一兵老师将其作为“半月评”范文,通告群里后,我再读了几遍。窃以为,这是一篇凄美的作品,其中蕴含着礼教道德、情理法理以及世俗观念之间的碰撞。从大刘的清苦劳作、善良付出、到小妹的朴实诚信、生活中的不幸,再到全家人的言行作为,通篇使人顿觉可怜心痛和不舍。使人不解的是,如此良善人家为何老天如此不长眼,把天下的不公平都丢给了他们。仔细想想,这也许就是小小说的美丽、魅力和威力,更是作家江锐挖掘生活事件素材的精心展现,心中走笔游刃有余把其中五味聚在一起,码出了一篇令人唏嘘、引人思考、给人启发的文字。

总体说,作品描写细腻、形象,满满的乡土味,墨香味。提一点不足:题目有些古板,不够灵气。有些段落描写不够精深,似有堆砌之感。

15安徽张祥贵(书画文学文艺):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尘埃落定》给现代人敲响了警钟有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奥,现实扎心的社会为何会有这么多的白眼狼?昔日辛勤付出的父母亲们能够养活多个儿女并培养成人,而如今却是“多人难养一对父母亲”的晚年生活?确实扎心,令人寒心。值得世人反思反思…

16开心契合:

要半月评江锐总编的小说《尘埃落定》,我首先想到的悲剧的定义。鲁迅先生说:如果说喜剧是把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悲剧则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但凡古今中外的世界级名著,十有八九是悲剧。因为悲剧主角往往虽在斗争中遭受到失败或牺牲,却并不使人悲观失望,反而能够鼓舞人们继续斗争。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正儿八经的读到江锐先生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还是少有的。这篇《尘埃落定》读之心情异常的沉重,唏嘘、感慨、叹息、同情、遗憾、祈祷、无奈和某种期盼等复杂的心绪汇集,让你久久难以平复。我想这算是江锐先生的代表性之一,小说或许人物有原型,肯定不排除虚构成份,却带有极强的普遍性和典型性。其文学性的特点是作品语言朴实凝炼,情节峰回路转,人物性格鲜明,用词精准贴切。故事和人物命运都震撼心灵。更有价值的还是作品的思想性。作品尽管让人读之心情沉重,但对大刘失去的亲人遭遇和一家人如何认识孝心亲情及作出的决定引发思考。能让人感受现行的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在现有的医疗和社会保障体制和体系下能否真正无忧和如何才能真正排忧?大刘一家对母亲的最终的痛苦抉择的放弃是否不孝?母亲的在天之灵能否理解原谅?“安乐死”是否人道?重大疾病的保障如何完善?在天灾人祸面前情感和理性的选择是否必要等等……

作品用几近残酷的现实告诉读者,在追求美好与和谐人生的同时,我们不要忘了矛盾和悲剧才是这个世界存在的常态;美好与和谐永远都是相对的,只不过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理想而已。命运的不公和多舛是当事人必须理性甚至坦然面对和接受的,我感觉作品在向读者发出一系列的灵魂拷问。从而起到了震撼心灵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作品还有啥遗憾和不足,那就是为大刘一家和无数家庭和个人的类似命运眼下依然看不到希望和前景的遗憾,作品无法也无力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作品呈现这样的遗憾我以为既是国之痛也是国之重!期盼早日得到改善,让大刘们无需再作出痛苦煎熬般的选择,甚至让“安乐死”无需在中国出现!这恐怕也是作者内心所期盼的吧!

17桃源人(王富年):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面对不治之症,是恪守孝道,还是面对现实,拷问每个当事人,文中大刘二妹服侍脑死亡的母亲,最终母亲走了,二妹也患癌症走了,大刘心力交瘁,也患病了。小说情节令人扼腕叹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好人得不到好报。传统的孝道是否是明知不治还要劳命伤财?大刘的媳妇是不孝,还是明智?安乐死尚未立法?是否为人接受?还要等待,像土葬走向火葬一样,有渐进的过程。江总忙中出手不凡,一篇力作,令人深思。

18逆青春(承德·杨东民):

