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溢哲思的可园
广东 李婷
与顺德清晖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合称为清代粤中四大名园的东莞可园,与我的住所不过三四里路之遥,因此对于这处岭南园林的代表,我熟知的再也不能熟知了。甚至有时茶余饭后,还会去溜达一圈。
这处位于城区西博厦村的古典园林,是莞城人张敬修于清朝道光三十年所建。对于张敬修这个人物,来莞城伊始就听“老东莞”说到过他,知道了他的身世。
张敬修,字德圃,莞城博厦人。他按清朝惯例,用钱捐了个同知。因在原籍修炮台有功,于道光二十五年委以广西官员,因捕获思恩县图谋作乱首领,被提升为庆远县同知,后调百色当县官。又历任平乐、柳州、梧州、思恩等地知县。道光二十七年罗大纲在平乐起义,张敬修极力防卫省城,救援外郡,因功而升为知府。不久,广东天地会的凌十八等起义,他面呈督抚,力主派兵镇压。他的主张未被采纳,便以弟弟病逝为名,辞官退隐,归家构筑园林。 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在金田起义。张敬修奉命在东莞招募三百兵勇,于咸丰元年正月前往广西作战。因解象州之围有功,五月,被授浔州知府。咸丰二年正月,任右江兵备道。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提升为广西按察使,兼署江西布政使。后因病回归故里。病死于可园,年仅41岁。 张敬修虽然说生命短暂,他还是在人生旅途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人所共知,他官职是捐来的,亦并非是粗俗之人。可谓琴棋书画样样皆能,特别倾心于绘事,著有《可园剩草》,并将居巢、居廉两位大画家在家中供养多年。说到他俩人的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一头雾水,一说他们是国画大师高剑父、关山月等的师傅和师祖,大家就一定会恍然大悟了。
正是有了艺术的天分,张敬修在构筑可园时,无形中增添上诸多艺术元素。打造出了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的2240平方米之私家园林。其中的名字多以”可”字命名,可楼、可轩、可堂、可洲……当然,最终的目的是可人。说到可园的名字,还有段顺其自然的故事呢。懂艺术、爱诗文的张敬修,更崇尚自然法则。他在营造私家园林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意识,只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遵循着美感、和谐、怡情、舒心的自然性。待到他在三亩三分土地上,随性构筑上亭台楼阁,山水桥树,堂轩厅院,并点缀上琴棋书画,好一幅岭南画卷。园林竣工后,张敬修广邀文人雅士,大摆筵席,让人们品评、鉴赏。待这班骚人墨客游览全园后,张敬修征求对园林的看法,不知是被酒熏醉了头脑,还是这个园确实太好。客人们竟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赞美,又不好表态,便都应付说:”可以,可以!”虽说二字是泛泛空言的应付、推托之词,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张敬修见大家都说”可以”,便定名为”可园”。虽说是可以的意思,其中也包含着主人自谦的涵义。
