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的温度
韩启德
17个想法
◆ 医学是什么2
>> 《大学》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儒家重视礼乐制度和人本思想,知识精英当中“不为良相,即为良医”蔚然成风,当时只要是读书人都要读医书,一般也都会看病。
>> 文艺复兴,一是复古,吸收古希腊、罗马医学精髓,重新强调不能信神,要重视经验、观察和理性;二是复活,也就是人文主义的复兴,将人从神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是人,人的一切我应该了解”。
>> 自从麻醉和消毒问题解决以后,外科学就不断取得突破。
>> 如果人跟微生物对抗,谁比谁强呢?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几天甚或几分钟就可以换代,而人要20年左右才能换代,所以病原微生物通过遗传变异来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要比人强非常多。因此,我们对传染病的防控绝对不能盲目乐观。
>> 再看得深一些,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都是主观的感觉,心灵是我们的归宿,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特鲁多(E. L. Trudean)说得好,医生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 人们对现代医学的不满,不是因为它的衰落,而是因为它的昌盛;不是因为它没有作为,而是因为它不知何时为止。人们因为成就生出了傲慢和偏见,因无知而变得无畏,因恐惧而变得贪婪,常常忘记医学从哪里来,又是如何走到了今天,缺乏对医学的目的和要到哪里去的思考。
>>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还不太成熟的看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技术有可能大大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整合,迎来人类医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以后出现一种全新的医学。
>> 医生在看病时有很多经验性的、感性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意识过程,沃森可以跟100个、1000个、1万个著名医生看1万个病例,然后像下围棋那样,自己再去重复几百万遍,由此做出错误概率极低的判断。
>> 凯文·凯利的一句话:“雨滴汇入山谷的具体路径是不可预测的,但它的大方向是必然的。”
◆ 20世纪现代医学进展4
>> 缺乏维生素B1、A、C、D或K就会分别罹患脚气病、夜盲症、坏血病、软骨病或出血性疾病。
◆ 对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针的考量6
>> 由于超声、CT、磁共振、PET、特异性肿瘤标记物等先进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比以前多发现了一批没有症状和体征的、在以往诊断条件下不能发现的、进展很慢的(甚至不会增长,乃至能自动消失)和不会转移的早期癌症,仅仅由于这些病人的良好转归,癌症的治愈率才得以提高。
◆ 现代医学与中医应该和而不同 10
>> 人们可以不相信中医,但如果要否定和反对中医,最好先去弄懂中医。这才是科学理性的态度。
◆ 加强医学史学习和研究11
>> 大医之道在精诚,“药王”孙思邈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句警语就是对医生境界的精辟阐释。如果说在中国医生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高尚的职业,那么其根源正在于此。
◆ 感悟死亡 13
>> 有了某种信仰,执着地去追求它,使整个人生成为追求信仰的过程,就会觉得人生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对生死的态度就会是积极的。
◆ 我们中国医生16
>> 所谓“大医”,都是始于心诚,而成于精湛。
◆ 医学教师的第一课18
>> 爱因斯坦讲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当作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