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小传

贝多芬小传

史飞翔

“我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真正打败我!——噢,我可以千百次经历人生,真是美妙绝伦!”——贝多芬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今科隆附近)的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他的父亲约翰·凡·贝多芬是一个男高音歌手,没有多少天赋但酗酒成瘾。母亲玛利亚玛格达蕾娜是一个厨子的女儿,作过女佣,她最初嫁给了一个男仆,丈夫死后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的童年是苦难的。贝芬幼年时, 莫扎特的故事家喻户晓, 约翰·贝多芬见此种情况, 羡慕万分,于是很早就强迫贝多芬开始学琴,并给予大量的功课,目的在于培育出一个音乐神童,以便藉此赚钱。4岁的时候,贝多芬就被整天关在家里,只能与键琴或提琴相伴,繁重的课程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有时候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在此环境下,贝多芬别无选择,只好任由父亲摆布,而走向音乐之路。对贝多芬而言,有这样的父亲或许是不幸的事,但他因此而创作了许多旷世名曲,对于后人则是相当幸运的。

贝多芬虽未能如父所愿,成为一名空前绝后的神童,但他非常努力学习,小小年纪,琴技已相当出色。7岁时,贝多芬已登台表演了。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成为宫廷大风琴手。不仅如此早在两年前贝多芬就完成了“德雷斯勒主题变奏曲”且被出版。1787年,贝多芬到了维也纳,见到了他崇拜的偶像莫扎特。贝多芬在大键琴上演奏了一会儿后,向莫扎特要了个主旋律。他即兴演奏得很出色,莫扎特听得兴致勃勃,转身对其他在场的音乐家说:“这个年轻人有一天会在世界上留下英名。”但是遗憾的是,贝多芬不能呆在维也纳,因为她母亲此时因肺病去世,于是贝多芬匆匆赶回波恩。贝多芬从小就很崇拜莫扎特,并且极渴望拜其为师,但是就在他离开维也纳不久,莫扎特去世了。

母亲去世后,贝多芬成了一家之主,担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重任。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酣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怕他浪费,把养老金交给儿子收领,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上留下了深刻的创痕。从那个时候开始贝多芬就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日的面包。这一年他17岁。

1789年5月14日,贝多芬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奥洛葛·希那哀特主讲的德国文学。此时,欧洲大革命爆发,而波恩大学正是革命者的一个聚集地。1792年11月,战火烧到了波恩。贝多芬只好离开故乡,来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法国大革命唤醒了世界也唤醒了贝多芬。l796年,他在笔记本上写道:“勇敢地战斗吧!就算我身体不够强壮,但我要利用天赋的才能去争取成功, 25岁不是已经来临了吗?……今年我将脱颖而出。”

然而天妒英才。1796年至1800年间,耳聋已开始折磨贝多芬。耳朵日益作响,内脏也像耳朵一样受到剧烈的痛楚。听觉越来越衰退。但是贝多芬却将耳聋这一可悲事实秘而不宣,隐瞒家人好几年,连对最心爱的朋友也不说。为了使他的残疾不被人发现,他足不出户避免与人见面。他独守这个可怕的秘密直到1801年。他不能再缄默了,他绝望地告诉两个朋友韦该勒医生和阿芒达牧师:“亲爱的、善良的、诚实的阿芒达,我需要你的帮助!你的贝多芬太可怜了。听觉是我最宝贵的能力,但是它现在越来越弱了。这种症状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那时我们还经常在一起,但我一直瞒着你们。现在它好像正在恶化,不知还能不能治好。我希望自己的病能痊愈,但是我一点信心都没有。我明白这病是无药可治的。以后的生活会很凄凉,我不敢见任何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命运太不公平了,我无法摆脱痛苦,我曾经发誓要超越这种痛苦,可是我做不到……”在写给韦该勒医生的信中,贝多芬这样描述他的生活:“我的生活太悲惨了。我失聪了,我无法与人交谈,所以最近两年我尽量避免与人交往。如果我从事的是别的职业,或许可以将就,可我是搞音乐的,没有听觉就太可怕啦!批评我的人本来就多,现在他们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在戏院里,如果我要听清演员唱歌的话,就只好站在乐对里。我甚至听不到唱歌者的高音。如果我坐的稍微远一些,只能勉强听到别人的喊叫,一旦他们说得小声点,我就什么也听不到了。我忍无可忍了,我要诅咒命运!伟大的史学家、伦理学家普卢塔克教我学会忍耐,但我宁愿战斗,而不愿这样毫无意义地忍耐。有时候,我也会想,这是不是上帝的故意安排。忍耐是多么残酷,但这是我唯一的出路。”读着这近似心灵倾诉的表白文字,任何一个富有良知的人都会被他打动。