当然,张敬修并非是粗俗之人,想必其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根据其起伏跌宕的人生经历,以及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外乎“可以”、“可人”、“无可无不可”三层意思。一者出自传说,有“可意”之意;其二,有可人心意、合人心意之解;第三者最为玄妙,“无可无不可”之语,其中蕴藉着道家的哲思。至于其他方面,那就全凭每个人的感悟了。不管怎么说,它比起江南园林的“个园”、“瞻园”“留园”“寄畅园”的名字来说,其中的意思更耐人寻味了许多。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今天的我又来了。抛却事物的繁杂,把心搁放在可意的园林。漫步于高低错落、处处相通的楼房瓦舍,毫无目的的曲折回环在扑朔迷离的廊榭亭台。体味着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的妙意。加之清新陈设、楹联妙句、文玩雅赏,奇花异木、池塘清波,浓浓的岭南风韵把我紧紧地包裹着,让我一会儿置身于远近闻名的环碧廊,尽览无限风光;一会儿安心在可园胜景双清室中,领略湛明桥翠,曲池映月之画意;一会儿伫立在满目青翠、豁然开朗的“壶中天”,浸一壶香茗,心清气爽惬意无限;一会儿拾级而上”邀山阁”俯瞰全貌,一干胜景历历在目尽收眼底;一会儿可意在时空转换、雅俗共赏的绿绮楼,听琴瑟委婉、韵律歌吟,任由优雅的旋律弥漫在心头。每次来可园,可堂、可洲、可轩、可亭都是我的必到之处。这其中不仅仅是为了各具特色的美景享受,还包含着我对这个“可”字的钟爱。源自孔老夫子《论语.微子》中的“无可无不可”妙言,是我对人生意义的一大认知,发端就在可园。
信马由缰在前人赞誉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的可园内,尽情欣赏着这无声的画、无韵的诗,大有点“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沉醉之感。可人、可意、可爱、可观、可赏、可口、可亲、可近、可贵……纷至沓来,拥入胸怀,给了我一种无可名状的无形大象,漫溢出无限哲思在心头。
2、家祠的记忆
广东 李婷
乡下老宅的毗邻处,有一座灰瓦覆顶,古色古香的三院落祠堂。族人尊称裕公祠,一般人就叫它李家祠堂。它是我们李氏家族以第一代先祖名讳命名的家祠,以示对祖宗的尊重。八十多岁的老父亲对我讲,先祖李公绍伦为人诚实,没有进过学堂。晚清年间从广东那边迁徙于八桂之地的他,躬耕于田陌,以种植蔬菜为业。优质的菜蔬赢得了市场,在大容山下站稳了脚跟。然而由于他没有文化,发家致富后也不懂得重视教育,所以老李家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上推五代,一直没出过什么光宗耀祖的文化人。直到二姐成为广西大学本科生,我们老李家才算正儿八经的有了读书人。
穿过宛若羊肠的狭窄墙弄,就是据说先祖最早的落脚点,也是现在李家祠堂的所在地。祠堂分为上、中、下三堂,前边还有个院落,相比村子其他姓家祠规模还是不小的。围绕着老祠堂,众星拱月般的分散着许多老屋,那都是李家的后人,居住着七姑六叔二大爷,推不上几辈就在一口锅里抡勺子,都是流淌着一样的血脉。今年春节回娘家去,宗祠的门框上张贴的大红对联提醒着我老李家的世袭排序:“裕聚天伦、光承祖德”。我是“承”字辈,门联表明到我这里就传承了六代。虽然说我们老李家曾经有过老子的灵星闪耀,大唐天下的灿烂辉煌,由于分支家族的七零八落,沦落到我的祖上就成了不折不扣的泥腿子。上推六辈子就不知道根在哪里了,别说千年的根源在哪,甚至连十代祖宗的籍贯都给丢失了。
