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之《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

富兰克林·罗斯福

29个笔记

◆ 导言 危机·人民·领袖——罗斯福“炉边谈话”及其他

>> 罗斯福认为,危机关头,总统的角色就是要在许多分歧因素中找出对整个国家最有利的一致目标,并通过各种手段把各种力量调集在同一目标上来。

>> 领袖魅力更源自罗斯福的亲民,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经济金字塔底层被遗忘的人”——的关注。还在竞选时,罗斯福就于1932年10月19日在匹兹堡说:“

>> 第一夫人埃莉诺是罗斯福了解民情的一个有效渠道。他教妻子如何体察民情:“要观察人们的脸色,要看一下晾衣绳上挂着的衣服……注意他们的汽车。”夫人一回到家,他就仔细地问长问短——民众吃什么,住得怎样,房子如何,有些什么教育设施。

>> 原因何在?一位美国农场联合会的负责人在写给罗斯福的信中道出了个中秘密:“你捍卫人民的权利!”

◆ 6.谈推进更多的自由与安全(1934年9月30日)

>> 我相信亚伯拉罕·林肯的话,“联邦政府的合理宗旨是为全体公民做任何他们需要做但做不到或依靠其一己之力无法做好的事情。”

◆ 12.论经济形势(1938年4月14日)

>> 历史证明,强大而成功的政府不会发展出专制政体,只有那些软弱无力的政府才会如此。如果靠民主手段人们可以得到一个足够强大的政府来保障他们不受恐惧和饥饿的威胁,他们的民主制度就是成功的;但如果做不到这些,他们就会不耐烦了。因此,持久自由的唯一安全阀就是政府足够强大,可以保护人们的利益,同时人民也足够强大,且具有长远眼光,能够保持其对政府的完全的控制权。

我们是一个富足的国家;在讨价还价中,我们不必牺牲自由就能够保证安全与繁荣。

◆ 15.论国防(1940年5月26日)

>> 一个自由民族的精神和士气来自最底层的支持。

◆ 16.谈国家安全(1940年12月29日)

>> 不要让失败主义者对我们说已经太晚。永远也不可能更早了。明天则会比今天更晚。

◆ 17.宣布全国进入无限期紧急状态(1941年5月27日)

>> 我们当中不乏胆怯之人。这些人认为我们应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和平,以免永远失去自由。对这些人我要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度在用斗争成功地捍卫了民主后,反而失去了民主。我们不能因为威胁而不战自败,而我们正在为抵御这些威胁做准备。我们的自由表明我们已经具备打赢这场战争的能力,而投降只能使自由不复存在。我们唯一恐惧的事情是恐惧本身。

>> 我们只会接受这样一个世界:人们能够畅所欲言,每个人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崇敬上帝,没有贫困,也没有恐怖主义。

◆ 19.关于对日宣战(1941年12月9日)

>> 强盗逻辑统治下的世界,任何个人、任何国家都没有安全可言。

◆ 20.谈战争的进程(1942年2月23日)

>> 打那时起,华盛顿艰苦岁月中的行为就为所有的美国人树立了在精神上坚忍不拔的典范。他坚持自己的方针路线,这在《独立宣言》中有明确的表述。他和与他并肩战斗的勇士们深知,没有自由及国家的独立,个人的生命及财富也就没有了保障。

>> 浩瀚的海洋一直被看作保护我们的天然屏障,而实际上它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战场。我们正不断地受到敌人的挑战。

我们必须看清并面对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我们必须要在全球范围内与敌交战。

我们要在遥远的地方与敌交战,因为我们的敌人在那里。源源不断的补给使我们占有绝对优势,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坚持打击敌人,即使在某一段时间内我们被迫放弃。实际上,敌人每一天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为了保护我们的补给线以及与盟军之间的交通线,我们要在遥远的地方与敌交战。敌人正在竭尽全力,争分夺秒地想切断它们。纳粹德国和日本的目标是将美国、英国、中国和苏联分割开来,各个包围并切断补给和增援。这就是轴心国的“分而歼之”的惯用伎俩。

>> 第一,我们将无法再为中国提供任何的援助。五年来,勇敢的中国人民抗击着日本的侵略,歼灭无数日军并摧毁大量的日本物资。援助中国进行英勇的抗战并最终发起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的抗战是最终战胜日本的重要因素。

>> 那些心存幻想、认为美国可以孤立生存的人们是想让美国之鹰效仿鸵鸟的做法。很多这样的人担心我们可能会引火烧身,他们想使美国这只雄鹰变成乌龟。但我们还是要做雄鹰,在蓝天上翱翔并对猎物发起猛烈的攻击。

