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倔强的生命》读后
——2022年8月7日在《倔强的生命——丁大正自选集》座谈研讨会上的发言
张显斌
去年夏天,丁凯博士从东莞回来小聚,谈到父亲丁大正年事已高且身患多种疾病,想把这么多年发表的一些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新写的文章结集出书。我们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好事。
今年6月10日,丁大正先生不幸病逝,送别时,我看到遗像前有一本《丁大正自选集》初稿本。丁凯说,已联系好出版社,正在做最后的审稿,可惜没能赶在父亲生前完成出版,就让这份初稿本永久陪伴父亲了。
7月29日,丁凯特意送我一本《倔强的生命——丁大正自选集》,我很高兴,丁凯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让我们能通过丁大正先生的这本书更多的了解、怀念大正先生,了解、感受过去的岁月。随后周末的两天时间,我别的啥都没干,就把这本《倔强的生命》读完了。整体感觉这是一本人生之书、奋进之书、史实之书、可常读之书。
《倔强的生命》精选了大正先生1982年到2022年四十年间创作的几十篇作品,大部分都是在《延河》《安徽文学》《安康日报》《汉江文艺》等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还附录了几位名家对作者的长篇小说《秋雨》写的评论。读完这本书,基本上就读懂了丁大正先生和先生所经历的时代。
收录的作品虽是从1982年开始发表,但作品所书写的故事却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作者通过个人经历个人角度从不同侧面书写了一个时代发展史。如果说作者的长篇小说《秋雨》纪实性的书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新世纪的命运交响曲,那这本书则是通过不同年代所写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和名家评论来展现和丰满这个交响曲,可谓又一部励志《人世间》。
我们从这本书中能读到哪些呢?
读到历史与现实。书中既写到了“昨天”计划经济年代生活困顿、人民公社管理严格等社会现象,也写到了“今天”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发展繁荣社会的和谐美好。
读到苦难与真情。人世间有很多苦难,但人世间更有很多真情。吃不饱穿不暖,自谋生路被限制被歧视甚至被收容,没有户口没办法结婚成家等等。但象木竹沟的支老板、汉阴的文友、妇联的干部以及记住名的和叫不上名的很多人都给故事的主人公很多的帮助,让人感到,世上还是好人多,人间自有真情在。
读到抗争与顺应。面对艰难困苦,主人公做了很多抗争,不向命运低头,诸如没有生活的出路和收入来源,为了生活主人公干过石匠、渔民、货郎、爆过爆米花、打过水井、包过鱼塘、当过炮手,卖过碗、贩过竹子、贩过蘑菇、开过餐馆、棋牌室等等,这有好多在当时都是政策不允许或者不完全允许的,但他都干了。甚至当他发现牢霸要欺侮他时,先发制人把牢霸打得只喊救命。我们还看到了主人公的顺应,他顺应时代潮流,敏锐捕捉时代发展信息,甚至可以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用今天的话说,叫做善于与时俱进。因为顺应,他在有些生意中还赚了大钱,因为顺应,很多人愿意帮他,因为顺应,他也把两个儿子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一个还读了博士并在大学教书。
读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文学的魅力。生活就是柴米油盐,吃喝拉撒,有时快乐有时忧愁,有时花开满地有时一地鸡毛。可以说在常人看来主人公的生活是历经苦难,苦不堪言,但他却一次次把苦难踩在脚下,最终取得了一般人都难以取得的成就,可谓是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那是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信心和勇气呢?我想,最初年轻时,可能是生存的本能,到后来就是文学的魅力,他读书,写作,诗歌和散文发表了,他很欣喜,便继续写下去,后来还获了奖,参加了笔会,又萌生了写一个长篇小说的念头,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历时12年,长篇小说《秋雨》写成并正式出版与读者见面,著名作家贾平凹为其题写了书名,方英文为其写了评论。他还当上了县作协的秘书长,可能在旁人看来,这个不占编不发饷的作协秘书长算不得啥,但他却认为是对自己的肯定和褒扬。因为有了文学,生活中的那些苦就不算啥了,完全可以苦中作乐,化苦为乐。这不禁让人想起罗曼罗兰的那段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丁大正先生生前出版的小说<<秋雨﹥>
