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话轩辕
● 陆相华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经过数千年的传诵,轩辕黄帝已成为中华文明的开拓者和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符号。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今河南新郑)。”明陆应明《广舆记说》说:“轩辕丘新郑,古有熊氏之国,黄帝生此因名。”清吴乘权等辑《纲鉴易知录》云:“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姓公孙,国有熊。”轩辕复姓,黄帝曾居于轩辕之丘,故而得姓轩辕。有熊国位于新郑姬水(今河南省新郑市),是上古时期居有熊地区的氏族部落,后称有熊国。有熊开国始于少典,传至黄帝,黄帝又相继打败炎帝与蚩尤,遂成为华夏共祖。黄帝虽然是河南人,但他的活动足迹很广,但是他主要活动中心是在新郑市一带。河南新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至今还保存着20多处黄帝文化古迹。新郑是黄帝的诞生地、创业地和建都地,被誉为“黄帝故里”。
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盘古、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少典氏、神农氏等,都可以称之为“始祖”,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领袖和代表人物。但是,他们只是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一个或多个“因子”,而黄帝之所以称之为“人文始祖”,是因为他缔造了中华民族,奠定了中国初基和肇造了中华文明,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医药、军事等方方面面。
唐杜佑《通典》:“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使八家为一井,井开四道而分八宅,凿井于中。”黄帝之前,田界限不清,容易发生争执。为了便于管理,黄帝开创了井田制度,这在农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在八九千年前的少典时代,虽然农业相当发达,但在考古上还没有发现“井”的遗存,到了五六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的水井,在中原地区的洛阳矬李遗址、邯郸涧沟遗址、汤阴白营遗址等地也发现了木架结构圈水井。《黄帝内经》:“黄帝升为天子,地献给草木,述耕种之利,因之以广耕。”我国农业耕作起源很早,大约在1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初期就开始刀耕火种。即用简单的石斧除掉田野上的杂草,然后点火烧掉,播种时,用削尖的木棍扎穴,将种子撒入。新石器早期,即少典族时代,主要的工具是石铲、石斧、石锄或石耜等。而到了五六千年前的黄帝时代,我国的农业已进入了犁耕阶段,并且能够饲养家畜家禽等。
《黄帝内经》:“帝既斩蚩尤,因创杵臼。”杵臼是一种粮食或药物加工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对生产的粮食一般以原生而食,不知加工。到了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们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加工工具,但是容易抛洒而且粗细不均。到了黄帝时代,黄帝臣雍父发明了杵臼,大大地提高了加工效率。《周易•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禹氏作,断木为杵,掘地为臼,臼杵之利,万民以济。”看来,杵臼是黄帝战胜蚩尤之后的一项重大发明,给万民带来很大的实惠。
旧石器早期,我们的先民们基本是裸体,至晚期开始以树叶、兽皮等遮体。到了新石器时期,即少典氏时代,先民们开始用麻类纺织衣服。到了黄帝时期,皇帝元妃嫘祖开始种桑养蚕,缫丝、制衣。关于嫘祖种桑养蚕的故事,《古今事物考》说:“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正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贡衣服,后世祀为先蚕。”《皇图要纪》说:“黄帝四妃,西陵氏始养蚕。”考古学家许顺湛在《黄河文明的曙光》中说:“中原地区发现仰韶时期的家蚕茧和陶塑家蚕蛹,在江南相当仰韶晚期的良诸文化中,发现了丝带和丝织的绢。这就说明黄帝时代的人们,不仅穿麻布衣服,而且还出现了更高档次的丝织衣服。”有熊国自古就是养蚕之乡,1981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新郑附近的荥阳青台遗址出土的翁棺葬中也发现了许多丝织品,更加证实黄帝时代已开始种桑养蚕了。
《黄帝内经》说:“帝既斩蚩尤,蚕神献采丝,乃称织维之功。”由此看来,黄帝时代的纺织业已不是少典时代用陶纺轮捻丝纺织,而是发明了机杼,即纺织机。《黄帝内经》:“黄帝伐蚩尤,乃服衮冕。”黄帝时不仅有衮服,而且其上还绘绣有日月龙等图案。北宋张君房《云笈七签》说:“黄帝垂衣裳之后,作龙衮之服,画日月星辰于衣上,以象天,古有龙衮之颂。”可见,天地之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差不多都都绣上去了。《资治通鉴外纪》:“(黄帝)作冕垂旒,充纩为衣,玄裳黄旁,观翚翟草木之华,乃染五色,为文章以表贵贱。”黄帝时所制衮冕之服,不仅画有图案,而且绘有五彩之色。据《博物志》《事物纪原》《古今事物考》等书中记载,黄帝时代还发明了鞋子、帐幄、褥、毡、席等。
