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腊八就是年
史飞翔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节的历史很悠久。据史籍记载,古人有猎禽兽以祭祖先的风俗习惯,叫做“腊”。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日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如《说文解字》就说:“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自秦代起,十二月初八就被称作“腊八”了。
腊八节与古代人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祭祀神灵等仪式有关。当时人们除祭祖敬神外,还要驱逐瘟疫。这项活动源于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傩”。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腊八节演化成为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佛诞节,民间一般称作“腊八节”。这就是“腊八节”的来历。
宋代吴自牧撰写的《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陆游诗:“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正说明了这一点。明代,腊八粥已是皇帝赏给朝中大臣的节令佳食。到了清朝,食用腊八粥就更为普遍。雍正三年(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到农历十二月初八,在宫内万福阁等处,大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把粥分给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全家聚食,馈送亲邻。
腊八粥又叫“七宝饭”“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用红小豆来煮。后来就大不一样了,周密的《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xùn)、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燕京岁时记》中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明宫史》所记配方为:“(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金瓶梅》记载的“腊八粥”配方为:“(苏北)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由于地域和风俗的不同,有的地方腊八节吃的不是粥,而是面——“腊八面”。我小时候吃的就是以豆腐、菠菜、红萝卜和各种豆子为佐料的“腊八面”。一次做上一大锅,每天吃一点,一直吃到年关将至。
同是“腊八面”,做法又不尽相同。关中东府一带的“腊八面”一般是在烩面片里放进臊子、小米等,腊八节当天年轻妇女要到娘家吃腊八饭。华阴一带的“腊八面”要往面条中加大米、肉、菜、粉条等。潼关一带的“腊八面”是将大米、小米、玉米糁、黄豆、面条、饺子混合煮熟,调以豆腐、粉条、肉丁等制成的臊子,而且多放辣椒油,以驱寒气,并取“辣”“腊”谐音,当地称喝“腊八汤面”。陇县等地以小米、大豆为主,伴以豆腐、白菜、萝卜、臊子等;又以荞面为皮、肉菜为馅包成圆形称作“雀儿头”的面食与米同煮,意即将麻雀消食干净。凤县腊八饭以麻食、碎糊面、饺子为主食,配上黄豆、大米、大糁象征丰收。关中西府一带用八种蔬菜做成臊子,浇在面条上食用,称为“腊八面”。此外,西北有的地方吃羊肉,东北哈尔滨等地吃“腊八蒜”,北京一带还有将腊八粥冻好后逐日取食的习俗。
不管腊八节吃什么,人们对腊八节所蕴涵的意义认识却大体相同。“腊”字在古代有新旧交替的意思。古时春节,实际上是从腊八节这天开始起算的,所以民间又称腊八节为“小年”。换句话说,过了腊八节,过年就算是正式拉开了序幕,“年气”越来越旺,“年味”越来越浓。人们开始“望年”了。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