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女的故事]读后感

前不久看过大热的[使女的故事]以及续篇[证言],这是部反乌托邦小说,老实说笔者根本没读懂,还是在结尾的翻译者有感才能看到一点剧情梗概。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二部的叙事者嬷嬷,所谓嬷嬷就是使女孵化者,她们负责对使女洗脑,使她们成为生育机器。主角这位嬷嬷虽然迫不得已有时是主动做了坏事,但内心却是仍然保留着一处正常的部分,或者说是本性。这种本性是无论一个人怎样经历,怎样改变都不会改变的部分。这位嬷嬷则一直知道自己有位母亲,这位母亲曾是位名字隐去的使女。这位嬷嬷就一直想要知道自己是谁。后来妓院巧合知道一名使女是其实是她同母的妹妹,于是她抛下身份,带着她的妹妹一起逃走了。结尾她应该是带着妹妹见到了母亲,在一个不属于这个使女社会的地方。
这就让我想起了第一部,它是上世纪的作品,在今天看起来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映射,比如更远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之后,人口急剧下降,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因此这个小说中的国家就诞生了使女制度,把适龄生育的女性挑选出来,关在一个机构里,通过一种不让她们接触进步思想的方式,借由嬷嬷把那些教育思想灌输到使女的头脑里,达到洗脑让她们心甘情愿成为生育机器的目的。
第一部的主角就是一名普通的使女,她的第一个‘‘配种‘‘对象并没有让她怀上孩子,倒是另一位大主教对她产生兴趣,有时甚至会带给她一些‘‘禁书‘‘,所谓‘‘禁书‘‘其实就是史前的普通时装杂志。这无疑是给她开了一扇小窗。而后来,嬷嬷让她重新配种,对象就是那位主教。这时主角虽然无法拒绝,但她仍然抱有希望,就是等待那位自己真正喜欢的人。他也答应会来接她一起逃走。
正当她绝望放弃的时候,那个反社会的组织‘‘五月天‘‘突然和她取得了联系,于是她毫不犹豫坐上了‘‘五月天‘‘的车离开这个国家。就第二部来看,她的下落不明。就像第二部的那个嬷嬷一样,两人都有内心不可改变的部分,这是任何高墙也围不住,任何人也拿不走的希望。
作者通过这两部作品塑造了一个未来可能会存在的城邦国家,这个国家必亡。这样的社会历史上存在过,作者引用过马克吐温的名言‘‘历史不会重复,但会押韵‘‘。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使女的故事]读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