春节的大红鞭炮纸屑洒满了院落,喜庆的气氛还没有完全退却。无所事事的我茶余饭后,除了陪父母聊家常,那就是信马由缰的遛村闲逛。近年来喜欢怀旧的我,儿时的足迹成为我追寻的快乐点。曾经洒满我欢乐、忧伤、梦想、凄楚的家祠不可避免的成为我精神的寄托。儿时的一幕幕场景鲜活眼前:
小时候,村里没有正规的幼儿园,纯粹是“带看管娃娃”。只是每到夏秋大忙季节,生产队里就安排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堂姐李小芹做幼师开办所谓的幼儿园,实际上纯粹是“带看娃娃”。幼儿园就设在李家祠堂。每天早上大人把自家小孩送到祠堂,然后就去田间劳作。直到中午收工,再去祠堂接孩子回家吃饭,午饭后又把小孩送回来。晚上大人歇工,又到祠堂接小孩回家。日复一日,天天如此。冬春两季幼儿园是不开班的。那时候不懂是什么原因,觉得不用去祠堂受老师管束就是件很开心的事。二十几个男、女娃吵吵闹闹的拥挤在一起,堂姐也不怎么理会我们,只是一个劲的警告:只能在祠堂里玩,不准离开半步。天真烂漫的一帮娃儿除了挖蚯蚓、摘扯野花和杂草,就是爬供台玩烧剩的草香和蜡烛,若不就站在屋檐下看燕子窝,有时也在祠堂村民晒稻杆堆里打滚、捉迷藏……
虽然祠堂地方不小,天天玩却单调乏味,时间一长厌烦自然是不可避免的。负责看管我们的堂姐,成天打毛线、补衣服,甚至择青菜、洗杂物,一般不搭理我们。虽说她在不停的干活,那双明亮的眼睛却很是警惕的,时刻关注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感觉哪个孩子不在视线,她会马上放下手中的活,迅速起身叫喊那孩子的名字和到处找孩子。有一次,一个小伙伴不知什么原因不见了,堂姐费了半天工夫才把他找出来,气得堂姐咬牙切齿臭骂一通,还扬起巴掌在小伙伴的屁股上一阵狠劲猛打。这一招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此后,我们这帮娃儿乖顺了许多。虽说我也不是守规矩的疯丫头,常言道:是亲三分向。毕竟我们是一家人,堂姐还是会分出里外的。在祠堂上幼儿园的这段光景,给我留下了快乐美好的时光。
李家祠堂对于家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每逢本家族遇到大事发生矛盾和邻里纠纷,大人们就会集中到祠堂商量办法,请族里年长且有声望的老者主持公道,进行调解或处理。当然这些事情都与我无关。似乎与我有关的除了过年祭祖,就是正月十五挂灯拜祭了。印象中除夕和正月初二是祠堂最热闹的。三十前夕,族人都是在年夜饭前先去祠堂拜祭。正月初二是我们老李家族的“开年日”,这天家家户户也像年三十那样备上鸡、鸭、鹅以及猪肉、糯米饭等供品,还有酒、茶、香、蜡烛、鞭炮、冥纸到祠堂拜祭。不同的是,年三十拜祭是在中午饭后才开始,到晚上七点左右结束。“开年日”这天却是越早到祠堂拜祭越好。于是大年初一晚上十二点刚过,祠堂里就会响起震耳欲聋的鞭炮声,鞭炮声断断续续的一直到初二的中午。今年回娘家过年,大年初二的凌晨两点,父母亲就起床忙拜祭了,看着八十多岁高龄的双亲,我劝二老不要再忙“开年日”的事了。他们却说:“辛苦点没关系,雨洋(我的小侄女)今年考大学,要拜拜太公,求太公保佑她顺顺利利考上大学。”听完老人如此话语,我顿时哑口无言了。
由于我是出嫁的女儿,按族规是不能进祠堂拜祭的,也无法帮父母亲挑担供品和陪他们去祠堂。只好无奈的看着年迈的双亲备上供品,步履蹒跚的和两侄女朝祠堂走去,心里不由得一阵酸楚楚的难受。从侄女的身上我又一下子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时候,我和弟弟就像现在的侄女一样,跟在父母的后边去家祠祭拜祖宗,虽说不明事理,还是煞有介事的跪拜作揖,觉得也很有意思。自从那年拣哑炮炸坏了新衣服后,我才不乐意跟随大人去祠堂玩耍了。