在这些肉体的痛苦之上,又加上了另外一种痛苦,那就是爱情。贝多芬一生没有结婚,但他却有着丰富且曲折的爱情经历,他的朋友魏格勒曾说:“贝多芬无时不在恋爱,而且爱得刻骨铭心。”贝多芬对女性要求很高,在他的歌剧《费德里奥》里的这个人物——费得里奥,就是贝多芬一生梦寐的女性:年轻漂亮、端庄聪慧、意志坚强、气质高贵。然而他的理想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寻觅,用他自己的话讲,现实中他遇到的女性“有灵魂的没有肉体,有肉体的没有灵魂”,如果女性姿色不出众,贝多芬说“还不如爱自己”。正因为如此,爱情对于贝多芬来讲,永远是有花无果。

1800年,贝多芬在维也纳给布伦斯维克伯爵的两个女儿——特雷泽和约瑟芬娜教授钢琴,并在伯爵家里和16岁的琪丽爱泰邂逅相遇,琪丽爱泰是特雷泽和约瑟芬娜的表姐,她风情万种天生丽质,贝多芬被她深深地迷住,虽然贝多芬像貌平平,但音乐才华横溢,内心世界丰富,琪丽爱泰也对他有好感,不久,两人就双双坠入爱河,两年的热恋让贝多芬遇到少有的幸福生活,他写信给韦该勒:“现在我感觉到生活真是太甜美了,我也不再孤僻——是一个可爱的姑娘改变了我。我们相爱了。这是我两年来第一次感觉生活的美好。”然而贝多芬为这段爱情付出了很高的代价。首先,残疾和贫困使他无法娶他所爱的姑娘,其次,琪丽爱泰的风骚、稚气和自私也使贝多芬异常苦恼。1803年11月,琪丽爱泰抛弃了贝多芬,嫁给了意大利伽仑堡的一位伯爵,这对贝多芬打击非常大。他的心灵原本就因为疾病而变得十分脆弱,这次打击更让他狂躁,几乎把他摧毁。为此他差点自杀并写下了遗书。遗书上注明“等我死后拆开”。让我们听听贝多芬这一时期的表白吧。“从此我失去了生活的勇气,我的生命不再有依托!天啊,让我真正的快乐一天吧,哪怕只有一天也好!我从来就没听过快乐的声音,它藏的太深了!我的天啊,什么时候才能重获幸福呢?我不再快乐了,永远不再,真是残酷啊!”这种呼声像是生命尽头的最后一声呐喊,凄惨之极,令人不忍卒听。然而贝多芬并没有被击跨,相反他喊出了:“我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真正打败我!——噢,我可以千百次经历人生,真是美妙绝伦!”
  和琪丽爱泰分手后,贝多芬立即将感情转移到约瑟芬娜身上,约瑟芬娜美丽动人,而且很有才气,不过一生命运坎坷,年纪不大时就嫁给了大她30岁的伯爵,婚后两人关系极不融洽,老伯爵于1804年暴卒,留下她和四个孩子,在此其间,贝多芬坚持给她上课,由于孤独寂寞,约瑟芬娜从贝多芬那里得到很多安慰,不久他们就发现彼此相爱,但这种互为伴侣的幸福日子也只维持了一年,当拿破仑进军维也纳时,约瑟芬娜带着她的孩子们逃到她在匈牙利的乡村别墅,而再回到维也纳时,两人都意识到彼此社会地位的悬殊,最终不会走在一起,于是约瑟芬娜做出了选择,从此不再见贝多芬,尽管贝多芬极不愿意,但还是接受了她的决定。为了自己和孩子,约瑟芬娜再次嫁人,然后没过多就家庭就告破裂,而约瑟芬娜也在40岁含恨早逝。
  正当贝多芬沉侵在失去约瑟芬娜的悲痛之中的时候,特蕾泽闯入了他的心扉,虽然他俩早在1799年就认识了,但当时特蕾泽不常在家,因而与贝多芬过从较疏。后来两人的交往逐渐频繁起来,于是彼此心起涟漪,互相爱慕,特雷泽漂亮迷人,多才多艺,尤其是绘画,她曾把自己的一幅肖像赠给了贝多芬,并在上面题词:“致罕见的天才,伟大的艺术家,上帝的宠儿。T.B赠。”作为回报,贝多芬为她作了一首钢琴小品并题上”FR.特蕾泽“,不知何故,他们也没终成眷属,在时断时续地相爱14年后,坦然地分手了,最后,特蕾泽也终身未嫁。
贝多芬成了爱情的弃儿。1810年,他又开始离群索居,过着孤独的生活。但此时他已经功成名就,光荣的时刻终于到来,他显然感到了自己的威力。于是他又不修边幅,举止也愈加放肆。他知道自己可以像其他伟人一样为所欲为。完全放纵他的暴烈与粗扩的性情,对于社会、对于习俗、对于旁人的意见,丝毫都不顾忌。裴蒂娜·勃朗太诺,——歌德的女友,她在见到贝多芬后,说:“即使是最有权威的君王,也不可能像他那样信心十足。”她为他的威力所压倒,她写信给歌德:“第一次见到他时,整个世界都黯然失色。他是那么不可一世,让人感觉世界已经不存在了,人类也不存在了,甚至包括你,歌德……我敢断言这个人的脚步比现代文明要快得多,我肯定……”