江总编的小说《尘埃落定》,全文3500字,是一篇成功之作,读了之后印象深刻,引起讨论话题深远:1、小说字字含情,压得读者喘不过气来,文章一开始就说“母亲快不行了”,奠定了小说悲情的基调,悲情贯穿小说始终,能引起读者共鸣,抓住读者心理,甚至能左右读者的情感。2、小说讲述大刘一家面对疾病灾难的挣扎,让读者对孝道和人性引发深刻思考。这是小说的主要议题,也是小说思想灵魂所在,好的小说首先是选材要好,此篇小说在这方面很成功。3、全文涉及大刘一家,但主要写母亲、二妹和大刘。小说中母亲病倒,给家庭带来一系列“次生灾害”。对于母亲的病要不要治,作者并没有明确说法,给读者留足讨论空间。其实是继续治疗耗尽家里财力人力,还是放弃治疗不守孝道,都是两难的选择,作者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无论倾向于哪一种观点,都会引发一些人的批评,小说把结论留给读者去思考,这也是一种高明的写法。4、小说中涉及人物主次分明,母亲、二妹分两部分主要去写,大刘贯穿始终去写,有机结合在一起,情节不乱,再比如大刘的妻子,描写她的文字只是几句话,但是非常占位置,代表一家人的另一种声音,对这样的人物着墨浓重适当。

小说不足部分:小说以讲述故事的口吻去写,缺少情境描写、心理描写等,使故事感染性和人物形象都大打折扣。

延伸阅读:我倒是认为,对于母亲的病,是治疗还是放弃治疗,哪一种选择都不是错。小说渲染很多悲情因素,大刘跌坏了腿,头发脱落,二妹离异,得了癌症,其实这些和母亲的病没有直接关系,主要是兄弟姐妹对救治母亲都力不从心,无论是精力还是财力。兄弟几人为母亲耗尽精力,得到的是情感安慰,并不是得少失多,他们的精神值得学习;如果放弃治疗,是一种理智的选择,需要跨越情感的煎熬,保存家庭仅有的一点实力,也算是明智的选择。人的生活总是在取舍之间,没有舍就没有得,不能既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又能保全自身的利益,得与失都是一念之间,对错只有自己知道,因为自己才能决定想要什么和舍去什么。我们不是故事中的人,家里真遇到类似的事情也很难选择,怎么选择都不应该被批判。

19江南一鹭:

江总编这篇小说,我觉得好处很多,暂提二点:一是本篇小说不求高绝,不涉奇丽,平实的生活,普遍的无奈。但看是平实,却意在言外。悲悯的笔触“木刻”出惨痛的世相。二是虽然揭示出惨痛的世相,却又绕开了“愤世”的忌讳。不足的是感觉这好像是一篇小说的速写版 没能给人以力透纸背的读后感。估计还是细节渲染略显少了。

一篇文字的怎样是见仁见智的,文学批评的本身就是显现眼光的敏锐,思想的独到,知识点的丰盈,文人的率真。

20愚翁:

《道德与现实》道德在漫长的挣扎中逐步完成,良心在无尽的忧伤中得以完美。主人公用催人泪下的人间悲情谱写了一曲人生交响乐。毫无疑问,赡养老人,尽心尽孝是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假如我们是有良知的主人公,也许会如此。可换个角度,倘若我们是那位不幸的植物状态的老人,则会选择拒绝治疗,会呵斥后人是不孝儿女。因为天下的老人都期盼儿女安好,自个的委屈是小事。很佩服作者和主持人,修行老辣,目光独到,二位弄潮勇士,把众多读者推向人生道德理念,生存现实境况的风口浪尖上。假如换作我,该如何面对?这是给所有读者的必答题,要素有道德,良知,灵魂,方法有逻辑,思维,甚至悬疑伏笔。我想如此作答:我们都生活在现实社会的茅草房里,不可能身处道德世界的海市蜃楼中。可得就全力去争取,不可得就理智放手。

21邹求才(芜湖):

小说这种体裁在我们赭麓群里是不多见的。江总这篇小说篇幅不长,可结构紧凑,层次清楚,小中见大,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读后心灵震撼,唏嘘不已。