家祠的作用,主要是家族的婚丧嫁娶。谁家姑娘出嫁了,男方来接新娘,新娘在众亲和媒婆的簇拥下走出娘家门,然后和新郎一起来到祠堂,跪拜太公辞行后,才能坐上接亲的车去婆家,从此就算离开了老李家。嫁女虽说也是喜事,就是这么简单。而娶媳妇就不能潦草行事了,用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按照族规,每户人家凑份子钱置买了一批办酒席用的桌子、凳子、碗碟筷、饭锅、炒菜锅等。平时都存放在中堂的一个偏房里。哪家娶媳妇了,帮工的就在下堂搭起棚子,砌起炉灶,然后把桌凳锅碗等全搬出来,大洗一番后,在祠堂的上、中、下堂摆好酒席桌凳。结婚都会在祠堂的大门口张贴对联,热闹三天。第一天是“过礼”,即男方送彩礼给女方,亲朋好友、邻里乡亲在这一天把要送的礼品送到“礼生”处登记;第二天是“接亲”,早饭后男方接亲队伍就出门,在新娘家吃过午饭之后才接新娘回来。新娘一到就新婚典礼开喜宴,无论中午、晚上;第三天叫“回门”,早上新郎家带上备好的供品,带领新娘到祠堂拜太公,求太公在天之灵保佑家庭和美。回门礼后吃过午饭,帮工的开拆棚架、拆炉灶,不消半日,祠堂又恢复宁静,等着下一个婚礼又开始热闹。
红事喜气洋洋,白事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了。每当家族有人谢世,祠堂的上堂或中堂就成了死者的灵堂。小时候虽然不懂什么生死,每每出现丧事,那压抑的气氛都让我感到特别的害怕。设为灵堂的祠堂一改平常的阳光,变得是那么的阴森。只见祠堂里摆着棺材,四周挂满了长长的白布和黑布,三五个身穿黑色长袍的呐嘛师从早到晚24小时的在念唱,虽说听不懂他们念唱的是什么,总是听得毛骨悚然。而死者的家人披麻戴孝断断续续的嚎哭让人听得凄凉恐惧。这种白事一般持续三至七天:也就是说,死者停放在祠堂一般三到七天,按年龄取决。死者年轻的第三天出殡,年老的五天或七天发丧。
家祠不仅仅担负着家族红白喜事,谁家摊上个大事作法,也会在家祠进行的。至今仍令我心有余悸的那件事,也是发生在家祠里。那是上小学前的一个初夏下午,祠堂里传来一阵哀乐和呐嘛师的念唱声,以为谁家人死了,好奇心的驱使我来到了祠堂。只见中堂里灯火昏暗,两条长板凳支撑着木板架起的简易床,嫁到我老李家的一远房表姐静静的躺在上面。屋顶的横梁上垂挂下几条黑布和白布,布条下面是一张祠堂办酒席用的桌子,桌子上摆着酒、苹果、香、蜡烛、冥纸等,还有一只活公鸡。不知道那只公鸡被施了什么魔法,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三男两女呐嘛师身披黑纱,男的击打乐器,女的念念有词,氛围悲切而压抑,让人听得有些毛骨悚然。
表姐夫跪在桌前不停的烧冥纸,亲朋好友也在跑前跑后的帮忙其他事。那几个呐嘛师击乐念唱了一个小时左右,只见一男呐嘛师起身走到桌子前,双手捧起那只公鸡在胸前,一边念唱一边顺着桌子转圈,然后又顺着表姐的床转了一圈,再回到供桌前。只见他一边念唱一边双手把公鸡举过头顶,连晃了三下又捧在其胸前,突然大吼一声,双手一使劲,鸡头就被他扭断了。只见他把鸡头往香炉一丢,捧着鸡身把鸡血滴在桌子的冥纸上,继而又在床和桌子的四周滴洒鸡血。然后叫表姐夫拿一部分粘了鸡血的冥纸分别在桌前和表姐的床边焚烧,呐嘛师自己也一边念唱一边烧起了带血的冥纸,让冥纸灰落在桌子上盛清水的碗里,过了一会,呐嘛师端起那碗冥纸灰水搅了几下,示意表姐夫把那碗水给表姐喝下。于是表姐夫的两兄弟一人按住表姐的头,一人按住表姐的双脚,表姐的妯娌帮忙按住表姐的双手,表姐几乎动弹不了。
