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名利
史飞翔
记得《红楼梦》的开篇偈语有这样一句:“人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此话足以证明曹公对世事人情的洞明。《清代皇帝秘史》记载: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太史公司马迁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名利本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明朝的无名氏在其所著《渔樵闲话》中写到:“为利图名如燕雀营巢,争长争短如虎狼竞食”。由此可见从古至今,人们都是挣扎在名利场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名者,名誉声望也。按照仓颉造字的原意,名字从夕从口应该是众人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老百姓常说:人活脸,树活皮。可见人人都重视自己的名声。但凡一个人名声不好,那他的其它一切都要大大打折。你譬如秦桧。其实他的字是不错的。汉字中的仿宋体,就是他把宋徽宗的瘦金体发扬光大而形成的。但是即便如此还是没有几个人喜欢他。原因是他名声太臭。类似于秦桧这般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一大堆:胡兰成、周作人、汪精卫。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名、尚名、重名的民族。因此我国人特别看重名节。这一点在知识分子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人为什么会产生“名”、为什么要看重“名”?我的理解是这样的: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也就是马克思说的“社会关系的总合”。然而作为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合”的人天生就有一种不安分的思想,那就是希望得到同类的赞扬和认可。人自己是无法认识自己的,人只有从别人那里才能找到自己并进而认识自己。与此同时人生来还有一种“表现欲”,总想证明自己。总之一句话,“名”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人人如此,概莫能外。如果谁要说他没有丝毫的名利思想,那么这个人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厚颜无耻。人人都有“名”,人人都爱“名”。有没有不爱名、不争名的人呢?以我目前经历之人生我还没有见到过谁能真的做到对名无动于衷,包括当今的一些大师和大腕。一个人绝权易,绝钱易,甚至绝色都易,但是绝名却难。今人如此,那么古人又怎样呢呢?也许有人立马会举出历史上一些澹泊名利的士人。问题是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就澹泊名利呢?作家李国文曾撰文指出:“古代大多数淡泊名利的隐者,大多是身隐心不隐,也就是假隐,一旦遇到有建功立业获取名利的机会,便欣然出山,屁颠屁颠地为主子效力去了。”我是深信这句话的:“世间没有不重名的人。”我自己也曾扪心自问,我是否追逐名利呢?答案是肯定的。我确实是在追逐名利。譬如说我用业余时间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的写一篇文章,然后把它投往报纸、杂志。文章发表了,沾沾自喜,既能收到稿费,又能满足虚荣心,有名有利。假如我写的稿子报刊不给登,没名也没利,我肯定会摔笔杆子的。基于我自己的体会,我总觉得,真正淡泊名利一点没有名利之心的人是不存在的。退一步讲,即使有,那也是极少极少的属凤毛麟角。我认为,很多人推崇淡泊名利是有故做姿态、虚情假意、蒙人作秀之嫌的,如果有人反复称自己淡泊名利那十有八九是谎言,因为这种反复强调的本身就是一种张扬。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87岁时在《论压力》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是一个没有名利思想的人?我怀疑有这种人,过去由于一些我曾经说过的原因,表面看起来我淡泊名利,其实那多半是假象。”读了这段话,我心头荡起阵阵涟漪。我为一个学界泰斗、文学大家、老知识分子的率真和坦诚而感动。繁华市井,灯红酒绿,宝马香车,丽人倩影。人原本就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名利场。怎么可能绝名呢?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为“名”正名。不以名为耻,不以名为恶。名原本无所谓好坏,适时以用,量才而夺。争取名追求名时要有正确的手段与方法,不能搞阴谋诡计,不能损人利己。不能“争名”、“夺名”、“盗名”、“追名”、“混名”、“骗名”、“买名”。另外也要尽可能地澹泊名,让自己那颗为名而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
利者,好处也。利字从禾、从刀。我想古人造字的时候一定还处于刀耕火种的年代,所以这“利”字右边的“刀”应该理解为生产工具。以刀为工具,勤于耕作,才能得到“禾”,也就是说,只有劳动才能收获,才能获得“利”。 管子曾说:“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源之下,无所不入焉。”西方有一位哲人也曾说:“追逐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确是这样。不仅是人类,一切生物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与名一样,利也是人的一种本性。谁不想吃香的、喝辣的?试想假使人人都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这世界还有什么意思?社会还如何发展?“君子求名、小人追利。”相比于名,利更有现实性和诱惑力。“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话足以说明人们为了利可以上刀山下火海在所不惜。
名利者,孪生兄弟也。无数的事实证明名和利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名的外延有了新的扩展——那就是名能够带来利。有名便会有利、有名才会得到更多更大的利。如今这个道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表现的淋漓尽致。不管通过何种渠道,但凡出名,就会有利在身后接踵而至。虽然人们在为“名”奋斗的时候并没有想得到“利”,但是丰厚的利润、许多的利益还是会随名悄然而至的。假如你有了名,即使你不图利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大家明白:要想得利,必先出名。于是名利的诱惑几千年来便一直吸引着人们生命不息、追逐不止。
名利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它不仅关乎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更决定着我们的人生价值。因此如何对待名和利便成了人立身处世的头等大事。据我的观察,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名利多半是“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想想也是,要澹泊名利那是何其的艰难,那得需要多大的勇气?没有极高的修养恐怕是难以企及的。张学良先生晚年深居简出、一心研习佛学与历史,接近百岁高龄终于悟得人生真谛“白发催人老,虚名误人生”。
著名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生前曾极力鼓吹一种“半字哲学”,即无论做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不可占满,譬如对待名利他就主张“名字半隐半显”。我觉得张学良先生和林语堂先生对待名利的态度无疑是智者之举,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去仿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