“城”,既是一种防御工事,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之一。《黄帝内经》曰:“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黄帝时代已有城邑在考古学上已得到证实,1994年距有熊国北50公里处的郑州西山发现距今5500年至4900年的古城,面积约3万平方米。在山东大汶口文化中已发现五莲县丹土古城和阳谷县王家庄古城,其绝对年代距今6000年,长江中下游湖南澧县城头山大溪文化时期城址,距今约6000年。《续汉书•郡国志》新郑(县)条下刘昭注引皇甫谧曰:“古有郑国,皇帝之所都。”通过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相结合,把郑州西山古城称为黄帝时代的古城,或简称黄帝城是无可非议的。史书记载,在黄帝时代,还出现了銮殿、庭、楼、阁、观、门、台榭、阶、堂、庙、玉房宫等。
《说文解字》:舟,船也。古者共鼓化狄,(黄帝)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不通。最早的舟极为简单,人们看到有木在水上漂浮,就联想到做舟,用一段大树干将它挖成槽,推到水里漂浮起来,再用一根木棍为辑,拨水就能载人乘物。《淮南子》说:“古人见窾木桴而知为舟。”后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说:“昔在皇帝,作舟车以济不通,旁行天下,方制万里,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对于舟的来历,则说:“帝见浮叶方为舟,即有共鼓、化狄、垂等共同帮助黄帝造成的。”史书记载,筏,用木棍或竹排起来为筏。人们发明“舟”以前,是用“筏子”作为交通工具。
车是黄帝的一项重大发明,《墨子•非儒》说:“奚仲造车。”《黄帝内经》说:“帝既斩蚩尤,车乘车辂。”蜀汉谯周《古史考》则说:“黄帝作车,引重致远。”由此看来,车可能是黄帝与奚仲所造,但主要发明者可能是奚仲。那么车又是怎么发明的呢?汉刘向《淮南子》说:“(帝)见飞蓬而知车。”后汉王充《论衡•感类》有着较详的记载:“以见鸟迹而知为书,见蜚蓬而知为车。天非以鸟迹命仓颉,以蜚蓬使奚仲也。”蜚即飞,蓬即蓬蒿,秋枯根拔,风卷而飞,又名飞蓬。由此可见,黄帝、奚仲是观察飞蓬而造车的。《皇帝内经》:“玄女为帝司南车当其前,记里鼓车居其右。”晋崔豹《古今注》说:“大驾指南车,起黄帝与蚩尤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兵士皆迷。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故后常建焉。”黄帝时代的的交通技术已十分发达。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定都有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国家管理体制,有国号、国都、国旗、国歌、行政建置、疆域、官僚机构、军队、司法和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
国号是一个国家的符号。黄帝时的国名为有熊国,黄帝是继承其父少典为君的,所以有熊国名当起自少典时代。汉焦延寿《焦氏易林》:“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少典,有熊帝之开国,今郑之新郑。”关于黄帝时代为有熊国,东汉班固《白虎通•号》曰:“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明《大明一统志•沿革》:“新郑县,上古有熊国。”清《开封府志•建置沿革》载:“新郑县,上古有熊国。”清蒋廷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开封府部说:“新郑县,上古有熊国,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鄫国。”1980年《辞源》:“有熊,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郑县。”1983年《辞海》也说:“有熊古国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据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新郑县至商末周初保留有熊国国号。
有熊国第一代国君少典,1979年《辞海》说:少典,古代帝王,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于右任《黄帝功德纪》说:“少典,有熊帝之国,今郑之新郑。”第二代国君是轩辕皇帝,战国《竹书纪年》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汉焦延寿《焦氏易林》说:“黄帝,有熊国少典之子。有熊,即今河南新郑是也。”宋罗泌《路史•疏仡纪•黄帝》说:“少典氏没后,轩嗣立,成为姬姓。并谋兼智,明法明天,以使民心一,四国顺之,于是开国于熊。”
国旗是一个国家的形象标志,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国家徽识。在古代,尤其是在远古时代,人们通常将一个部族、方国、古国的徽识,称为图腾。实际上,对于一个古国来说,图腾就是国旗。史学家、民俗学家、考古学家研究认为,河南新郑古为有熊国,其早期的图腾是熊。著名史学家孙作云《周先祖以熊为图腾考》说:“黄帝族以熊为自己的图腾。”郑杰祥《黄帝与夏族的起源》一文中说:“黄帝族最早曾以熊为自己崇拜的图腾。”
国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标志。所谓国歌是指能代表一个部族或国家的歌曲。黄帝时代创作的歌曲很多,但是能代表黄帝或黄帝王朝的歌曲只有《云门》。关于《云门》之歌,史记也有记载。南朝梁子显的《南齐书》引《铎舞》歌辞说:“黄《云门》,唐《咸池》,虞《韶舞》,夏《夏》,殷《濩》,列代有五。”说明能代表黄帝王朝的歌是《云门》。唐代张弧《素履子•履乐》说:“素履子曰:夫乐者,天地四时之和也,故律吕调则阴阳和,五音调则四时叙。是故古昔帝王制礼作乐,以化民也。是以黄帝曰《云门》……”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刻本《鲁山县志》:“云门,轩辕氏之乐歌也,其义盖称云之出,润盖万物。如帝德无所不施。”歌辞曰:“玄云溶溶兮,垂雨蒙蒙。类我圣泽兮,涵濡不穷。黄云漠漠兮,含映逾光。邈我圣德兮,溥被无方。”这是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首黄帝王朝的国歌。
