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宜:民国陕西慈善第一人
史飞翔
张子宜(1880年-1964年),原名张典尧,字子宜,以字行世。清光绪六年(1880年)生于陕西省兴平县南位镇一农民家庭。张子宜幼时聪颖,常得私塾老师的夸奖。十五岁时父亲去世,遂辍学在家。后经亲友介绍到县中店铺充当学徒。白天工作,夜间学习识字,仅三年便能写简短文件。十八岁时,辞去学徒工作,创设粮铺,经营商业,信用昭著。二十三岁时又将粮铺改为兴盛荣钱庄,担任经理。由于办事认真、讲信用,张子宜很快被推选为全县钱行行长。
张子宜在任兴平钱庄经理和商会理事期间,结识了时任兴平县高等小学校长的张深如先生,此人系同盟会老会员,经常给张子宜讲革命理论和西方工商业发达国家的兴盛情况,并介绍他加入同盟会,作为西路各县联络人之一。不久,陕西省西安府知府尹长令聘张深如为西安府实业学堂学监,张子宜随之来到西安,参与创办了陕西省第一所技术学校。1912年,张子宜又与南南轩等人筹创了西安精业有限股份公司。1916年,袁世凯称帝,张子宜因在西安起义反袁,被陕西督军陆建章逮捕下狱,关押了一百多天,后被朋友营救出狱。
张子宜年少时期因家境贫困,常到山区购买玉米,在背负回家的途中,时常遇到颠沛流离的饥民,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便会将所带干粮分与饥民,并在内心暗自发誓:“将来若有机会,一定要为穷苦儿童做一点事。”
1920年春,张子宜与张亚雄代表西安基督教青年会赴天津参加全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会后赴北京游历。参观了龙泉寺佛教孤儿院和千佛寺基督教贫儿院。回陕后,联想到本省连年遭灾,百姓艰苦困顿的状况,张子宜决定在西安创办一所孤儿院,收容无依无靠儿童。当时张子宜任冯玉祥将军督陕时设立的“西安第一平民工厂”经理。该厂主要招收失学青年,教以生产技能。开工不久,冯玉祥的部队离陕,将有关财产交给张子宜筹办“西安孤儿教养院”。
1922年1月7日,西安孤儿教养院董事会召开董事部正式成立大会,公推张子宜为孤儿教养院院长,渝绍儒为副院长,郭希仁为董事长,名誉院长唐慕芬,并推举陆绍文等人为院名誉董事。同年10月11日(农历重阳节),在现在的民生商场,经于右任先生划拨正式成立西安孤儿教养院,院址设在尚仁路中段。先由陆绍文捐赠田产20亩,后来冯玉祥又劝捐100亩,共120亩,作为孤儿院基地(包括今解放路东二路到东四路的大片土地)。孤儿院采取工读的教育方式,学生上午学文化课(语文、史地、数学等),下午学习技能。孤儿院设有纺织、栽绒、缝纫、制药棉等工种,均聘有技师教导;又开辟菜园种植蔬菜,除自给外,还供应市民需要,所有整地、灌溉、除草、施肥、播种、收割等劳作,均由学生担任,使他们成为亦工亦农,既有文化又有生产技能的劳动者。
1921年至1926年,陕西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特别是1926年3月至10月,军阀刘镇华围攻西安城八个月,城内居民饿死数万。其时,西安孤儿教养院学生已增加到100多人,每天需粮百余斤。八、九月间,粮源断绝,只能以杂粮、麸皮、油渣等充饥,全院师生极为虚弱。于是张子宜奔走呼吁,幸得杨虎城将军与国民需粮站总监吉希文的帮助,捐赠粮食和代食品,赖以支持,渡过难关。到11月28日西安城解围时,孤儿院全体师生没有一人死亡。西安解围后,冯玉祥将军来到西安,张子宜向他陈述孤儿院在围城期间的情况,冯玉祥将军慨然说:“对,你救学生是好事,所有债务,由我军总部负责拨款归还。”
1928年~1930年,关中三年大旱,陕西省西部各县灾情严重,农民为饥荒所迫,出卖儿女。知此凄惨状况,张子宜乃与北京孝惠学社联系,由该社出资在眉县设立收容所,先后收容女童百余名,后来全部送进孤儿院。1929年,朱庆澜(朱子桥)将军为赈务督办来西安,委托张子宜开办妇女工厂,招收各县逃荒的妇女,又由华洋义赈会供给食粮,购置车马,成立运输队,由孤儿院年龄较大的学生驾辕,将赈济粮运往各县。
1930年,天津《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回陕探亲,因与张子宜是旧交,他参观了孤儿院,将孤儿生活拍成照片,返津后发表在《大公报》上,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为孤儿教养院募捐到数千元。孤儿院亦收到不少捐赠的粮食、物资,得以购置几辆汽车搞运输,从而积累了不少基金,使孤儿教养院的教养工作逐步走向了正轨。此后,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对孤儿院给予了多方关照。1934年,陇海铁路通车到西安,西安的商业变得发达起来,孤儿教养院将解放路临街楼房租与商店,增加了不少收入。其时,在院学生骤增至600人,生活待遇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教学和生产设备也较为齐全。抗日战争期间,孤儿院为社会提供了纺织、印染、缝纫、制革、栽绒、鞋匠等各类技术人才。1936年西安事变前,教养院先后将150 多名学生派往陕北参加革命,其中有一人后来曾任海南岛军区司令员。1939年,由于日寇入侵,为了防止受到日寇轰炸,教养院不得不将八百多孩子转移到大雁塔附近的新开门村。由于空间狭小,有诸多不便,张子宜乃致函于右任先生,望其设法解决院址问题。于右任在重庆筹款50000元,张子宜遂在长安县太乙宫镇购地70亩,兴建教室、宿舍、作坊、仓库、磨石房屋100多间,不仅恢复了原来的生产,并增添了养猪、养蜂和种菜等副业生产项目。1939年12月,孤儿教养院正式迁往太乙宫。当时孤儿教养院设有诊疗室为当地农民洗沙眼、赠送药品。1946年,国民党政府决定:凡以个人名义开办的慈善机构都冠以创办人的姓名,西安孤儿教养院遂更名为“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
1950年8月,西安市人民政府接管了西安私立子宜育幼院,并成立了新一届董事会,院长仍由张子宜担任,并改名为西安市子宜育幼院。1952年3月,中国人民救济总会西安市分会将西安市子宜育幼院与西安市人民育幼院合并,正式更名为西安市人民育幼院,张子宜仍任院长。1956年6月,陕西省民政厅根据有关文件,将西安市人民育幼院改名为西安市儿童教养院。1962年,再次改名西安市儿童福利院。1973年更名为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即今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
1964年秋,张子宜手部肿胀,继而眼部浮肿,延至12月13日去世,享年八十四岁。12月15日葬于三兆公墓特干区。张子宜先生生前曾任政协西安市新城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副主席。张子宜先生一生致力于慈善事业,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于右任先生曾说,陕西有三位受社会称赞的人,一是水利专家李仪祉,二是报人张季鸾,三是慈善事业者张子宜。由此可见,张子宜先生在当时的影响有多大。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