在众人的帮助下,表姐夫居然把那碗冥纸灰水给表姐灌了下去!当众人松手后,恐怖的一幕出现了:披头撒发的表姐猛然坐起来一阵狂吐,吐了一阵后她从床上滚了下来,撕心裂肺的哭喊着:“还我儿子,还我儿子。”接着又爬起来,疯狂的把供桌上的东西乱砸一通,见情况不妙的呐嘛师赶紧叫表姐夫他们把表姐抬回家。事后我才知道了原由:表姐连生三个女儿,四胎终于盼来个儿子的。男孩三岁时,表姐带他去娘家拜年,结果被狗咬了一下,当时只是有点牙痕,以为没啥大碍。谁知三个月后,孩子狂犬病发作,学狗叫,见人就要咬。表姐一家急忙送去医院救治,但是医生已无力回天,三天后孩子便死亡了。儿子死后表姐天天以泪洗脸不吃不喝,慢慢的神志不清,天天坐在家里呐呐自语。村里的人都说表姐疯了。于是才有了呐嘛在家祠作法这桩事。这阴森森的骇人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阴影。我一看到公鸡,就条件反射的想起那呐嘛师扯断那鸡头的血腥瞬间。
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前院响起,把徘徊于中堂的我从回忆中唤回眼前。待我定神环顾重修的中堂时,但见迎面悬挂着“绍伦公祠”的木匾,匾上还系有略有陈旧的红绸带,看来是有些时日了。正中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幅彩色的画像,画中人物身着蓝色绣花的清朝礼服,胸前绣有仙鹤图案,戴一个红顶礼帽,表情安详的端坐在太师椅上,俨然满清官员的形象。不过,祖上没有出过官员,这身装饰让我也一头雾水。画像两边配有木刻对联,上联是:光宗祖妥先灵一门有庆;下联为:裕后昆垂令誉万世馨香。上面的匾额是“金玉满堂”。下边还悬挂着一块木刻先祖神位牌,同样也配有“金炉不息千年火;玉盏长明万载灯”的楹联。不知为什么,一边还供奉有土地爷的神位,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神案上的香火袅袅上升,让我体味到了老李家的薪火传承,欣慰感不由得自心底油然而生。情不自禁的走到供案前,对着祖先绍伦公的画像结结实实的磕了三个响头。
走出家祠,一幅对联映入眼帘“老屋阳西承一脉几经风雨,依然兴旺发达气宇轩昂;新居祖宅共朝晖百代替世,尚且书香缭绕德厚文昌。”这不正是我李家祠堂的真实写照吗?
3、人间仙境勾漏洞
广东 李婷
说起家乡的勾漏洞,那可是蜚声中外,名扬四海。道教有“三十六洞天”,勾漏洞为“二十二洞天”。由宝圭、玉阙、白沙、桃源、玉金五个岩洞所组成。两座大山把五个洞穴连通一线,全长三里有余,勾、曲、穿、漏浑然天成。洞内石柱、石笋各类天然奇特的钟乳石纵横交错,千姿百态,扑朔迷离,瑰丽妖娆。
勾漏洞对我来说并不陌生,上小学时每到作文课写不出东西时,我就来这里观察写生,因此对于洞中的30多个景点,可以说是熟稔于心。小时候都是打着手电筒来洞中欣赏的,而今的洞内彩灯辉映,钟乳石天然成景,千姿百态,琳琅满目,绮丽奇幻,构成洞府的大千世界,使人宛若置身仙境。今天陪朋友前来欣赏这北流八景之最的“勾漏仙踪”,却生出了别有一番情趣。说句实在话,小时候来勾漏洞就是瞎玩。哪里还知道无限想象、艺术欣赏的崇高境界啊。洞内经达亿万年的熔解变化,石钟乳形成的天然图景,有的似狮跃虎跳,威武吓人;有的像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还有的如水族海珍,活灵活现;更有玄妙之处,诚然是佛祖现身,仙人显形。加上彩灯照衬,流光霞影,使洞壁晶莹,绮丽幻奇。呈现出红如玛瑙,绿似翡翠,黄比琥珀,白赛明珠,穿行在神工鬼斧的妙境中,时而穿越仅通一人的狭窄走廊,时而进入空旷宽敞的明丽大厅,时而遇到清澈可鉴的暗河,游鳞可数,别有意趣,大有误入梦幻神府仙界的感觉。