1814年是贝多芬的幸运年。这一年他达到了事业的颠峰。在维也纳,人们把他看作是整个欧洲的光荣。他在庆祝会上非常活跃,亲王们纷纷向他致敬。然而,在这段时间以后,接踵而来的是他最悲惨的时期,像他这样一个高傲而独立的天才,在轻佻浮华的城市里是不得人心的。1808年,他离开奥地利,到威斯特发里亚王奚洛姆·波拿巴的宫廷里去。奚洛姆·波拿巴邀请他去指挥乐队和演奏,并给他丰厚的报酬。就在这时,维也纳的一些高贵的评论家、音乐家认识到了贝多芬的重要性,他们说失去贝多芬会成为他们的耻辱。1809年,维也纳三个富有的贵族:贝多芬的学生鲁道尔失太子、洛勃高维兹亲王、凯斯基亲王,要求他留下来,并许给他4000弗洛冷(奥地利货名,每单位约合一先令半)的年俸。他们说:“显而易见,一个真正献身于艺术的人,也只能在没有经济顾虑的状态下,才能产生伟大的作品,所以我们首先要保证贝多芬的生活,为他扫清阻碍他天才发挥的障碍。”可惜的是这笔津贴并未付足。不久又完全停止了。1814年维也纳会议后,维也纳的风气也转变了。社会的目光从艺术转栘到政治方面,音乐口味被意大利败坏了,时尚所趋的是罗西尼,把贝多芬视为迂腐。这时贝多芬的朋友与保护人也分散的分散,死亡的死亡。同年,贝多芬和童年朋友斯丹芬·洪·勃鲁宁失和。从此他孑然一身。在1816年的笔记上,他写道:“我再没有朋友了,我继续孤独。” 这时,他已完全失去听觉。到了1815年的秋天,人们只有借助纸笔才能和他交谈。从1816年起,他开始使用谈话手册。

此后,贝多芬的生活是穷困潦倒。他被金钱的烦恼折腾的疲惫不堪。1818年,他写道:“我几乎要行乞了,但我不能让别人知道。”他说:“全集卷第106号的奏鸣曲是在特殊情况下写出来的。要以工作来换取面包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当时的德国提琴家兼作曲家斯普尔说:“他连一双完好的鞋子都没有,常常出不了门。”他欠了出版商很多钱,但作品又卖不出去。《D调弥撒曲》预约发售时,只有7个预约者,而且这其中没有一个是懂音乐的。此外,还有一件事情让贝多芬陷入无休无止的痛苦与烦劳。那就是他侄子的监护权。贝多芬的兄弟卡尔于1815年死于肺病,遗下一个儿子。由于贝多芬一生无子,因此他便将这个侄儿视同亲生的儿子。他把自己心中的全部热情灌注在这个孩子身上。为了争得对侄子的监护权他和他的弟媳打了一场又一场的官司,最终这个女人同意了贝多芬的请求。贝多芬本想让他侄儿接受高等教育,然而,尽管贝多芬替他筹划了无数美妙的前程,但是他最终还是不得不答应这个家伙去经商。但卡尔出入赌场,负了不少债务。1826年卡尔朝自己的头上打了一枪。然而他并没有死,倒是贝多芬几乎因之送命。卡尔痊愈了,他自始至终使伯父受苦。伯父的死与他有很大关系。几年以后,贝多芬在写给侄儿的信中说:“上帝不会抛弃我不顾的。将来一定会有人为我合上眼睛。”尽管1827年的1月3日,贝多芬将他的侄儿立为他正式的继承人。但是,后来为他合上眼睛的并不是他疼爱有加的侄儿卡尔,而是他的一位学生、青年音乐家安塞姆·希勒兰纳。因为贝多芬临终时,他那个无情无意的侄儿竟然没有在场。