作品,通过大刘一家在母亲被医院判了脑死亡之后,一家人对待服侍母亲的态度展开,重点叙写了大刘和二妹坚守和看护,为了有一声吗喊,绝不放弃。经过三年的坚持,几乎耗干了大刘一家所有人的身体和积蓄,尤其是大刘和二妹。大刘摔断了腿,头发掉了快成秃子。最惨的是二妹,精神的抑郁和身体的透支,竟然是乳腺癌晚期。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是雪上加霜,压力天大。矛盾的加剧,把故事推向高潮。最后结果是明显的,结局是凄惨的。故事一波三折真实地再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因病魔导致了一家人生活的艰难、苦楚、折磨、煎熬和无奈。

一个作品的意义在于它对社会和现实的揭示和批判。这篇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揭示出令人深刻反思的社会问题。其一,传统的孝道思想受到现实生活的挑战。老人生病了,还是不治之症,怎么办?大刘的妻子说,应该学会放弃,而不是折腾健康的人,劳民伤财没有意义;而大刘和二妹是坚持的,可其结果是凄惨的。这个命题,不同的人可能有多种不同的答案,小说留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其二,是社会层面问题的思考和发问,关乎国计民生之大事。我们社会怎样来解决社会底层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刘一家兄妹五人,五个家庭被一个老母亲的病,拖垮了身体不说,耗尽了所有的积蓄。那么,我们老百姓的免费医疗的路程还有多远,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呢?

小说就故事而言,是结束了,“落定”了,但它揭示出的问题、引入的思考却永没有结束。

22小悠(三门峡·红霞):

江总的文章再次拜读之后,心还是久久不能平静。再次拜读依然是这样的感觉,人性呀,真的是很难下定论。孝敬父母是应该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父母生育我们,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理应当感恩和尽孝心。但是在母亲生病成植物人后,哥哥和妹妹轮流去照看,尽孝心没什么,但慢慢的却打累垮个家庭。妹妹自己本身又患上了绝症,哥哥也陷入人生的窘境。实在是两难选择,该怎么选?选母亲,还有老娘,舍妹妹,妹妹还有自己的孩子,还年轻,人生的路还长。都是亲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两难选择。但是作为母亲,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呀,她一定也愿意把生的希望留给女儿,减轻儿子的负担。最终,由于儿子的执着,硬生生的把妹妹给累垮了,把自己也拖一进去了。作为一个人在做这样的抉择的时候,真的是很难很难很难。左右都是至亲,该给谁生路?真的是人性的拷问,取舍该有多么的艰难,该受多么大的熬煎。不说对错,只说结果,最终不仅搭上一个,累垮一个,也没有留住人……。也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母亲想看到的结局,哪个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安健康呢?!这篇文章给读者留下深思。人性啊,真的是很难定论,有时候我们执着坚持的未必是对的,放下也许会好很多。这就是江总行文的妙处,就是把这个难题留给读者,让读者去深思,去感受,去体会。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无奈吧!

23毛粒子:

我一直把半月评,当作群里一次聚歺宴会。在那饭店,菜合不合口味不重要,聚得就是这份子喜兴。

我也常把半月谈看作持宝鉴品会。

今晚是老板亲自带宝来了,是真品,次品,咱们就学高考阅卷老师,不看姓名,闷着头打分。

1.这是一篇纯悲情的短篇小说,带有一定的散文性,抒情与叙述并茂。

一定有作者所遇或借助的生活原型,不然写不出这样家庭内幕。

2.文章摄取一个家庭的特殊岁月段,敢于涉猎这种偏主流的题材,解剖家族隐私。

打破了赭麓平台一贯展现的,轻歌曼舞,怡山亲水的太平创作局面,较深层次地触及亲殇这一社会领域,开了新河,大值点赞。

3.文章有多处动情点,尤以大刘伏在妻子身上大哭一场最催泪。

使我读第二次时泪流满面,因为我也经历了亲人离别的折磨。

4.文章外型,内胎,大小,年代,报价,没毛病,是一篇实打实的散文小说。在赭麓平台展览算是真金白银,拿到报刊拍卖亦是等身。

4.要说进言,那就是文章再提高之类的事。

整个剧情都处在悲伤之中,叫人压抑喘不过气。

若添加几位主角以前生活一点小欢乐,定起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文章已经接触到思想深刻性的边缘,再深挖一下,震撼力更强。

另外,文章分行疑似过多,像阅兵式有解放军踩掉了鞋子。

24徐文有(安徽芜湖):

(江)城今初雪,菊残不远梅暗香。

(锐)意更砥砺,尘埃落定仍攻坚!