大概是与朋友都有文学情结的缘故,感觉学童们一惊一乍的感叹声,似乎有点儿幼稚可笑。我们的关注点已经从简单的形象思维,深入到文化的内涵之中。因之,我们咀嚼着当代文豪郭沫若亲笔题咏:“魏晋以来负盛名,洞天勾漏自天成,电光射透蛟龙窟,风景争衡临桂城。不为丹砂思作令,期除纸虎愿从征,苕华闻道敷红紫,绿满群山乐藕耕”。寻找着与之有关的景观题刻,唐代名将李靖、南宋抗金名将李纲、宋解元郑义,以及郭沫若、于立群、马达等文人骚客的一百多幅摩崖石刻,异彩纷呈在眼前。当然,那些拥拥挤挤的历代名人诗句,也不失时机的闪现了出来:宋人尹崇珂刚刚抑扬顿挫着“驱车道出勾漏洞,寻真访隐聊开颜”,同代名流许彦先不甘示弱的挥毫泼墨出“葛翁仙去仅千年,水远去深一洞天。无限灵砂人不识,空余丹灶石门前”的绝句。更有那宋朝宰相李纲气度不凡出“百里仙山气象雄,参差峰岫翠成丛。云骈鹤驭今何在,丹灶依然洞穴中”的名篇。一干才俊周律、王越石、胡浅、李东皆以“触处总非尘世界,只疑仙子炼丹还”、“乾坤有象成斯境,造化何心待葛翁”、“遥想仙翁陈迹地,徘徊清赏意何长”的韵律,抒发出自己对勾漏洞的赞叹声。
伴随着名流的吟唱声,一个中心人物凸显了出来。他就是东晋著名道家葛洪。相传著述宏富的他,精通医学,擅长炼丹,咸和年间弃去“散骑常侍”的高官,求为勾漏令,在洞中提炼丹砂。丹成之后,辞令漫游罗浮,归隐西湖入仙去了,后人于洞前立葛仙祠,建碧虚亭,作为纪念,现在洞中尚祀着他的全身泥像。1962年,著名画家马达为葛洪画的肖像,亲刻于洞前。唐代名将李靖的名作,”上西岳书”碑文在洞壁存迹,据县志记载,南宋抗金名将李纲,被朝中投降派排挤,罢相南游,经北流时,也入洞题诗,“有只恐山灵嫌俗,未客归客卧烟”之叹,表达了他虽处江湖之远,犹存报国之忠的高尚情怀,洞口内壁,还有唐末所刻的“勾漏洞天”巨幅壁题,洞前三座山上刻着浑健有力的“勾漏洞”三字,高丈八,是大明永乐年间镌刻的。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崇祯十年,曾到此考察、游记写述,周围山、洞中均有其踪迹留存。尚有远在1800年前的东汉时代,甘肃人王符前来览胜,欣然抚琴抒怀,洞口刻有的”王符弹琴处”题字,就是来纪念他这一高雅情怀的旧迹。
虽然说勾漏洞中的奇妙景观是重点,洞外的相关文物古迹亦值得一看。明朝构筑的“绦尘亭”,满清虽改建“碧虚亭”,仍不失它高古典雅的神韵。清光绪年间的葛仙祠崇阁巍峨,画栋雕梁飞檐翘角,棂花镂刻,气势不凡。民国期间修建的“桃源亭”、“白沙亭”、道观、花园亦是独具风采。近年来重建的勾漏洞庭湖门楼,琉璃筒瓦,瓷贴栏杆,雅洁幽美,掩花团锦簇之中,门额隶书“勾漏胜景”熠熠生辉。还有那山顶凉亭、高山瀑布、湖心回廊、广场喷泉、观鱼池、仙乐宫、龙宫探险以及动物园、蛇园、勾漏寺等,形成了适合不同游客需求的大格局。儿时单纯的洞穴游,变脸为丰富多彩的娱乐游。整个园林绿树葱翠,鸟语花香,曲径通幽,环境优美。宛如镶嵌在南国的一颗夺目明珠,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放射出异彩的光辉。
回味着神奇的传说,沐浴在和煦的熏风里,感知着今非昔比的勾漏胜景,不由得感慨万千。借元人曹时泰“洞府神仙去莫寻,岚光清锁不胜阴。火余丹灶烟霞湿,云满砂床岁月深。三十六天曾得道,百千万载几知音。人间应有长生术,头掷朝簪了素心”的诗句,来结束这次相隔将近三十年的勾漏洞重游,不失为我的心声一吐为快。
作家简介:李婷,女,汉族,广西北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