>> 美国人应该懂得,在很多情况下,军事行动的细节是不能透露的,除非我们确定公开这些细节不会给敌人提供他们还没有掌握的情报。

政府对美国的民众完全有这样的信心:即使听到最坏的消息,也不会畏惧、不会丧失信心。反之,民众应当对政府充满信心,相信政府不会对公众隐瞒真相,除非公开的信息有利于敌人打击我们。在民主的国度里,政府和国民之间应当始终以诚相见。然而,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我们一定要慎之又慎。这一点对那些政府的批评者们来说也是同样的。

>> 我们的首要工作是加大生产力度,日以继夜地生产,以确保美军能拥有海上优势并拥有制空权——不是略占优势,而是要占绝对优势。

>> 今年的1月6日,我确定了所要生产的飞机、坦克、舰船和枪支的确切目标。轴心国说这些目标是异想天开。今晚,也就是两个月后,经过唐纳德·尼尔森和其他负责生产的官员的仔细调查,我可以告诉你们,这些目标即将实现。

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角落,专家和工人们都在为了国家而忘我地工作,夜以继日地生产。除极个别情况,劳动者、投资者和农场工人都意识到现在不是谋取超额利润的时候,也不是彼此之间互相竞争的时候。

>> 我们需要建立新工厂,扩充原有的工厂。我们需要工厂转产以适应战争的需要。我们正需要更多的人来运营这些工厂。我们正夜以继日地工作。我们意识到,多生产出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艘军舰、一支枪或许就能在几个月后改变远方战场的战局,就可能会让美军的官兵少流血、少牺牲。我们深知,如果我们战败,将需要几代人、几个世纪才会让民主的理念重生。除非我们不做更多的努力,除非我们把军火都浪费在互相的摩擦上,否则我们是不会战败的。

对每一位美国人来说,这里有三个崇高目标:

第一,我们应该不分昼夜地生产。如果我们中间产生分歧,我们应搁置分歧,坚持生产,直到我们打赢这场战争。这些分歧可以通过调解或仲裁来解决。

第二,我们不应为某个团体或某个职业谋求利润、特权或利益。

第三,如果国家向我们发出呼吁,我们应当放弃某些便利并调整我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应当欣然为之。我们不能忘记我们共同的敌人正蓄意破坏我们的家园和我们的自由。

这一代美国人已经认识到,有些东西比个人的生命和某些团体的生存更重要。个人有时候必须做出牺牲并乐于做出牺牲,不仅仅是个人的享乐、私人的财物、与挚爱亲人的交往,甚至还包括个人的生命。在危及时刻,在国家危在旦夕之时,我们应该懂得并牢记这样一个道理:国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为国家做些什么。

>> 伟大的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损失。重庆几乎被夷为平地,但作为不可战胜的中国人民的首都,重庆依然屹立在战火中。

>> “考验人们意志的时刻到了。”托马斯·潘恩在营火旁将这句话写在鼓面上。这就是当时华盛顿率领的衣衫褴褛但意志坚定的一支小部队穿越新泽西时的写照:寡不敌众,屡败屡战。

华盛顿将军将托马斯·潘恩写的这句豪言壮语读给大陆军的每一位官兵。这些话语给了美国第一支军队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

在这样的危急时刻,只能打胜仗的士兵和只能共欢乐的爱国者,都有可能因为目前的逆境而畏缩不前。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将得到人民的感激和爱戴。暴政就如同地狱,是不会轻易就被推翻的。然而,我们都应这样抚慰自己:“做出的牺牲越大,赢得的胜利就越辉煌。”

>> 美国人民在1776年如是说。

今日的美国人民仍如是说。

◆ 27.关于德黑兰会议和开罗会议(1943年12月24日)

>> 英国、苏联、中国、美国以及其他盟国的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3/4还要多。只要这四个军事力量强大的国家团结一心,坚定地维护世界和平,就不会有哪个国家能够再次挑起世界大战。

◆ 28.致国会的国情咨文(1944年1月11日)

>> 这才是打赢战争的真谛——全力以赴,倾其所有,而不是只用一只眼睛关注海外的战事,另一只眼睛盯着一己私利或党派的利益。

>> 没有经济上的安全和独立就不会有真正的个人自由。“贫穷的人不是自由的人

◆ 2.首任就职演讲(1933年3月4日)

>> 我们唯一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一种莫名其妙、毫无根据的恐惧,它把我们转退为进所需的种种努力化为泡影。

>> 幸福并不在于单纯地占有金钱;幸福还在于取得成就后的喜悦,在于创造性努力时的心灵震颤。千万不要再去疯狂地追逐那转瞬即逝的利润,而忘记了劳作带来的喜悦和激励。

◆ 3.连任就职演说(1937年1月20日)

>> 检验我们进步的标准。并不在于我们为那些家境富裕的人增添了多少财富,而要看我们是否为那些穷困贫寒的人提供了充足的生活保障。

◆ 4.四大自由(1941年1月6日)

>> 罗斯福概括出了人类理应享有的四种权利——言论、信仰自由以及不虞匮乏、免于恐惧的自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书摘之《炉边谈话》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