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修‘‘与‘‘妙修‘‘

这对概念来自于最近看的一本行为心理学家肖恩扬的著作[带来持久改变的7种武器]。这是一本斯坦福精英写就值得的反复细读指导实践的干货。
很多人对格拉德威尔提出的[两万小时天才论]耳熟能详。这是他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其著作[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种首次提出的概念。大意是一个人要在他所从事的行业成为脱颖而出的天才,要花的时间约为两万小时,而且前提是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时间,毕竟我们很少有人成为走路大师或者呼吸大师。而且他提到这些异类或者说天才,他们的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出身,社会变革或者机缘巧合让他被放到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坚持两万小时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往往高估了他们的个人努力的因素。比尔盖茨对于自己成功的总结就一句话‘‘我很幸运‘‘,格拉德威尔认为这句话很可能是真的。
异类的成功启示一个是尽可能让我们的努力变得高质量,比如把自己放到好的环境去发展;另一点是不要让文化成为阻碍因素,第二点更多的是针对领导企业。
那么我们如何为自己打造高质量的努力呢?最好的办法即使利用快修结合妙修的学习模型。
首先,‘‘快修‘‘指的是对人做某事的需求进行直接强化。也就是让行为人快速得到奖励让其与行为挂钩。作者以一位外国大使学习印尼语言为例,他周围的同事没有一个人学好这门语言,但他决定改变这一状况,毕竟他已经掌握了四门语言。首先他选择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小说的印尼版,因为读过很多遍对剧情了然于心,因此他阅读这本外语没有困难,还能很有趣味的查一些生词熟悉常见的句型。一次他到超市结账时用上了几个新学的单词,感到很有成就感。这样他就完成了快修阶段的目标。
接下来,就是‘‘妙修‘‘,与快修的快速奖励获得成就感不同,这一阶段是要让自己去跳出舒适圈寻找有挑战性的目标,尽量让自己对奖励脱敏。关键是在自己觉得丧气得奖无望的时候来一组‘‘妙修‘‘让自己重拾信心。这有点像把自己当成小白鼠,时不时得到奖励的同时也让我们做事的频率提高。
回到那位大使的‘‘妙修‘‘阶段,他在入门印尼语后带来的愉悦感平息后,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更具挑战来维持自己的学习动力,就是当众发表一次纯印尼语的演说,提升自己的影响力。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来加深自己对这门语言的理解。他的演讲结束后,他得到了当地民众的尊敬,也更加理解当地的文化。他和司机决定用印尼语和他沟通,抽查自己平时所学。后来,他离开印尼多年后,他仍然不断练习,印尼语说的还是很流利。
这一循环的模型可以让我们更有动力和成就感的学习一门技能。当然,前提是把目标细化,制定步骤计划,让我们更方便的从A点出发到B点,而不用想太多。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快修‘‘与‘‘妙修‘‘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