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高产背后的工作思路

论当今中国文坛历史小说写的最好的作家是谁?马伯庸应该当之无愧,而且在高产的作家中,他也名列前茅。自《显微镜下的大明》开始共,他几乎以每两年一部书的速度不断刷新着读者的视野。

虽然觉得鸡蛋好吃就去关心下蛋的鸡是怎么做到的会显得很没礼貌。但刚好最近的一篇新京报对马伯庸的采访中,亲王很慷慨的回答了关于自己如何写历史小说的问题。于是笔者总结如下:

首先,他的每一部历史小说其实都是写“命题作文”。他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本来就知道的多才去写,而是先发现要写的题材,再去查阅相关资料,到最后甚至以为是为了看资料而写小说。

比如近几天出版的新书《大医》,灵感就来源于一次参观医院,他刚走进去就明锐感觉到一阵历史的沧桑扑面而来,不禁肃然起敬。于是就向医疗方面的专家朋友请教,发现他们的知识太过专业--他需要的洽洽是民国开始那段时期医生们是如何将错误的医疗知识不断纠正的。他只好自己去查阅当时的《申报》,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最后各种资料收集下来居然有了满满两大书架。

其次,他保持着一种“8小时”写作时间,亲王干脆把工作室搬到一所学校旁边。每天差不多从早上8点开始写,到下午6点休息。他大概每天可以写7千字,从亲王小说阅读体验酣畅淋漓来看,他写的应该不是很吃力。据说小说家刚开始写作吃力,是因为还没找到自己的“文体”,用村上的话来说,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感,进入自己的节奏就可以让写作变得轻松。而亲王也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就是把故事简述转化成小说的语言,相当于在写成剧本的基础上进行场景化。

就采访信息,亲王历时两年半完成了这部新作,暂时还没有下一部作品写作计划,他打算休息一段时间。还有,从他转发的读者评论来看,这部《大医》似乎和他以往的作品不太一样,70%的虚构却显得更“真实”。也许写一部小说和从零开始造一整辆车的过程类似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马伯庸高产背后的工作思路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