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散文还是可读性强,基本可以像买包小吃那样买来看,而且书名也往往听起来很好吃,比如[大萝卜和难挑的鸭梨],还有[鸡蛋与高墙]。
这本书其实是篇长散文,主要是通过回想一个他小学时与父亲扔猫的一个小插曲,串联起了对父亲的一系列回忆。
这个‘‘弃猫‘‘的故事乍一听很不可思议。他的父亲一次谋划着把家里的那只贪吃猫扔掉,因为战后生活不易,多了这个宠物就是多一份负担。骑自行将它扔到十公里外的地方是很保险的弃猫方法。于是村上坐在后座抱着猫,父亲骑着单车到了离家很远大概十公里的地方,然后把它放下车。它一溜烟就跑了。
父子俩还有点不舍的骑上车回家,没想到那只猫居然先他们一步到家了。震惊之余,他们觉得这只猫很有灵性,于是继续养它,而且养猫也成了村上家的传统。记得村上在一篇散文里就描述了他在读早稻田大学时期,与夫人阳子住在一个狭小的三角形屋子里,养一只猫,屋里有阳光,就会有好事发生。于是他开了一个爵士乐酒吧,业余写作。像一滴偶然的水滴自由落下,然后通过写作把这种偶然传给周围的世界。
这个故事也让我对猫的灵性深信不疑了,然而今早起床听到一篇文章,大意是现在铲屎官们给自己的宠物猫装上GPS和宠物监控后,发现看起来很乖的猫其实夜生活比主人丰富的多。
比如一位主人发现他的猫原来是个丛林探险家,晚上出门后行程基本覆盖了家周围十公里的地方,原本他以为猫最多只会在家周围一公里不到的地方溜圈;有一位铲屎官的母亲发现家里黑母猫有时会变成黑公猫,原来另一家人养的公猫养成了和她家母猫隔天互换主人家的习惯;而且似乎猫出轨现象并不少见,比如有一位主人发现她家的猫居然‘‘狡兔五窟‘‘,每天潜入五位自以为是它主人的家里玩耍吃猫粮。这些主人甚至通过项圈上的纸条联系上了,分享一些日常的撸猫体验。
所以,村上童年养的那只猫其实没有灵性。它只是发挥了猫‘‘小镇探险家‘‘的天性而已,抄一些捷径回去自然比父子俩骑单车要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