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札记:状元王杰的清廉人生

状元王杰的清廉人生
史飞翔

王杰(1725—1805),字伟人,号惺园,别号畏堂,陕西韩城(今韩城市)夏阳乡庙后村人。清雍正三年(1725),王杰出生于韩城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八岁时父亲病逝。王杰天生聪颖敏捷,虽家境贫寒,但刻苦好学。师从关中名儒孙景烈。孙景烈,字孟扬,号酉峰,陕西武功人(祖籍河南固始)。官至翰林院大学士,关中著名学者。陕西巡抚陈宏谋、尹继善先后聘请孙景烈担任关中书院、甘肃兰山书院、户县明道书院讲席。孙景烈先后三次主讲关中书院,一次主讲皋兰书院,从学者多成名。大荔李法、武威孙俌、吴堡贾天禄、雒南蒋宁廷、武功张洲和韩城王杰等“关中书院六士”都是他的门生。孙景烈生性耿介,除潜心精研学问外,别无所欲。他冬不向火,夏不挥扇,虽盛暑,仍衣冠整肃,从不懈怠,其严谨端方,几近于愚。正因其孜孜不倦,穷究理学底蕴,故被称为关西夫子,海内大儒。他的学问渊博,热心于教育事业,为当时名儒。勤恳执教三十多年,生活淡泊,不结交权贵。在孙景烈先生的悉心教导下,王杰学业突飞猛进。

乾隆十八年(1753),二十九的王杰以出众的学识被荐拔为贡生,授职蓝田县教谕(县学学官,掌管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因俸禄微薄,难以养家,只好辞职。先后投奔两江总督尹继善、浙江巡抚陈宏谋门下做幕僚。乾隆二十五年(1760),三十六岁的王杰由江南返回长安参加乡试,以首名举人夺得解元。次年会试,中第十名进士。殿试进呈,卷列第三。乾隆皇帝亲阅,见王杰考卷字体工整清秀,内容心系民生,遂将他圈点为状元。还当面题诗:“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即授为翰林院编修。王杰遂成为清朝开国以来第一位陕西籍状元。

此后,王杰便以状元郎身份步入仕途。先于南书房当值,负责《四库全书》编撰,《明史》修订,为乾嘉时期的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后四次提督福建、浙江学政,五任全国会试副总裁、总裁。乾隆三十九年(1774),入刑部侍郎。旋又转任国史馆,不久擢升为右都御史。乾隆五十一年(1786)王杰又因学识超拔、为官清廉而被任命为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并被特许可以在紫禁城骑马。翌年,王杰又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权倾一时、地位显赫。

嘉庆元年(1796),乾隆皇帝逊位,嘉庆皇帝亲政。王杰作为前朝元老和帝王师仍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大学士,总领内阁行政事务。嘉庆四年(1799),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王杰总理丧葬礼仪,处理内务外交,游刃有余,深得嘉庆皇帝信任和敬重。嘉庆五年(1800)年,七十六岁的王杰上书嘉庆皇帝请求辞去一切职务,叶落归根、颐养天年。嘉庆皇帝下特诏挽留,并特许他可以扶仗上朝理事。嘉庆八年(1803),七十九岁的王杰数次力求告老还乡。嘉庆皇帝见实难挽留只好恩准。离京之际,嘉庆皇帝将乾隆皇帝生前用过的一把玉鸠杖赐予王杰,并赐赠他御书条幅数条,御制诗两首,以表敬重之意。其中曰:“直道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高度评价了王杰的一生。

