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水悠悠映古今

灞水悠悠映古今

文/张娟

灞河如一部徐徐翻开的书,悠长、静谧、耐人寻味。捧读灞河,书香四溢,载不尽历史的兴衰更替,飘不完连绵不断的华夏文明之气韵!

(一)从霸上到灞水之滨的传奇向往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总觉得灞水离我很遥远,遥远到只是语文课本中古文里的一句文言文,“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在号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部分中,起句军“霸上”,短短的几行字后紧接着而来“在霸上”,开启了楚汉相争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大事件的关键密钥,反复出现的“霸上”二字更是暗含着风云变幻莫测的历史发展走向的蛛丝马迹。伴随着刘邦开创大汉王朝,“霸上”这个蕴含着多重文化价值的地理词汇从此便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学典籍中占据了一席重要之位。

激荡在“霸上”的历史风云由这场在语文课本中上演的杀机四伏、扣人心弦的“鸿门宴”对决开始,也深深地融进了我的成长历程中。它不仅引发了我对这一段波澜壮阔历史故事的巨大兴趣,同时对“霸上”这个地名更是浮想联翩,充满了敬意和向往。正由此而初次与“灞水”相遇,据史料称“霸上”是长安(今西安)东部一处军事要地,秦穆公改滋水之名而为“灞水”, “霸上”之名便由此而来,本意是“灞水之侧”或“灞水之畔”。依稀记得少年求学的时光里,沉闷中迷茫,懵懂中奋力,每一天仿佛都在重复着枯燥,但又在平静中涌动着不甘!无数次在我快被书山学海的坎坷起伏压抑地几近窒息,濒临崩溃之时,“霸上”就像一个暗号,轻轻碰触便会带着我时空穿越到传奇的史诗中,就如同灰暗的心境投进了温暖的阳光之下!我明白这股力量既源于汉高祖刘邦当年在绝境中不放弃,夹缝中奋力求生存,并最终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直至大获全胜的历史传奇的魅力!又在于这两个字本身在自带流量光芒与铿锵有力音效的韵味中所代表的这片神奇之地的诱惑;更在于古典诗词里令人流连忘返、美不胜收的灞水之美。

从“春风灞水上,饮马桃花时”、“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闻说灞水桥边,年年春暮,满地飘香絮”的春日盛景,到“风宿骊山下,月斜灞水流”、“恋土函关外,瞻尘灞水东”、“瘦马频嘶灞水寒,灞南高处望长安”的地域形胜之美,再到“别君从灞水,举目在扬州”、“梅花灞水别,宫烛骊山醒”、“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的情意绵长。古往今来,数不尽的文人墨客倾倒于灞水之滨的春光柳色,在浪漫典雅的书写里寄托着无尽的故土情怀,分分合合中体验着千回百转的离愁别绪!无数次,我如同一个在沉寂中默默翘首以盼一丝雨露的禾苗在霸上风云的传奇故事里得到鼓舞和滋养,感受着绝境之后的盛世华章。我的心中又如藏着一处可以随时自由进入的桃花源,在对“灞水之滨”的无限美好意境中徜徉想象、自在神游。

当年的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少年时光里的这份隐秘的喜欢会在冥冥之中成为命运之神的一个预示,在暗中一路指引着我从西府小镇翻山越岭、辗转周折后一步步靠近、跨过灞桥,并最终驻足落脚于灞水之滨。屈指数来,从我初次踏足“霸上”到如今已逾春秋十三载,每日穿越往返于灞水之间,清饮灞河之水,拂面而过霸上的风霜雨雪,眼见着“柳色依依灞水春”一年又一年,曾经向往的传奇土地已成为朝夕相处的生活之都,曾经引我浮想联翩的灞水之美也成为了习以为常的窗前景、门外色……这份因缘际会如同梦境般让我与这边神奇的土地紧紧相连,呼吸与共!