身陷痛苦,但贝多芬并没有停止创作。1824年5月7日,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的首场演奏会,演出非常成功,盛况空前。现场的热烈气氛就像要发生暴动一样。群众五次鼓掌欢迎贝多芬出场。在德国这样一个讲究礼节的国家,即使是对皇族的出场,按照习惯也只用三次鼓掌。因此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交响曲引起狂热的骚动,许多人哭起来。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大家把他抬到兴特勒家,他昏昏沉沉地和衣睡着,不饮不食,直到第二天早上才醒来。

……

送走了欢乐却迎来了死亡。1826年11月末,贝多芬患了肋膜炎性感冒,为侄子奔走前程而旅行回来,在维也纳病倒了。他身边没有一个朋友。只好打发侄儿去找医生。但是这个麻木不仁的家伙竟忘记了使命,两天之后才重新想起。医生来得太迟,而且治疗得很拙劣。3个月后的1827年2月17日,他终于要躺在床上面对死亡了,弥留之际他还安详地说:“仔细想来,任何灾难不见得全是坏事。”1827年3月26日下午5时45分,伴随着狂风怒吼,电闪雷鸣,贝多芬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享年57岁。这位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的棺木从街道两旁站立的2.5万人中抬过。30位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作家和诗人手持火炬,其中有弗朗兹·舒伯特。今天在维也纳古老的公墓里,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这位大师的最后安息地——一块简朴的石碑,石碑上刻着那个辉煌的名字:“贝多芬”。

贝多芬的一生是一位伟大艺术家的一生,也是一个伟人的一生。为了无愧于自己崇高的理想,他在痛苦和不幸中跟命运顽强地、英勇地斗争了一生。为他作传的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这样评价贝多芬:“狂热追求永恒的浪漫主义音乐之父。他是一位才华横溢、孤傲怪僻、桀骜不驯的悲剧英雄,是所有处于苦难与拼搏中的人学习的典范。当我们无助于悲惨世界时,他会给予我们安慰;当我们疲倦于永无止境而又毫无结果的斗争中时,他会带给我们乐趣。”

今天,提起贝多芬,人们最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命运交响曲》。该曲纵横驰骋、气势磅礴,有着暴风雨一般的呼啸,尤其是开头的那四个音符——“梆、梆、梆、梆”,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任何一个人听了都会为之震撼。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的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不禁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形象,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 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像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 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塌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 作曲需要敏锐的听力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贝多芬竟然是个聋子。我想象不出一个连声音都无法听到的人是怎样作曲的。当全世界的人都沉醉于《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惟独贝多芬自己却听不到自己作的曲子。贝多芬是一个有着深刻思想的人,他生前曾说,他的领地在浩瀚的天空。他的责任是把艺术奉献给可怜的人类,也就是“将来的人类”。他要为他们造福,给他们勇气,唤醒他们的迷梦,斥责他们的怯懦。这个时代的可怜人,他们的心灵需要鞭策。

在我看来贝多芬的动人之处还不是他的音乐,而是他与命运抗争的那种精神。英国的剧作家、大文豪莎士比亚说过:“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法国作家加缪说过:“人类各有不同的命运,但却没有一种命运超越了人类。”法国作家布莱说:“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我们不应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试问,世间有谁的命运能比得上贝多芬悲惨?一个常年生活在寂静、悄无声息世界的人,一个把自己完全封闭在狭隘的内心世界、和人群完全隔绝的人,一个终生都挣扎在孤独、困顿中的人,却奇迹般地为整个人类谱写出了一曲不朽的乐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这样的人该有着怎样勇敢而绝卓的灵魂。面对命运贝多芬就像一只凶猛的狮子,能踢能咬。“我不会屈从命运的安排,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这就是贝多芬,一个人类最勇敢份子的精神。让我们记住他: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一个伟大的灵魂。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贝多芬小传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