25小小的白云:

最近比较忙,粗略的过了一下,简单点评几句,至于是不是与作者想表达的一致,另当别论。好文章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感想,很可能是千人百样!

1.这文章看了,让人不甚唏嘘,命运造化弄人,家文化的影子还在,这是值得推崇的,应该传承的,反观如今,家文化岌岌可危。这是种根文化,如今有被刨的风险。

2.歌功颂德,咏唱太平,此类文章有笔皆可为,巅峰丹青难描人世风云雷电,好文章应该让社会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这笔下有颗悲天悯人的心(作者有没有这心我不晓得)。

3.开头的老人未得善终,让人揪心,甚至都让我想到了以后的死相,生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死自然也不愿意麻烦别人,结合当下某疫苗公司的新闻,让我顿时对西医恨的牙痒痒,对中医也是怒其不争!

4.深叹一口气,人间有雨云上晴,这一步没有人躲得过,到临了,不见得有这样的儿女。

写作手法在我心里不是最重要的,所以没法点评。

26宣政囯(芜湖):

上次看了江总的小说,今天又仔细地拜读了一遍,再看各位老师的评语。可以说江总的文字功底是很扎实的,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或迟或早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我的一个朋友的舅舅曾经放弃对他父亲的救治,实际上只要给他正常输液,老人是能活很长时间的。当时我很不理解,现在我感觉能理解一些了,有时做出抉择是很难的。如果我将来遇到类似情况,我愿意选择放弃治疗,不给家人增添负担,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江总的小说不足之处我认为是太平铺直叙了,缺乏深刻的矛盾和冲突,如北峰老师所说,缺乏悬念。有一次听《清明》杂志赵主编讲座,他说小说一定要折腾,而这篇小说主人公显然折腾的还不够,所以还不够吸引人。如能加以改进,必定会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27北峰:

这是一篇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问题小说,故事完整,文字简练,结构紧凑,人物鲜明,矛盾集中,可读性较强。其主要特点有:1、文字极其简练,把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用不长的篇幅都叙述得一清二楚,语言十分经济——这也是江锐老师作文一贯的风格;2、故事非常完整,起因、发展、高潮、结尾俱全,符合传统小说的章法;3、结构安排紧凑,时间、人物、事件、场景、矛盾都很集中,紧紧围绕主要矛盾展开;4、主题符合现实社会问题,对于人性的拷问和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思考都有其社会意义,作者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事不是凭空编造的。从大家热烈的讨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谈几点不足:1、在写法上有点落俗套了,表现手法单一且陈旧。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小说,不如说更像是一个都市故事——在《故事会》一类的书上就经常刊载类似的故事;2、通篇没有环境描写和细致入微的心理刻画,这也是小说和故事的分野之处,小说重在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而故事重在情节的完整性与合理性;3、缺少悬念,从开头到结尾都顺理成章地设置好了,没有任何悬念。这就降低了小说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小说首先要“好看”,人物、情节、环境等等都可以虚构,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这些都可以虚构得面目全非,甚至匪夷所思,这恰好是本文所缺少的。

文章作者江锐:

最后,感谢一兵今晚给我一次机会,和大家直面交流,我觉得挺好。

在这里,我有一点想法,就是

1.无论文章的内容及质量如何,既然能被选上半月评范文,作者都应该虚心接受和无条件支持,因为这是群内活动,群员都应该积极参加。

2.好多人认为自己做半月评主持不行,其实不然。这不光锻炼胆量,也能增加友谊,同时更能提高你自己的写作技巧,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你肯定要对被选的文章来一次剖析,来找出它的优点和不足,以及它的中心思想,先不论正确与否,但至少让你认真一次,就足够了。

3.当主持人不可怕,被选上范文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愿不愿意动脑子,就是这么简单。

4.欢迎大家积极投稿,积极阅读留言,这不是负担,而是促进你积极行文的动力。

□本期整理编辑:杨东民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点评文章《尘埃落定》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