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
潘光旦(1899—1967),别号仲昂,江苏宝山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优生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生于书香世家,留学海外,成就斐然。梅贻琦的著名文章《大学一解》就是潘光旦起草的。潘光旦的一生“是为时誉所重、所毁的一生,是旧时代一个学者的狷介、真诚、浪漫而又坎坷的一生”。
1913年,潘光旦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因在学校跳高时受伤未能得到及时治疗,不得已截去右腿,成为“独腿客”。1921年,潘光旦拄着拐杖问代理校长严鹤龄:“我一条腿能否出洋?”严不假思索:“怕不合适吧,美国人会说中国人两条腿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潘光旦沮丧不已。后来,校长改为曹云祥,潘光旦终于得以顺利出洋。
潘光旦因缺少一只腿,走路要靠两个木拐杖支撑,徐志摩曾戏言“胡圣潘仙”。“胡圣”是指胡适,“潘仙”即指潘光旦。意思是潘光旦是八仙中的“铁拐李”。潘光旦独腿却喜欢旅游,挑战自我,“到人不到”之处,偏干一些常人认为肢残人干不了的事。有一次,他在西南联大演讲,讲到孔子时说:“对于孔老夫子,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说着,他看了一眼自己缺失的一条腿,更正道:“讲错了,应该是四体投地。”引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潘光旦近视达一千多度,看书时眼睛几乎是贴在书本上,家人笑他是“闻书”、“舔书”。据亲人回忆,他一天里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读书或写作。由于视力差,他上班拄着拐杖,走得很快,但他看不见对面的来人。于是有人就说他架子大不理人,无奈之下,潘光旦只好每走一步就点一下头,为的是让别人认为自己是在和他打招呼。
潘光旦有才。当时许多报刊向他约稿,他穷于应付。常常是一篇文章写到一半,就被送到印刷厂,排字工人上半部分还没排完,他下半部分就写好了。因此,朋友称他是“快马”——写文章出手很快,倚马可待。
1940年,潘光旦任西南联大教务长,同时研究优生学和心理学。当时云南多鼠,潘深受其苦,只好张夹设笼进行捕捉。一日捕得硕鼠十多只,斩头剥皮,弃其内脏,洗净切成块状,请夫人做成莱。夫人皱眉问道:“我们伙食虽不算好,也常有鱼有肉,今天为何叫我做这苦差事?”潘光旦解释道:“我这是为了学术研究,请你一定要帮助我。”夫人无奈,只好勉为其难。夫人一向善于烹调,煮熟后果然甘香扑鼻。潘大喜,随即邀来共同研究心理学的同事和学生数人,称“偶获野味,欲与诸位分享”。鼠肉端上桌来,潘先生带头先吃,众宴客亦举箸共食。一客问道:“此肉细嫩,味道鲜美,不知是何野味?”潘答道:“鼠肉。”此话一出,举座震惊,有人顿时呕吐。潘光旦一再保证,鼠肉绝无有害健康的物质,并带头继续食用。但任凭他怎么劝说,直至餐毕,无一人再敢动筷。潘大笑道:“我又在心理学上得一证明。”
潘光旦是一位刚正不阿的不识“时务”者。1935年潘光旦任清华教务长,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给潘写信,想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潘光旦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14年后,最高法院院长沈钧儒通过高教会指令清华让其孙来清华旁听,潘光旦同样拒绝。潘光旦喜欢研究家谱,看了许多他姓家谱。有人送他一副对联:“寻自身快乐,光他姓门楣。”潘光旦虽然喜欢研究家谱,但他并不是毫无原则的“光他姓门楣”。有一次孔祥熙托人找到潘光旦,请他证明自己是孔子的后代。潘光旦一口拒绝。他说:“山西没有一家是孔仲尼的后人。”惹得孔祥熙十分生气。潘光旦有一句名言:“不向古人五体投地,也不受潮流的颐指气使——只知道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潘光旦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这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1967年6月10日,潘光旦病逝,享年68岁。
史飞翔
您的鼓励是我前进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