(二)湖光倒影里的自然人文之美

从初闻灞水到今天生活工作在灞水之畔,我从青春年少走到了已近不惑之年。而灞水也从千年流传的历史传奇和古诗词里走到了如今焕然一新的盛世美景。“十四运”后初临灞河奥体中心段,一下车转身,大片湖水扑面而来的那一刻,我惊呆了。那一眼,仿佛历经了前世的约定,静待千年只为这一刻。在惊喜震撼的目光与水光潋滟的湖面触碰交融的那一瞬间,我深深地沉醉了,不由得感激这份荡漾了整个青春时代的惦念,未曾被辜负!

宽阔碧透的湖面大气辽远,在夏日艳阳的普照下,水天近乎一色,浮光掠影,波澜微漪,仿佛惊艳了时光的睡美人,沉静中呼吸着自然之气,这份惊艳少了些许“养在深闺人未识,一朝选在君王侧”的娇羞傲然之姿,多了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自由洒脱之气。

伫立岸边,静心凝望,在热浪中触摸着整个湖面的碧波凉意,河心岛与湖滨两岸的绿植生机盎然、聚拢叠翠,如恬静雅致的玉盘和轻柔的绿丝带,粉紫色的“网红”粉黛乱子草与“蒹葭苍苍”的芦苇或相伴、或相望,参差不齐,迷离柔美间透着呼之欲出的浪漫风情。对岸西望,令人拍案叫绝的一幕既如海市蜃楼般美轮美奂,却又实实在在地呈现在眼前,一幢幢整齐排列的高楼竟然变成了这汪碧水的点缀,那斜卧于水中的白色倒影栖身碧水之间,是自然之美与城市之美的结合。在这片倒影里,高耸的楼宇、辽阔的蓝天、如缕的白云、优美的岸线和一汪碧水相融相依,亦真亦幻。灵动飞起的大厦的一角倒立在水中,绘就了一幅灵动的风景画!“有时倒影沉江底,万状分明光如流。”古诗词的意境被更富层次和更具内涵的景致完美重现。

在这里,城市建设以追赶超越的加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场馆破土而出,在这灞水之滨竞相绽放。而这一幕幕却是从无到有、从寂寥到繁华、从沉默无声到享誉四海、从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到举世瞩目的“全运会”举办地……这里发生的每一次精彩蝶变,从这汪碧水破镜亮相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被时时关注、深情凝望、用心记录。城市风貌的每一丝变化都投影在这片灞水包罗万象的宽广水面上。一边是城市飞速变革的日新月异,一边是灞水奔腾不止的涌动向前。这份矢志不渝的彼此守候、见证就在这一幕幕的“倒影之间”。

他们的相遇相知是朝霞与夕阳一唱一和之间的光影徘徊,是钢筋水泥森林在灞水风姿意蕴中的悠然回眸!是城市的跃动之姿纤细毫末间透过这静默无言的水面镌刻进历史记忆的默契悦纳!是古老的灞水在流淌了千年、阅尽沧海桑田变迁后携带着新的气象奔向时代发展洪流的气魄胆识!无论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的白天,还是月光如水、星空如海的夜晚;无论是春光明媚、葱茏锦绣的春夏,还是金风玉露、 白雪皑皑的秋冬,城市之姿与灞水之态惺惺相惜的情谊就在这一次次的“倒影”中倾心会晤、坦荡以对,彼此映照,或在平静如镜的碧水上握手言欢,或在波涛澎湃的碰撞中心照不宣!

这份穿越了四季轮替,连接了斗转星移的“倒影”是这座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守护者给予这片有着传奇过往的灞水热土最真挚的热爱、最长久的敬意和最崇高的礼遇!据总工程师王总的介绍,为了打造这片水域景观,建设者们将狭窄的老河道拓宽至近千米,水面整体抬升,终于才有了眼前这撼人心魄的一汪碧水。这份守护者的仁者之心是中华先祖“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这份高瞻远瞩的目光着眼的则是灞河未来的“千年大计”!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以自己的初心不改永远地诉说着对这条流淌了千年的灞河最深的珍视 !