文字的发明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标志着中国社会已经步入文明时代。春秋《周易•系辞下》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中国的文字,即汉方块字,是由圣人发明的,最早是伏羲观天像,俯地势,视鸟兽,取万物作了《易》八卦。八卦实际上是最早的图像,还不算文字,到神农氏炎帝时代,靠“结绳记事”。黄帝时代,圣人仓颉才发明了文字,有了契书,以记史事记物。战国《荀子•解蔽》说:“故好书者众也,可仓颉独传者也。”说文字图书是“仓颉独传”的。《吕氏春秋》说:“仓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字。”战国《世本•作》说:“沮诵、仓颉作书。并黄帝史官。史皇作图。史皇、仓颉同阶。宋衷曰:史皇,黄帝臣也。图为画物象也。”说明书是由沮诵、仓颉所作,图是史皇以物画像而作。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文字出现后,一些与之相关的艺术门类也随之诞生,极大丰富了精神文明的宝库。
医药最早发明于神农氏炎帝,尝百草,疗民疾,作《神农本草》,为医疗之始。然至黄帝之时,医疗初备。对此,著名医学家,唐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记述说:“大圣神农氏,愍黎元之多疾,遂尝百草以救疗之,尤未善尽。黄帝受命,创制九针,与方士岐伯、雷公之伦,备论经脉,旁通问难,详究义理以为经论。故后世可得,依而畅焉。”由此序而知,神农炎帝在医药上的功德在于尝百草以疗黎民之疾苦,而黄帝之功德在于针灸、诊脉,解除疑难之病并创立了较为完备的医药理论,对后人贡献会更有利。《史记•列传》曰:“扁鹊者,姓秦氏,名越人,假设问答。……以释疑难之义,凡八十一篇。故谓之《八十一难经》。医经之兴,始于黄帝。故系之黄帝焉。”扁鹊也认为,医学之理论创始者始于黄帝,或黄帝时代。黄帝时代的医学主要表现在针灸、诊脉、处方、手术、医学著作等方面。
黄帝是军师之祖,有学者统计,黄帝的前半生历120多战,乃平定万国诸侯,实现天下太平。黄帝的战争观是与其理想相一致的,即“陶天下为一家”,结束万国氏族部落纷争天下的局面,建立大同社会,即万国氏族部落。黄帝的战争观是不要战争,但是为了为了实现“大同”的目标,必要的战争还是要进行的。有熊国国君少典让位于儿子黄帝继承国君之后,由于黄帝以德治国,国内大安,国渐强盛,许多大小部族和方国纷纷与有熊国结盟,有的干脆归并到有熊国。神农氏炎帝当初很强大,但因他薄德寡才,国势日衰,一些诸侯见炎帝不能保护他们,就纷纷归服黄帝。为了保护自己的“天子”之位,神农炎帝就出兵攻打那些归服黄帝的诸侯国。黄帝与炎帝先是讲和,炎帝不听。黄帝见以礼不行,决定在阪泉一带开战,连战两次都没有取胜。最后黄帝动用了他驯养的熊、罴、貔貅、虎等,向炎帝士兵发动了进攻。炎帝大败,放下武器与黄帝结为盟国。
黄帝与炎帝结盟不久,今山东济水一带的蚩尤族,不断侵略有熊国炎帝部落。黄帝于是向中原诸侯发出号召,联合抗战,保家卫国。四方诸侯纷纷响应,听从黄帝调遣。谁知黄帝士兵与蚩尤士兵一经交战,节节败退。黄帝见数战不能取胜,就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将蚩尤引入涿鹿山一带,待蚩尤士兵冲过来,黄帝士兵突然消失,随后是弓箭齐发,蚩尤大败。蚩尤族中有人懂天象,于是,蚩尤又在大雾之日乘黄帝士兵在帐篷休息之时,突袭黄帝兵营。黄帝又用指南针破雾,蚩尤大败。蚩尤不服,又开始利用毒气战,黄帝得九天玄女所授兵法,吹号角如龙吟,蚩尤战败南逃,黄帝乘胜追击,蚩尤战死。涿鹿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起源的重要标志。战争的胜利者黄帝部落与东方夷人部落融合,并向南发展,与黄河流域的众多氏族部落融合,逐渐形成为以黄、炎部落为核心的华夏族。黄帝、炎帝,则被后人尊崇为华夏族的祖先。
“五帝三皇此占先,天鼋族氏即轩辕。”司马迁撰《五帝本纪》置于《史记》之首,轩辕黄帝由此被推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可以说,无论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形成,还是巩固发展过程,《五帝本纪》在思想文化上的影响意义如何讲都是不过分的,司马迁也仅此,已足千古不朽。《庄子•跖盗》云:“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在中国历史上,自三代始,历秦、汉、隋、唐、宋、明诸位王朝皇族莫不以黄帝子孙自居,甚至一些少数民族的王朝,如魏、辽、金、元等,或自称黄帝苗裔,或尊黄帝如祖。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为唤起四万万同胞齐心抗日,国共两党均派出代表,公祭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派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我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而致词曰: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智,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
作家简介:陆相华,男,1970年出生,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