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今早听了一篇关于英国美食作家扶霞邓洛普的‘‘新书‘‘[川菜]的介绍文章,记得去年看过她的那本畅销书[鱼翅与花椒],感觉非常有趣,原来写美食可以这么文艺。于是她的新书[川菜]一推出我就第一时间买了电子版,不便宜的98蜗牛壳。不过一看前言居然是2001年就出版的书,我感到有点失望,竟然不是新作,而是炒冷菜,于是暂且放下[川菜]来聊聊那本真有料的[鱼翅与花椒]。
书名就很不俗,引人遐想。作者的中文扶霞名是音译的,据她说‘‘扶霞‘‘是一种花,似乎拼写和谷歌的分布式系统一样。书籍封面则是扶霞在弯腰探索小巷大妈卖的中国小吃。所谓‘‘鱼翅‘‘原来是中国特有的一道海味--鲨鱼翅,这道菜老外几乎闻所未闻,也是一般人吃不起的佳肴。扶霞以此来象征她对中西方饮食差异的认识。老外只认吃肉,至于那些口感奇怪的动物内脏如火锅绝配的‘‘毛肚‘‘之类的肯定是避而远之。而扶霞因为90年代曾经到四川留学,肚子饿不得不接受同学们聚会的这种‘‘黑暗料理‘‘,因此渐渐习惯养成了‘‘中国胃‘‘。
她作为当时中国回头率极高的‘‘老外‘‘,居然大摇大摆的在那些街头小面摊用一口‘‘四川话‘‘点担担面,更是让路人惊掉眼镜。毕业后,扶霞争取留在四川一段时间,而伙伴们都留下她回到了英国。这位胆大的英国姑娘想学川菜,并且报名参加了厨师培训班。当时班上当然只有她一个扎眼的外国人,眨着好奇的眼睛围着师父转悠,边用有限的汉子记录着菜谱。这些动力就来自于她对川菜的热爱。
学成之后,她坐上了火车回英国。她的这段留学生涯不乏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记忆,比如那时中国流行的大大卷让她吃坏了牙齿;在火车上,她第一次买了那种红皮包的味道独特的腊肠,也就是双汇火腿肠,她回到英国后还很怀念它的味道;还有那么一个惊悚的片段,就是她看到蔬菜上一条菜青虫,居然就那么用手捉起来放进了嘴里,感觉还嫩嫩很好吃。看她描述的我也寒毛一竖,对她的勇于尝试甘拜下风。
不过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花椒],这种作料当然也是英国买不到的。扶霞回英国后时不时还会坐飞机到香港,再回四川拜访那些熟悉的小巷,可惜那位她想学的‘‘担担面‘‘师父已经因为翻天地覆的城市变迁不知哪去了。扶霞此时已经是个发表了不少美食作品的作家。来到中国继续收集素材,有次她听闻一个山区拥有着中国最好的花椒,好像就叫‘‘花椒之乡‘‘。
在那里,她见到了花椒树。还和当地农民要了一棵花椒树枝想带回英国栽种。当地政府听闻有这样一位稀客,便主动请扶霞去做客,请她吃当地特色菜。扶霞欣然前往,与书记交谈时提起想请他帮忙联系买上好的花椒,因为听说很容易买到‘‘以次充好‘‘的花椒。书记连忙安排秘书去买,第一次买来的居然也是假货,书记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然后他让秘书到指定的某家农户那里才买来了真灼的一袋上好花椒。吃饭时,扶霞觉得当地人很热情,答应为他们写一篇文章宣传花椒。饭局结束后,有位农民对扶霞说‘‘你为什么吃的那么开心,你也知道我们这里很贫困,你吃的都是我们的血汗。‘‘扶霞哑口无言,她感到心里一阵内疚,但当时她真没想那么多。
到她再次准备回英国,上飞机前她到一家餐馆吃饭,突然想起机场很可能不会让她把这棵花椒树带上飞机。于是为了让它有机会活下来,她把这棵树放在袋子里留在餐桌上,希望有人能带走回去种,当然很可能也是会被扔掉。这就是标题中后半段的花椒由来。
扶霞在每篇文章的结尾都会附上一道川菜谱,比如狮子头之类的。我们身为中国人更是应该少叫外卖多下厨,争取有天也能出一本小楷写的家传菜谱。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鱼翅与花椒]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