(三)跨越历史长河的古今盛世之照

灞水之霸,历来如斯!回望千年风雨起伏,“霸上”首次载入史册,可见于司马迁《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王翦将兵六十万(伐荆),始皇自送至霸上”。在随后大汉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霸上”多次以战略要地之名出现在典籍之中,一直到唐僖宗年间,黄巢义军退霸上再复取长安。唐代以后,霸上的军事要冲位置在长安失去京师地位后慢慢地衰落,逐渐地隐于历史的帷幕之后。可以说,从霸上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刻起,历经汉唐盛世,直至褪去光芒,霸上的兴衰无不与王朝更替紧密相连,古语云“得霸上者得长安”,“霸上”每一次的出现无不与驻军、征伐和战争相关。但有一个细节颇耐人寻味,即汉高祖刘邦彻底扭转局面节点莫过于他在撤军驻“霸上”之后与关中父老的“约法三章”(《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及其真正落实后所获得的民心。如果说“霸上”“鸿门宴”中的汉高祖在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中逃过致命一劫不乏历史的偶然性,那从“约法三章”开始所秉持的为民情怀和施政策略则蕴含着其开创大汉盛世的历史必然性。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如今的“霸上”,“三河一山”生态廊道将奥体中心、长安云、长安乐、长安书院、光影文化公园等地标性建筑串联成灞河之滨最璀璨的明珠。“一场两馆”“品”字形列阵于碧水湖畔,以国际最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比赛场地,同时能容纳八万多座位、承接88项赛事的大手笔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如今的灞河之新霸气!“十四运”盛典的大国风范如祥云紫气永久地萦绕于“石榴花”上,让这千年古都与千秋灞水交相辉映,傲然守望。遥想“八水绕长安”、“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之盛景当如是!

灞水之滨,从曾经的陌生遥远到今天的熟悉相连,穿越厚重历史的沉淀,带着华夏文化的集体记忆化成了一条希望之河、一条绿色之河、一条幸福之河!历史的“霸上”是独属封建统治者捍卫王权的利器、“直到南山不属人”的皇家贵胄园林;而今的“灞水之滨”却是满载着普通百姓的狂欢与幸福的宜居之所在、聚拢着城市活力与奋斗精神的希望之所在!鉴古而知今,灞河之美在其蜿蜒之秦岭而来的血脉传承;灞河之霸,在其历尽沧桑而奏响的盛世强音;灞河之源远流长,更在其以百姓心为心福佑两岸的赤子情怀!

文学的灞河、历史的灞河与曾经想象的灞河都抵不过现如今真正的灞河在这片神奇的土地所呈现的繁荣景象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八年前,首趟中欧班列从灞水之滨缓缓起航!伴随着“长安号”滚滚向前的车轮,在这个人口即将突破一千五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霸上”这片创造着大西安建设发展新速度和新气象的奇迹之地也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了更宽广更辽远的世界!

北望而去,映入眼帘的是横跨灞河两岸的白色“元朔大桥”。作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宽的自锚式悬索桥,“元朔”一词代表着一年之始,万象更新,更包含着蓄势待发的磅礴之气、跨越时代的引领之姿!大桥的主体正如一艘扎根大地直插云霄的“奋进之舟”永远向上,而倒影在水中的“奋进之舟”伴随着碧波荡漾的湖面一圈圈、一层层,粼粼闪烁,将这股精神汇进了这条奔流不息了几千年的灞水,跟随着它的脚步继续向前,这也是我们对“霸上”最美的期许!

作者简介:张娟,现在是陕西省西安市政协灞桥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灞桥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在《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浙江作家》、《杭州晚报》、《金华晚报》、《陕西作家网》、《文化灞桥》等各类省、市、区报刊杂志发表各类学术研究论文、书评、散文50余篇;参与编著《你几岁,我就几岁——100个中国妈妈的育儿故事》、《薪火相传》等著作。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灞水悠悠映古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