王杰三十七岁入仕,七十九岁告老还乡,立身朝廷四十余年,历经乾隆、嘉庆两朝,位居首辅、名动朝野。王杰虽位极人臣,但不失陕人特征,为官清正廉洁,为人刚直耿介。王杰为官,性喜简淡,生活俭朴,私事出门,从不坐官轿,只一骑一仆,衣着穿戴与平常百姓无异。待人接物,和蔼友善,见老人鞠躬,见友人作揖,见一般人亦点头示好。王杰说:“我虽宰辅,亦常人也。”王杰没有公差不赴官宴,在家粗茶淡饭,绝少鱼肉。住宅只有两进,没有花园,且是自己出钱所盖。王杰经常告诫家人:“吾先人严谨节约,予伊等以不饥,足矣!且吾亦无长物以贻子孙,若不自检制,吾不能斤斤为豢养计,亦非吾所能庇也。”王杰为官四十余载,但临归里时,仅几十箱书而已,真正是“两袖清风”。王杰为官清正、敢言直谏。乾隆朝时,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和珅仗着皇帝宠信,骄横跋扈、贪赃枉法,满朝文武畏其权势,敢怒不敢言,唯王杰一身正气,不止一次当着乾隆皇帝和众大臣的面,指斥和珅骄奢贪婪、奸诈妄为,且常常与其争得面红耳赤。嘉庆皇帝即位后,给事中王念孙首劾和珅不法情状,嘉庆皇帝将和珅革职拿问,委派王杰等人组成调查组,查核和珅种种罪行。升堂审讯时,无人敢当主审官,王杰慷慨承当。和珅走上堂来,昂头阔步,威风不减。一见主审官是王杰,立即软瘫下去,直呼“祈求大人恕命。”在王杰主持下,和珅一案很快查明,宣布和珅20大罪,嘉庆皇帝遂下令将和珅赐死。在反对、惩处和珅的斗争中,王杰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嘉庆九年(1804)农历正月初十,是王杰与夫人程氏80双寿。嘉庆皇帝特命陕西巡抚方维甸带着他亲作的贺诗、题匾、珍玩、礼品等至韩城登门拜贺祝寿。翌年,王杰为答谢皇上隆恩,亲赴京城,不幸身染重病,于农历十二月初十病逝于京中赐第。临终遗言,要求还葬故乡。然而,清廉一生的王杰,家无余财,其子倾其所有也难以实现父亲的遗愿。最后还是嘉庆皇帝赐银二千两,才使得王杰最终得以叶落归根。嘉庆皇帝评价王杰:“先朝耆旧,久直内庭,忠清劲直,老成端谨。”随即晋赠太子太师,入祀贤良祠,谥号“文端”。祠联是:“文见长,清风两袖,不畏权贵;端品高,直道一身,敢斥邪恶。”

纵观王杰一生,早年扎根在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土壤,在孙景烈等关学大儒的教导熏陶下汲取了作文和做人的养分,为一生打下坚实基础;中年高中状元,仕途顺畅,先后辅佐两代君王,为官正直、体恤民情,将儒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晚年心系乡里,关心家乡建设。北京建韩城会馆,他倾力相助,并亲书碑文以记其事。又给县学捐银500两,令置田地取租,以助生员乡试之资。一言以敝之,王杰由关学入,又由关学出,以自己的平生实践将关学“崇实黜虚、尚实务本、躬身力践、经世致用”的实学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王杰三十八岁时,在对张子祠修缮告竣时曾写下两幅题联:“道学振关中,十六字渊源遥接;教泽留梓里(乡里),千百年俎豆(两种祭器,此处引伸为祭祀崇奉之意)常罄(尽之意)。”“三代可期井田夙愿径时略;二铭如揭(呈耸峙特立状)俎豆能往阐道功。”王杰此话并非虚意应酬之作,而是对关学学理的高度概括和认同,甚至可以说是浸入血脉,深入骨髓,付诸言行,使他受用终生。王杰与张载的不同在于,张载想到了,说到了,但碍于实践未能最终实现其理想。而王杰继承了张载的治世之道,且付诸实践。按照儒家的事功标准来衡量,王杰不仅圆满地实现了自己的政治人生目标,而且实现了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王杰是清朝关学后起之秀中令人敬慕的一代风流人物。王杰能诗能文,擅长书法。他为沈阳故宫保和殿书写的楹联“夜雨闲吟左司句,时晴快仿右军书”,对杖工整,历来为后人所称颂。王杰晚年致力于经学,著述颇丰,重要著作有:《惺园易说》《读易札记》《读〈论语〉札记》《读〈孟子〉札记》《葆醇阁集》《赓扬集》《芸阁赋诗》等,其中很多文章被后世学者推崇为清代弘扬关学的上乘之作。

史飞翔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史札记:状元王杰的清廉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