读到了平凡和伟大。主人公是芸芸众生中的平凡一个,他平凡得几乎被这个社会遗忘,要不是他自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很难说我们今天会记得他,如果说别人干点啥是从零起步,那他则是从负数起步的,他要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比别人更要大得多。他也是伟大的,他善良正直,从不为难别人,总是与人为善。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原型素材,能写出40余万字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被方英文认为超级写实小说,这在一般人或者说很多人都是做不到的。同时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他都是让人钦佩的。
那么现实生活中丁大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其实现实中的丁大正与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高度契合的。我与他打交道也不算多,2012年我到文广旅游局工作后,到三沈纪念馆就去的多一点,有时会看到一个留着大胡须的老头,安详而有神采,有人给我说这是丁大正,写过长篇小说,还发表过不少的诗歌和散文,这让我对这个老者肃然起敬。方英文的评论是:年过花甲而气满神足,一顶礼帽满腮银鬓,似曾在黑白电影《列宁在1918》里客串过某个群众。后来听说他开了一个“三丁书屋”,我想着是不是有点“三味书屋”的意思,就去看,看了才知道,是有一些书和报纸,还有两张麻将桌子,我问丁老师:这书和报纸有人看吗?他说:看的人很少,主要是我和两个儿子看,别人主要是来打麻将。问为啥叫“三丁书屋”?他笑着说:我家一个老丁、两个小丁嘛!那您打麻将吗?他说:我不打我打杂搞服务。我便知道了,这是丁老师开的一个棋牌室,有点收入贴补家用的。
文化上经常搞一些活动,有时有丁老师参加,他听的时候多,发言的时候少。去年夏天见了丁老师一次,没想到今年6月丁老师就离我们而去了。记得告别时,去了不少的文友,大家听了悼词(生平事迹)后,都禁不住潸然泪下,无不悲痛伤心,为汉阴文苑失去一位堪为表率的长者而扼腕叹息。
生活中的丁大正,曾经是一个受苦人。吃不饱饭还没有户口,干了许多苦活累活,受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但丁大正也是一个享乐的人,他享的是写作之乐、文学之乐、妻儿之乐、朋友之乐。并且乐在其中,其乐无穷。
丁大正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人。少年的他,怀揣浪漫梦想随老乡来到汉阴,青年的他不停的变换着“生意”,中年的他不停的写作,将热情与浪漫诉诸笔端。老年的他,依然乐观,觉得癌症并不可怕。他浪漫的与青松为伴,与白云共舞,他十分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他的文字永远轻盈美好,仿佛那曾经的苦难都不存在,他的梦想经过他不懈的努力,有很多都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丁大正是一个既倔强又担当还通达的人。一如他的生命倔强而不向命运低头,越是艰辛越是要坚挺。他敢于担当,小保姆惹祸了,他勇于但责出钱处理,炮点燃了,发现有人出现会把人炸死,他冒着极大生命危险跑回去使尽全力把炮拔出。丁大正还是一个十分圆润通达的人,很多时候需要做啥他就去干啥,或者说他发现什么能赚钱他就去干啥,什么事情值得去做,他就做啥。他与人很好沟通,极易达成共识,特别好共事合作。
丁大正是一个热爱生活充满诗意的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他都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家人充满腔了热爱。对文学对诗歌充满了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虽然生活不易,但他却把生活过成了诗,虽然诗不一定好写,写了也不一定能发表,但他却把书写诗歌(散文、小说)当做了生活,若没有这一直炽热的爱和诗意,生活可能灰暗,诗歌将不存在。
丁大正是一个成功的人。是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无论从家庭还是文学角度看,丁大正都是一个成功的人,他有和谐美满的家庭,有成才的儿子。他的作品可以长久地影响和教化人。从社会角度看,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他虽为一介布衣但依然操心民生,当他看到老家养水貂能致富时就立即撰文呼吁安康学习,他的人生就是一部励志的故事。
让我们看看丁大正自己怎么评价自己吧:我是一个俗人,像所有的俗人一样,为了生存,为了提高自身和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每天忙碌;但我又是一个脱俗的人,因为我始终有神圣的文学在心中。是生命的诗歌和太阳,在我身处生活的逆境时,支撑着我孤独的心灵,去顽强地追求不同凡俗的精神生活。在顺境中,我仍然热衷创造精神产品,在我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都是一个忠实的文学爱好者,一如那些在沙漠文学风尘中永不回头的苦行僧。
丁大正,正如这个名字,简单又不简单。让我们记住和怀念丁大正先生,有时读读他的作品,时常讲讲他的故事。
作者张显斌,汉阴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