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教寺中悟佛法

兴教寺中悟佛法
史飞翔

兴教寺,又名“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位于距离古城西安约20公里的长安区杜曲镇以东少陵原畔。兴教寺,因供奉玄奘法师灵骨塔而成为全国汉传佛教的重点寺院以至于声名远播海外。

根据史书记载,玄奘法师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佛历1194年由长安出发前往印度求取佛法,往返 17年,历经30国,跋涉五万里,而于贞观十九年(645)返回长安。回国后玄奘在当时朝廷的支持下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玉华宫展开了规模宏大的译经活动。在弟子窥基、圆测等人的协助下历时19年翻译佛经75部,1355卷,并创立了唯识宗。唐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积劳成疾圆寂于陕西省宜君县玉华宫。4月14日,玄奘灵骨安葬于浐河东岸的白鹿原。因白鹿原与大明宫遥相呼应,故高宗李治每每站于含元殿前总能望见玄奘灵骨之地,触目伤情,悲思异常。总章二年(669),高宗下诏以隆重仪式将玄奘遗骨迁葬于樊川杜曲东南的少陵原畔,并移塔建寺。后来,唐肃宗李亨来此游览,题塔额曰“兴教”。从此,这座寺院便命名“兴教寺”。

站于少陵原下远远就能望见兴教寺。山门高大巍峨,气势恢弘,分东、西、中三个门洞,中间大、两边小。大门顶刻有“护国兴教寺”,左右两小门分别刻有“法相”、“庄严”。山门前有一开阔地,立于斯可远眺终南,秦岭诸峰,一字排开,煞是壮观。

进得寺内,但见竹林碧翠、古木参天,有游人、香客穿梭络绎。院内鸟语花香、梵音袅绕,让人顿生世外之感。兴教寺整座寺院由殿宇、经楼、塔院三部分组成。沿着正院中轴线,山门、钟鼓楼、大殿、法堂、卧佛殿,一线贯通。进了山门,钟鼓二楼,东西相对,中为大雄宝殿,红柱碧椽,飞檐凌空,门额上“大雄宝殿”四字系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手所书。门外大柱刻有两联:“朝诵楞严唤醒三千大千世界,暮念弥陀利益百万恒沙众生”、“一悟成真称大雄,万德庄严为宝殿”。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金像一尊,造型精巧、栩栩如生。除大殿外后院还有东西配殿各五间,均雕梁画栋、金光闪闪。殿前楹联多有禅机,“禅房花木深,广庭鸟飞远”、“见闻思修破迷雾,福慧俱增登觉岸”、“有道可行且看长安通衢,无法能说但嗅堂前腊梅”。特别是这最后一联让人联想起佛教史的一桩公案。相传,唐朝的一位比丘尼到各地遍参之后,回来见到庭院的梅花,终于开悟,说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进入东园偏门,迎面有五楹楼一栋,两层,上书金黄大字三个——“藏经楼”,落款是:庚辰,程潜。楼内藏有《藏经》、《续藏经》、《大藏经》万卷。另有,巴利文《贝叶经》数片。站在楼上,凭栏远望,巍巍终南,千峰万壑,林木苍郁,势如波涛;潏水如带,蜿蜒西去,川泽连塬,田垄膏腴。

进入西园偏门,即是“三藏塔院”。所谓“三藏塔院”,即玄奘法师墓塔所在地。院内主要建筑物是:玄奘三藏塔,始建于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内葬法师真身。塔高23米,四面,五级,砖砌,仿木结构,底层南面拱形门洞内供玄奘法师塑像,北面嵌刘轲所撰《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碑石,记载了玄奘的生平事迹。玄奘塔左右各有形式略同但形体较矮小的砖塔一座,均为三级四面,高约7米。两塔二层分别镶砖刻“基师塔”和“测师塔”匾额,这是玄奘弟子窥基和圆测的灵塔。三座塔成“品”字形掩映在一片翠柏之中。

写经的地址就设在“三藏塔院”。在“唐三藏塔”前几十条朱红长条桌凳成“U”字形环绕。近百名文人墨客、贤达人士、善男信女及十方佛子合掌默念、虔诚抄经,场面十分壮观。塔前中央是一供桌,鲜花簇拥、果肴充盈,桌上除供奉玄奘法师法像外另有兴教寺镇寺之宝——感应舍利子。相传,民国19年(1930)秋,爱国将领、社会救济家朱子桥来陕赈灾,礼塔时空中掉下舍利两颗,一时传为佳话。礼塔都能掉下舍利,足见佛法灵验。正想间,只听“啪嗒”一声,心头一惊,莫非我也感动了佛陀掉下舍利。回神一看只见左手袖口处落下鸟粪一坨。原来系塔顶鸽子所为。能落下鸟粪也好呀,这至少说明我多少还是有一点福报慧根的。不然的话那么多的同修为什么偏偏就落在了我的袖口?如此一想,不禁心花怒放,整个人顿时神闲气定,笔下更是行云流水、目送手挥。二百六十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到四十分钟就抄完。半年前,在终南山紫竹林第一次抄经时我就是第一个交卷。今天我又是最早完成。虔诚倒是虔诚,只是那字的品相实难恭维。

“三餐素食善根深,一团和气淡味长”,这是我在兴教寺用饭时在斋堂门口看到的一幅联。这副联正好暗合了我在兴教寺抄经的心得体会。兴教寺的抄经既让我亲身感受了玄奘法师西天取经的苦心立志、东土演教的殚精竭虑,同时也让我找回了自己那颗迷失已久的清静无染的心。何为佛?佛乃觉悟之人。这就是我在兴教寺感受到的佛法智慧。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兴教寺中悟佛法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