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史飞翔

“医者父母心”。明代裴一中在《言医》中写道:“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中医界有一个广为流传、尽人皆知的提法“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关于这句话的出处由来一直是说法不一,颇有争议。

最流行的说法是这句名言出自范仲淹之口。据南宋名士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三《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宋代名儒范仲淹小时候有一次到祠堂求签,询问自己日后能否当宰相,签辞表明不可以。于是他又求了一签,祈祷说:“如果不能当宰相,那就让我当个良医吧”,结果还是不行。于是范仲淹黯然伤神长叹一声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可悲啊!”算命先生奇怪地问他:“刚才你还想着要当宰相,怎么一下子就落到了要当医生呢?”范仲淹回答说:“人生在世,唯有宰相和医生是最能造福百姓的。既然当不了宰相,那么,身在民间而能造福苍生的最好选择,就只有当一名医生了。”听完这话算命先生感叹道:“你有这份心,日后定能成为真正的宰相!”相传,这就是后世“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由来。清人阮葵生的《茶余客话》、黄凯钧的《友渔斋医话》均有类似记载,只是文字表述稍有不同而已。

另外一种说法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是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弥留之际告诫子孙的话。据说,诸葛亮的后裔们一直把这句遗训作为他们处世为人的座右铭。或进而为官,报效社稷,光宗耀祖;或退则为医,救死扶伤,造福桑梓。

还有一种说法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乃“医圣”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回乡行医时说的。原话是“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三种说法相比较,似乎第一种说法更为普遍一些。究其原因,概因范仲淹名气大,出任过宰相,也为百姓谋过福祉,加之他说过那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所以从感情上讲,人们更宁愿这话出自他之口。

事实上,良医与良相的提法古已有之。《国语·晋语》曾记载这样一件事:春秋时秦国医生医和受邀前去为晋平公诊病。一番望闻问切之后医和对晋国大夫说:“平公的病,是惑于女色所致,如此下去,晋国必亡。”赵文子问:“医生也管国家的事情吗?”医和答道:“上医医国,其次医人。固医官也。”上医就是高明的医生,高明的医生首先能治理国家,然后才是诊疗人的疾病,这才是医生的本色呀。简单的一句话,说明了医国与医人从根本上是同理同宗的。这个故事说明,至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就已经深明医国与医人的关系。当时人们已经习惯将相与医相提并论,正所谓“医良则相,庸则匠”。良相治国平天下,救民于水火;良医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由此可见,良医与良相的提法早就有之,“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句话所传达出的核心思想同样也是早就有之。事实真相很可能是:“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作为一句俗言俚语式的话语它原本早就存在于民间,流传于街头巷尾,在百姓中口耳相传,只不过是经范仲淹、诸葛亮、张仲景之口更为人所知罢了。“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就产生的根源来讲,它充分表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情怀。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