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读完一本书,我都会闭上眼去回想这本书的内容,也会构建一份属于自己的读后框架,但不尽人意的是:大多数时候,大脑就如同失忆一般,变得一片空白。
于是,有时候会对自己低效的记忆力感到自责、会为自己毫无生气的共鸣感到局促、也会为自己疲惫不堪的认知感到紧张……这种情况的发生貌似都有一个特征,那就是这本书一般都会在读的时候对我产生极大的撼动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但即便如此,闭上眼也是一片空白。
花了将近8个小时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本来这本书在22年的书单里排在前列,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什么时候进入了这个书单里,前几天有一许久不联系的朋友说自己在看这本书,还说像我的写作风格。我又再一次感到了局促不安,于是便立马买来品读。一来以完成自己的读书计划,二来想带着莫名的负罪感去核验朋友对此书的感受。
我向来是不太愿意也不太擅长去复述一本书的内容、去解读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前者是读者要去做的事,而后者则是对作者“人生白描”的亵渎。
刚开始看到书名的时候,就先入性地以自己的认知去进行了臆想:“皮囊”,莫非意指“空拖皮囊人,包裹虚无心?”于是,我以为它是一部讽刺小说。但实际上,它只是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的标题。
直到现在我才隐隐约约记起自己在书中勾画、标记、注写的内容,被这位四十出头的“海边”作家的人生旅途深深吸引,我更愿意将这本书叫做“记忆册”,这本册子不单单是对以前的人和事的回忆和记录,更是一种审视和重新认识,而诸如此类的坦诚叙述更是少见,于是深深的共鸣和感触就会变得顺其自然。这本册子有将近十二个片段,但这十二个片段又是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这种片段比影视剧看得更让人过瘾、痴迷、陶醉……
回忆了父亲悲惨的遭遇,为当时的不解与无知感到无力的愧疚;
回忆了母亲不顾旁人反对,战胜万千困难去修建房子的固执行为,为父母的爱情有了第一次的清醒的认识;
回忆了父亲在重症病房时遭遇的不顺,目睹了疾病对一个躯壳的摧毁性碾压,这种无力感不断地蔓延;
回忆了突破封建牢笼的尝试者,即使心存善念,却仍然解不开世俗与传统的枷锁;
回忆了那些充满梦想,敢于追求的朋友们,最终由于脱离现实而破败的故事;
……
亲人、朋友、恋人、路人……生存与死亡、现实与梦想、束缚与自由、封建与革新……都能在这本书中看到。
蔡崇达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尊重”,我曾经想试着去理解作者的心情与行为,到头来会被无形的力量推进这一个个字里,直到感受到无处不在的“真”,我又能感受到作者这些年陷入这矛盾的人世间已经无法自拔,甚至无可救药;更能感觉到作者面对诸多事情的无力感,他说:“多想挽留住自己最珍惜的东西,却一次次无能为力”。
但是他真诚,他对任何的喜怒哀乐都直言不讳,我为从文字感受到的真诚对话感到震惊和感动,于是竟然连前面说的:“我向来是不太愿意也不太擅长去解读作者的观点或意图的”都忘得一干二净,于是又为这种冒失的行为感到自责和不安。
现在看来,“皮囊”二字在每一篇文章里都若隐若现,但我绝不会像大多数人去过渡地猜想这两个字背后的象征意义,因为有时候我们貌似走了很远的路,抬头一看,全是密密麻麻的网,将自己罩得严严实实,这个时候,我们是否会在与他人进行“面具交往”的时候给自己一份坦诚的施舍?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
《皮囊》读后感:直面人生的“记忆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皮囊》读后感:直面人生的“记忆册”